3.林彪代毛重庆行
9月初,共产党方面得到国民党正式通知,林彪可于日内赴西安见蒋。14日,林彪在国民党联络参谋周励武陪同下乘车前往西安,并于17日抵达。然而就在林彪到达之际,蒋介石已经因故于日前离开西安返回重庆,留话要林彪转往重庆面谈。据此,毛泽东指示林彪在西安与国民党各方接谈后即应转赴重庆。林彪此后因蒋介石过于忙碌没有时间见林,而不得不在西安停留近一个月,先后与李宗仁、胡宗南、范汉杰、谷正鼎等洽谈,并与蒋介石指定的与共产党接谈的国民党代表张治中见了面。张治中特别对1940年划界谈判中国民党方面的意图进行了解释,他声称:何、白皓电他是起草人之一,当时国民党方面并无驱逐共产党军队于华北绝境之意,且当时华北敌情也并不严重。至于边区摩擦,张治中断言蒋介石向来没有以武力压迫陕北之意,或许有个别人有此主张也难说,但不是蒋。张表示欢迎中共中央“七七”宣言中表现的合作诚意,强调国共关系应当在根本问题上求得接近,否则枝节问题仍是谈不通的。对于林谈到的战后共产党军队愿意北移一事,张当场表示:战后中共军队另划地区是适合时代潮流的,但也绝不可形成国中有国的现象。
10月7日,林彪到达重庆,进而于13日在周恩来陪同下面见了蒋介石。双方寒暄后,林彪首先告诉蒋介石,说毛泽东本拟亲自来见蒋,只因当时有病未能前来,待身体康复后仍愿来与蒋一晤。蒋介石问林彪:“汝此次来渝,毛润之先生有何意见转告余否?”林彪称:“我未动身以前,延安方面接得校长电报,毛先生即提出中共中央会议讨论,并约我数度谈话,其所指示者,大抵系根本问题,如中共对于抗战建国之观察,与国内统一团结问题,以及对于委座之期望等”。接着,林彪围绕如何抗战建国与团结统一,以及两党争论问题谈约一小时。林彪特别转告毛泽东的意见,希望国共两党今后“应彼此接近,彼此相同,彼此打成一片”,称“此三句口号已成为中共普遍成熟之思想,见之于中共《七七》宣言,且已成为政治上全党所一致遵从之行动,谁也不能动摇。因此,就中共言,不仅现在决不采取违反此种思想之畸形政策,即到将来亦必如此;不仅现在要拥护委座,即到将来,亦必拥护”。林彪进而表示:“过去外面传说国共分歧之所在,不外主义与党的问题。但此二者皆可趋于一致。即如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实具有共同之理想,所谓‘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即此两主义根本一致之观点。”“只要彼此不采取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而能认识救国之需要,以共趋于救国之鹄的,则客观需要如何设施,即如何设施,自然能归于一致。”林彪说:“我党名称虽为共产党,实际即为救国之党,过去所制定之所谓十大纲领、三大纲领,语其要旨,不外求民族之独立,民权之平等,与民生之自由”,“至于将来社会条件如何成熟,是否需要社会革命,此完全为将来未定之问题,也许为吾人今身之所不克亲见”,故“今后如能做到‘彼此接近,彼此相同,彼此打成一片’,则将来国共两党也许可以合而为一”。基于此,林彪批评国民党“一部分人总是希望挑起内战”,强调“中国社会之特点,决不容国内再发生战争,否则,必为全国社会之所反对”。林彪同时指出:“中国地域辽阔,万一内战不能避免,则我回旋之地,绰有余裕,一处不能固守,他处可以防御,平原不能抵抗,山地可以持久,而且我国经济,尚在自给自足时代……我到处可以种棉织布,生产稻麦,虽至山地,亦有包谷可食,故就经济条件言,对于国内党派问题,亦不是用兵所能解决……总之,无论就中国社会、地理、经济与军事各方面而论,皆希望中国从此能统一团结,而不可发生内战。”蒋介石对于林彪的谈话,初则频频点头,而至听到林彪批评国民党有人主张内战时,则一再看手表,明显地不愿再听了。谈话遂就此而止。 见前引《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五编(四),第236—242页。
