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李作鹏回忆录 >
- 附录 >
- 三、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
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转变敌强我弱形势,加速最后胜利的最有效战法
革命的人民武装,在开始的时候,甚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总是处在强大敌人不断的进攻和“围剿”之中。这是通常的敌我客观形势。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看来,这种形势是可以转变的。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战争力量的优势和劣势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和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和被动的现实事物。在战争过程中如何推进、加速力量对此的变化,如何使弱小的革命力量,在敌人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夺取主动,摆脱被动,达到制敌而不受制于敌的地位,从而战胜强大的敌人,其决定因素是靠主观的努力,即运用正确的战法,多打胜仗,少犯错误,并经过持久的、艰苦复杂的斗争,不断地消灭敌人,不断地壮大自己,将我之战略上的劣势和被动,转变为战略上的优势和主动。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之相对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是能够脱出的,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他抛入劣势和被动。把这些局部的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敌人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这样的转变,依靠主观上的正确指导。”1【注1《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79页。】这一正确指导,最主要的就是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战法,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各个历史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于改变进退、攻守、内线和外线的形势,使我军由弱变强,由劣势转为优势,起了极其重耍的作用。它在长期的革命战事实践中,经受了一切考验,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译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深刻地分析了敌人强大红军弱小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战争既有顺利条件又有困难条件的两个方面,即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但又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规律。根据这一规律,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战中有把握地消灭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等一整套的作战原则和方法,解决了以弱小的红军战胜强大敌人这一最困难的课题。
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运用上述的战略战术,在一九三零年到一九三二年间,胜利地粉碎了蒋介石发动的四次反革命“围剿”,发展了红军武装,扩大了革命根据地。一九三零年底,蒋介石集中了七个师约十万人,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法,“围剿”江西中央红军,妄图一举将红军歼灭。当时我军只有四万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下,采取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四万人的全部力量突然攻击敌张辉瓒师,全部歼灭敌人。继而又追歼谭道源师一半。第一次“围剿”就胜利地被打破了。一九三一年五月,敌人又以二十万人的兵力发动第二次“围剿”,当时中央苏区红军只有三万余人,此上次反“围剿”时还少。我军仍然实行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先打王金钰等部十一个团。初战胜利后,接着打其余各路敌人。十五天内,横扫七百里,连打五仗,缴枪二万余,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一九三一年七月,蒋介石又亲自出马,组织三十万人发动了第三次“围则”,分三路长驱直入,企图压迫我军于赣江而消灭之。我军在上次反“围剿”中,苦战之后,没有得到休整补充,兵力仍是三万左右。针对敌我情况,我军采取了“避敌主力,打共虚弱”的作战方针,千里转战,机动灵活地在敌人大包围圈内,利用敌人的空隙,穿插转移,调动敌人,疲惫敌人,寻找战机,终于在兴国、宁都地区三战三胜,缴枪逾万。在敌人退却时,又消灭其一个师和一个旅。经过三个月的奋战,第三次“围剿”又被打破了。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敌军分三路进攻中央苏区,我军集中兵力先打其西路,一举歼灭两个师,继而又消灭其中路的一个师,两役缴枪万余,这次“围剿”也基本上被打破了。只有第五次反“围剿”,由于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者,完全违背了毛译东同志的军事路线,才没有粉碎敌人的“围剿”,而目使红军遭到了严重的损失。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特点和国内外的形势,说明了抗日战争必然是特久战,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科学地预见到了三个战略阶段的发展过程,从而规定了持久战这个总方针,并提出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战,内线中的外线”的具体战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战法,在新的情况和新的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和不同的运用。
毛泽东同志将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提高到战略地位,正确地解决了如何在敌人的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明确地提出了“我军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辅”1【注1《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97页。】的方针,批判和粉碎了右倾机会主义者提出的所谓“运动游击战”的错误观点。共次,强调必须建立根据地。根据地是进行游击战事,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的战略基地,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够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的,而“一切游击战事的根据地,只有在建立了抗日的武装部队、战胜了敌人、发动了民众这三个基本的条件逐渐地具备之后,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2【注2《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15页。】第三,游击战争的兵力使用的“主要的方法是分散使用、集中使用和转移兵力”3【注3《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03页。】