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枯叶

字数:2155

日本茶道的艺术包罗万有,举凡日本的建筑、花艺、绘画、织锦、陶瓷、纺织乃至于美食,莫不受到茶道的影响,也莫不在茶道大师的关注之中。进而言之,就连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与举止的态度,也是判定一位茶道家境界的要素。

由于洁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所以打扫清洁也就不能不跟着艺术走了。比方说茶室里最幽暗的角落,纵使客人根本无暇他顾,主人也必须拭抹得一尘不染;可是仲夏之际,一株百合花无意滴落在地板上的水珠,却应任其留存,因为“它暗示着水一般的纯净与清爽”。

日本美术史之父冈仓天心在他的经典《茶之书》里还说过这么一则故事:茶道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千利休曾经让他的儿子绍安打扫茶室外的庭径,当他依言完成父命之后,利休却吩咐他再扫一次。于是绍安很听话地又扫了整整一小时。

然而,利休还是不满意;他说:“这还不够干净。”绍安很无奈地回报:“父亲大人,已经没有东西再好清理的了,小径已经刷洗了三次,石灯笼跟树梢上都洒了水,苔藓和地衣看起来都生气勃勃,洋溢生机;哪怕是一根小树枝,或者是一片落叶,都不能在地上找到。”孰料利休竟然斥道:“蠢蛋,庭径不是这样扫的。”然后他“步入庭中,抓住一棵树干摇将起来,园内登时洒满红黄落叶,片片皆是秋之锦缎”。

这个有名的故事不仅象征了茶道那落叶飞花皆可赏玩的精神,还被人当做是日本美食之道的唯美体现。

就以日本菜上碟的摆饰来说吧,我们不是常常在上面看到一枝枯得只剩下叶脉的枫叶,又或者几朵含苞待放的樱花吗?它们的作用就和千利休故意摇下来的树叶一样,一方面是用人为的方式刻意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意趣;另一方面则是要提醒客人季候的变化,把节令推移的神工纳进创作者的巧心布局。

然而,这一招却常被只得其形未得其神的庸人用坏。他们会在盛夏之际为一尾冬季才当大造的烧鱼配上黄叶,不只忽略了鱼料本身的天然期限在不对的时期硬性按照菜谱找来不对的摆饰,也漠视了室外天气对客人观感的影响。这类人似乎是看着照片学盘饰的,怎么好看就怎么摆,违背了日本美食精髓而不自知。

利休这个举动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制造瑕疵,于无瑕的状态中打开缺口。这种追求是茶道的特色,也一样贯注在食物的味道之中,如秋刀鱼的苦,多一分就不堪入口,差一点则平淡无味;又如鱼生之鲜、寿司饭之酸,几乎就要呈现出腥腐的感觉,却停在不可增不可减的那一点;永远不是完整的肯定或否定。

把茶道视为日本艺术甚至东方文化最高体现,不只是日本人自己固有的想法,也是许多外国人的印象。

例如茶室的尺寸,如此狭小,只有四叠半榻榻米,相当于十平方英尺。大家都说这是佛教精神的体现,非常有禅意。因为维摩诘居士就是在这么小的房间里接见前来探病的文殊菩萨以及其他佛门弟子8400人。看似不可思议,却是纳须弥于芥子,真正打破了俗世空间概念的限制。

例如茶室的入口,如此低矮,只有三英尺高,任何人都得跪下来屈膝弓身而进。哪怕是武士,也要先解下佩剑,才能获准入内。他们又说这象征了东方文明里的平等思想;在茶道面前,不分贵贱,人人都要谦和克己。

又如进入茶室的时机。客人要先在外头的“待合”里静心稍息,培养品茶的情绪。直到主人召唤,才按照顺序鱼贯入室。这个过程必须尽量安静,以不发出任何声音为妙。所以最讲究的主人会用最静谧的方法通知客人时候到了,那就是点香。闻到空气中开始飘来一股似有若无的清香,客人便知这是主人的信号。他们觉得,这个状态实在是太美了,除了檀香与海潮般的沸水声外,一切沉静,乃东方特有的优雅情调。

相比之下,中国人用茶的方式未免太粗太野了。且不说大陆常见的那种大茶缸,以及汽车司机必备的玻璃瓶,里头胡乱撒一大把茶叶,再倒进热水泡上一天;即使是福建人潮州人的功夫茶,也都是讲究口味多于情调,不够唯美不够雅致。有人甚至认为,由此可见,日本要比中国更“东方”。然而,同样是“东方”国家,为什么日本的“东方”才叫“东方”?大家都喝茶,又凭什么说日本的喝茶方式才是“真正的东方”呢?

前面提过的冈仓天心,除了是日本第一位美术史家之外,也是第一位用英文写书介绍茶道的日本人。他在出版于1906年的《茶之书》里就提出过日本是东方代表的主张。他和那个时代的许多日本文人一样,一方面非常尊崇中国古典文化,另一方面则慨叹中国的衰落沉沦。他说:“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因为“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所以虽然中国人的茶仍然散发香气,却“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礼仪了”。言下之意,反倒是日本继承了真正的华夏文化;他们就连制茶的方式也和宋朝一样是抹茶。

“礼失而求诸野”,这也是今天不少中国人去过日本之后的感受。他们会认同冈仓天心的想法,觉得唐宋的建筑、礼仪乃至于一切传说中的高尚品味,全都保留在日本那里了。尽管他们会嫌茶道太过仪式化,也许还有点做作;可是茶室中的摆设与气氛却不断提醒他们: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古代的中国。

把日本看作古典中国的活化石,当然是种很大的误解,完全无视文化的殊象与发展,以为日本自唐宋以后就一成不变地呆立至今。此外,这种误解还产生了一个很危险的后果,那就是为日本日后的侵略找到了理据。

冈仓天心对茶道传承的解读与江户时代以来的日本主流意识形态如出一辙,以为:中华精髓过海东移,正统在日本;相对的,经过成吉思汗和满族的入侵,中原早已不复旧观,传统的汉文化也早就弄得不成样子。于是源出中土的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来自唐宋的文明在东瀛还其真貌。这就是日本比中国还中国,日本能够代表正统东方的真正原因。顺着这个逻辑推下来,侵略中国根本不算侵略,而是保护,是把中华文化带回中华大地的义举。冈仓天心没有说过这种话,可是他的同代人说过;冈仓天心只是爱茶,可是他的同代人却想让中国人像日本人一样喝茶。二战期间,好些文人之所以成了“汉奸”,理由也是为了保存中华文明的精华。或者,他们也以为自己能在那场风波里品尝到想象中的茶味。

2009.4.24


季节料理中的日本第四辑/人是烹饪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