15日,张治中约林彪和周恩来商谈。林彪进一步提出中共中央对于此次谈判的具体要求,即“三停三发两编”(停止全国军事进攻,停止全国政治压迫,停止对《新华日报》的压迫;发饷,发弹,发药;及同意共产党编第十八集团军为三军九师,编新四军为十八集团军之一个军)。张治中当即打断话头,要求共产党方面不要再提老一套,说什么如果真想缓和空气,最好多谈一般原则,不涉及具体问题为好;如果真要解决问题,则必须改变态度,不可片面要求国民党方面让步。
其实,在这时,中共中央为谋求缓和,谈判方针与此前已有较大的不同。它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军队可以不扩充;(二)作战区域战后可以有所调整;(三)边区必须合法化;(四)共产党员必须享有公民应得之权利与自由。毛泽东显然认为,这一态度将不难为国民党所接受。因此毛泽东在林彪见蒋后仍对亲去与蒋谈判深感兴趣,要求林彪“到第二次见蒋请提出征询他关于会面的时间地点等”。《毛泽东致恩来转林彪电》,1942年10月25日。
但是,国民党方面在具体谈判条件上,显然比毛泽东这时所估计的要苛刻得多。正如其联络参谋陈宏谟等此时与周恩来、林彪谈话时所表示的,国民党这时认为,两党谈判的中心关键只是在于八路军能否接受命令,听从调遣,而不在于是否承诺战后照皓电要求集中。因此,周恩来等根据各种情报得出如下判断:“蒋及国民党负责诸人(连何应钦、康泽在内)均倾向于政治解决中共问题,以代替全面军事破裂,可是,第一他们并不急于解决,因为他们认为时间愈长愈好”,时间愈长则我们困难愈多;“第二他们所认识的政治解决,乃是我们听命(服从调遣统一编制奉行法令等)于他们的领导下,决非民主的合作和平等的协商;第三他们政治解决的中心,仍以军事为主,而以能否服从调遣变更防地为前提,将一切其他问题归之于不听调遣,便无法改善关系;第四他们决不先提要求……要看我们能做什么让步”。周恩来估计,与蒋介石进一步谈判只能出现以下结果:(一)如不解决具体问题,则目前可在表面上缓和而实际上绝不放松压迫;(二)如愿解决问题,必须我先让步(必须是军事上而且是防地上让步),我将没有具体收获;(三)如我们只作口头上让步(如表示愿听调遣但实际困难一时尚难移动),他们亦照样口惠而实不至;(四)如我们能做某些让步(如广东东江游击队改编,湖北撤退等),他们亦可实行某些让步,但不会实现我们全部要求;(五)如林向蒋始终不提全部要求,口头上表示愿听调遣,申明困难,请求接济,蒋高兴时或可答应给点药品之类;(六)如林向蒋提全部要求,而不提愿听从调遣事,蒋必默默不语,且使关系弄僵,不利于目前形势之缓和。鉴于此,周恩来提议:目前应重在缓和两党关系,重开谈判之门,而不应急于解决问题。在步骤上应先谋缓和,只谈大的原则,不及具体,于见蒋时亦可表示愿听调遣,但说明困难,请求停打并准予接济;于见张(治中)时除要求停打外,说明愿听调遣但有困难,某些防地或可移动,唯必须首先解决许多困难。
10月28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表示“同意所提方针,重在缓和关系,重开谈判之门,一切不宜在目前提的问题均不提。林在二次见蒋后即回延”。显而易见,毛泽东这时最终接受了周恩来的意见,同意了周对蒋介石国民党的估计,决定暂时不去见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