,即所谓时而化零为整,时而化整为零,忽南忽北,又游又击。对于分散、集中和转移三者的关系,强调指出:“游击战争本来是分散的,所以成其为普通的游击战,且在并多任务,例如扰乱、钳制、破坏和做群众工作等,都以分散兵力为原即;然而就一个游击部队或游击兵团,当着执行消灭敌人的任务,尤其是为着打破敌人的进攻而努力时,就仍需集中其主耍的兵力。‘集中大力,打敌小部’,仍然是游击战争战场作战的原则之一。”4【注4《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00页。】在情况和任务需要时,游击队和游击兵团还必须像流水和疾风一样,迅速神秘地棘移其兵力。第四,在游击战争已经起来并有相当发展之后,敌人向游击战争根据地的进攻是必然的。因此,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是打破这种围攻,采用反包围的形态。”1【注1《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19页。】如何打破这种围攻?毛泽东同志指出“应是以次要兵力钳制敌之数路,而以主要兵力对付敌之一路,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袭击战法(主要的是埋伏战),于敌行动中打击之。”“一路打破之后,又转移兵力去打破敌之另一路,这样各个地击破敌之围攻。”2【注2《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19-420页。】
我军在八年抗战中坚决贯彻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战略战术原则,广泛地开展了敌后的游击战争,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抗击了百分之六十四的侵华日寇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伪军。粉碎了敌人残酷的“合围”、“扫荡”、“蚕食”和“封锁”。在最艰苦的时期,敌人曾集中了大部分兵力进攻我抗日民主根据地,仅在华北就用了八十余万兵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军主力部队和民兵、地方游击队严密结合,在内线和外线灵活作战,一方面以部分主力部队分散配合民兵、游击队牵制敌人,袭扰敌人,用地雷、土枪、土炮、手榴弹杀伤敌人,另一方面,大部分部队则转到敌人“合围”圈外,抓住战机,集中兵力歼灭敌人一路或一部,以粉碎敌人的进攻。八年抗日战争,我军总计消灭了日寇五十二万七千多人和伪军一百一十八万多人,创造了十九个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了近一亿人口的广大土地。我军由几万人发展到九十多万人,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的总兵力有四百三十万人,在抗战结束时接收了日本侵略军一百万人的装备,美帝国主义又为它装备了一百零六个师,而且拥有三亿以上人口的地区,控制了全国所有的大城市和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其实力不能不说是相当雄厚。我军当时的兵力只有一百二十多万人,不及国民党军队的三分之一,并且被分割在十几块根据地里,军队装备差,没有外援。一九四六年七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内战,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蒋介石政府的强大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它实际上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政府。它的进攻是能够打败的,它的前途必然是众叛亲离,全军覆灭。为了粉碎蒋介石集团的进攻,毛泽东同志规定了“我军应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的作战方针,并且指出“在蒋军武器加强的条件下,我军必须特别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1【注1《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97页。】以后,又在阐述十大军事原则时,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作了具休说明。我军贯彻执行了这一战胜敌人的根本战法,在四年的战争中,共歼敌八百余万,解放了全国大陆。
在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反动派似一百六十万军队向我实行全面进攻。我军实行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大踏步后退,大踏步前进,主动放弃一些城市和地方,诱敌深入,集中绝对优势兵力,,选敌薄弱或孤立的部分,在运动中予以各个歼灭。经过八个月的战争,歼灭敌军七十一万多人,敌人被迫停止了全面进攻,并改变战略方针,对我山东和陕甘宁两个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我军在山东地区孟良崮等战役歼敌五万余人,在西北地区七次战斗中歼敌三万余人,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这样,前后经过一年的战事,共歼敌一百一十二万,迫使敌人转入了全而防御,我军则由战略防御传入战略进攻。一九四七年七月,首先由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接着各野战军相继发动大规模的攻势,构成了全面性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并从此将战争的主耍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到一九四八年六月,共歼敌二百六十四万人,并檄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我军不仅打退了蒋介石的进攻,而且在战争中发展到二百八十万人。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此和战略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国民党五个战略集团,分别陷在东北、华东、华北、中原、西北五个战场上,只好被动挨打,作垂死挣扎。
毛泽东同志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洞察到战略决战的时机已握到来,就在蒋介石企图收缩兵力,向南总撤退之前,当机立断,抓住大好战饥,组织和实施了规模空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了伟大的战略决战。在三大战役中,对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战法的运用,有了更高的发挥,达到了更加完善的阶段。在我军对敌人实施战略包围的同时,进行了战役战术的分割围歼,即在战略上将敌人的战略集团分隔在几个战场上,而在各个战场上,又把敌人强大的战略集团肢解为若干孤立部分,然后集中优势兵力,逐次予以歼灭。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的一百四十一天中,总共歼灭了敌人一百五十四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华北全境和其他广大地区。我军主力前进到长江北岸,使国民党反动派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全国的进程。
中国革命战事的实践证明,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作战方法,不仅在我处于劣势,敌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可以将我之劣势转为优势,而且在我处于优势,敌处于劣势的清况下,可以加速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一战略策略思想在军事斗争中的具体体现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基本思想是歼灭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