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此存照

字数:2083

虽然我欣赏摄影,藏有不少大师作品集册,但我并不喜欢拍摄和被拍摄,从来都不。因此我一直不太能够体会大家口中的“摄影的乐趣”。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在手机上面安装上佳的拍摄机件,不明白为什么要形影不离地带着相机上街,不明白随时随地拍照的冲动由何而来,更不明白“分享”那些照片的乐趣何在。(其实我甚至不懂今天那么多人每日在社交媒体上到底在“分享”什么。这个世界真有这许多值得分享的物事、经验及感受吗?)

因此,我也从来不能理解在餐厅里对着食物猛拍的好处是什么;尽管这早已是当今在外吃饭的常见举措。对很多人而言,拍下自己点了的菜式,根本就是他们用餐的必要构件;如果不拍,就好像什么都没吃过似的。相反的,我倒很能领会某些饭馆禁止照相的理由。他们或许是怕自家商业机密外流,或许是害怕冒犯其他客人平静享用餐点的权利。不只一次,我见过有人在认真的餐厅里被警告,要求他们收起自己的相机,然后他们满脸不忿,大概觉得被冒犯的反而是他们自己;他们或许感到这个小地方太过高眉,自以为很了不起,过于严肃,煞有介事。大部分人都很羡慕饮食节目的主持人,以为他们吃遍天下好菜,那些美食在镜头面前已是秀色可餐,镜头之后想必更妙。然而所有熟悉电视制作流程的人都晓得,实情往往十分凄惨,热腾腾的饭菜端上了桌,先要经过摄制人员手忙脚乱地摆弄,还要调校镜头的角度和灯光照射的范围。好不容易拍完一道菜,那道菜通常也就吃不得了。硬照亦然,愈是在相片里看起来叫人垂涎三尺的东西,背后花费的时间心机愈多,那碟被拍到的食物通常也会变得愈难下咽,色香味尽失。所以最专业的食物摄影师都很清楚,吃与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码事,一碟菜你要不就拍要不就吃,绝不可能拍得完美再吃得过瘾。

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拍出来的食物常常还要好过真实,在第一流的好手镜下,哪怕是麦当劳也会显得十分可口。因此我时时怀疑,食物就和人一样,也有上镜不上镜的区别。有些菜长得很上镜,流光四溢,但就是不堪真个照面,一旦在肉眼前袒露本色,天鹅就得变回丑小鸭了。一道菜完成之后,首要的关键就是时间,从厨房到嘴巴的时间愈短愈好。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温度的问题,更别以为这只是热菜的要求。就说寿司,何以某些日本国宝级的大师会坚持“三秒理论”,要你立刻吃下刚刚做好的作品,结果从头到尾十三贯寿司吃完花不到二十分钟,紧凑得跟行军似的。理由不仅仅在于温度的变化,还有各种材料质地与弹性的考虑,最简单的例子是军舰寿司上的紫菜,由香脆到被米饭泡得湿软只不过是一分多钟的事而已。然后我想起在一个博客上看到有人自言:“整个晚上我都在忙着吃,不,是忙着拍。”

“先别挟菜,等我拍了再说”,最近几年在饭桌上遭遇这句话的机会明显增多。从前会在饭菜上台之后急忙为它们留影的多半是观光客,或者移民海外多年的亲友;如今这几乎成了全民运动,小孩大人人手一机,对着犹在冒烟的食物咔嚓猛照。

当摄影成为饮食经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后,所谓的饮食经验可有什么变化?前代德国大哲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有一段关于经验之消亡的文字,值得引述:

“人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回来了,变得沉默——能够拿来和他人交流的经验反而变得更加贫乏。……十年后出版的战争书籍中应有尽有,但却没有人们口头流传的经验。这也没什么奇怪的。经验从未遭遇到如此彻底的抵触。……曾经坐着马车上学的一代人如今面对空旷天空下的乡村,除了天上的云彩,一切都已改变。在毁灭和爆炸的洪流般的力场中,是那微细脆弱的人类躯体。”

这段话并不易懂,可以从好几个不同的角度理解。在我看来,其中最有趣的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汗牛充栋,可是亲历过那场战事的士兵却只能拖着疲倦的步履,面无表情,无法像前人那样把自己的经历变成故事,只余沉默的空白,仿佛被战火从身上永远剥夺掉了什么。

我时常觉得,今天泛滥的饮食信息也是一场黑天暗地的轰炸,乃至于我们真的要去吃一顿饭时,已经不再晓得该怎么吃了。我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去形容口舌上的刺激、眼睛所收到的色彩以及鼻子里充盈的气味。我努力学习媒体食评家的口吻和用词,进而投入一个我本来不是的角色,用他们的感官去感受这一切。

我们不再动用自己的感官去吃饭;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需要透过一层中介来吃喝。而在所有得以构成中介的事物之中,又有什么好得过拍照和录像呢?留影甚至不是为了留念,好记起自己吃过什么,与谁在吃;而是为了上传,为了“分享”。几年前,有一对美国夫妇因为拍摄自己的户外生活而走红。在他们的网页里,可以见到他们在各个不同地点的摆拍,姿态表情往往充满丰富的性暗示,甚或干脆直接地色情。他们红了,有一笔小收入,于是购置更专业的器材,走到更遥远也更知名的外地继续自拍。有一趟,他们到了一个水清沙细的海滨度假胜地,然后发现少带了几具打灯用的工具,于是陷入无助的沮丧。那位太太说:“这毁了我们整个旅程,一切都没有意义了,连这个地方也都变得十分无聊。”就跟旅游一定要拍知名景点一样,如果上家好馆子却不拍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吃呢?吃了一顿饭却没有把每一道菜的相片放在脸书或者博客,那我们吃这餐饭又有什么意义呢?这里的重点是,我需要别人看到我吃,看到我吃了什么;假如没有相片为证,没有他人的眼光,我就等于什么都没吃过。好比近年世界各个角落的杀人狂,总是喜欢在下手前自拍一段宣言(最好还能拍到一些枪击下人们负伤惊慌的景象),然后放到网络上去。因为没被拍下来没被人见到的杀人并不算真正的杀人。在这个人人“快乐拍照”人人热爱“分享”的年代里头,吃饭的经验(假使这是值得经历值得记忆的一餐),必须要被摄下,必须要被分享。镜头和网络是新人类用来进食的新器官,除此之外,别无经验可言。

2012.4.13 ; 4.20


纵欲年代的食物电影第四辑/食物是一种毁灭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