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李作鹏回忆录 >
- 附录 >
- 三、战略上以一当十,战术上以十当一
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基本思想是歼灭战思想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基本思想,就是歼灭战思想。毛泽东同志说:“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1【注1《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32页。】歼灭战,是我军历来作战的基本根本指导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伟大战略战术思想的精华。它贯彻在中国革命战争所有作战原则之中。打歼灭战,就是力求每战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敌人,使敌人被歼一个连少一个连,被歼一个营少一个营,被歼一个团少一个团,被歼一个师少一个师,这样不仅使敌人消耗了人力物力,而且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士气沮丧,人心不振,即使得到补充,也是越战越弱。这种战法,毛泽东同志说:“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2【注2《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31页。】这是对歼灭战思想的精辟论断。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打歼灭战的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作战一原则。集中兵力与各个歼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只有集中了优势兵力,才有可能实现各个歼灭敌人;同时只有采取各个歼灭敌人的方法,才容易形成和保持兵力的优势。正确地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既解决了打歼灭战的物质基础,又解决了打歼灭战的具体方法。
集中兵力是打歼灭战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战略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1【注1《印度起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2卷,人民出版社,第326页。】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这里最重要的,是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2【注2《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17页。】战略、战役和战斗上都应集中兵力,但集中的形式、程度则是不同的。战略上的集中兵力,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主要是通过战役、战斗来实现的,在我强敌弱的条利下,更容易采取直接的形式来实现。但是,不论是敌强我弱或我强敌弱,都应当集中兵力作战。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只有集中了优势兵力,才能有足够的力最实施歼灭战,井且能够速决。当实施进攻作战时,就能够迅速地突破敌人的防御,就能够有力地粉碎敌人的增援和反突击,就有足够的兵力进行迁迥包围和穿插分割,就能够进行连续作战,快速扩大战果。当进行防御作战时,就能够大量消耗、削弱进攻的敌人,就能够争取时间,并且可能由防御转入进攻。反之,如果没有集中优势的兵力,就达不到歼灭敌人的目的,也不可能求得速战速决,而可能形成战役战斗相持不下的局面,可能打成击溃战或得不偿失的消耗战,甚至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
各个歼敌是打歼灭战的重要作战原则,是我军在战略、战役、战斗中必须贯彻到底的一个作战原则。当兵力集中之后,是企图一口吞掉敌人,还是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逐次消灭敌人?很明显,只有采取各个歼敌的方法,才能顺利地歼灭敌人。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对优势之敌,只能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法,造成我局部的优势,将敌人逐个歼灭。就是对绝对劣势之敌,仍须采用各个歼敌的方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迅速彻底地歼灭敌人。如淮海战役,我军在总的兵力对比上虽然略少于敌军,但在局部战役中集中了优势兵力,采取了各个歼敌的方法,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再歼灭黄维兵团,最后围歼丘清泉、李弥兵团,因而取得了整个战役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同志指出:“敌强我弱,敌之要求在于我集中主力与之决战。我之要求则相反,在选择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与之作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上的决战……而避免在不利条件下的无把握的决战。”1【注1《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6页。】这就是说,由于敌强我弱的特点,运用各个歼敌的方法,又必须是从小口小口吃做起,集小胜为大胜,逐步发展为大口大口吃。这种从小到大、逐次歼敌的方法,耍求在战役战斗上与敌进行多次决战。这是在敌强我弱条件下消灭敌人的一个客观发展过程。如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尚未改变,所以只能从一次歼敌一个营、一个团、一个旅做起,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变化,逐步发展为一次歼敌一个师、一个军,最后则发展为一次歼灭敌人一个到数个强大战役兵团,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又辩证地解决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保守或夺取城市的关系,即战争的胜负,不决定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决定干有生力量的消长。毛泽东同志说:“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2【注2《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97页。】在强敌进攻面前,为了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或为了使我军主力避免被迫作战而遭受敌人的打击,不但完全允许暂时地放弃某些地方,而且必须以地方换取敌人兵力的分散,使敌人陷入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越陷越深。这个暂时的不保守,正是为了永久的保守;暂时的放弃,正是为了永久的不放弃。毛泽东同志指出“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1【注1《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05-206页。】如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第一年,我军为了集中兵力机动作战,诱敌深入,争取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主动地放弃了延安、张家口、承德、沈阳、安东等一百零五座主耍城市,给敌人背上了包袱,使敌人机动兵力大为减少。我军则避开了敌人进攻的主力,将兵力转移至敌人侧翼和后方,寻找战机,在运动中大量地歼灭了敌人,不仅收复了失掉的城市,而且还解放了新的城市。
当然,不以保守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放弃城市和地方,可以轻易地兵不血刃地就把根据地大片土地和城市,让给敌人占领。毛泽东同志锐:“凡在敌我力量对比上能够保守或夺取的地方和在战役上战术上有意义的地方,则必须保守或夺取之”2【注2《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97页。】
我军坚决贯彻执行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指示,在战略防御阶段,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坚决保守了必须保守的城市与地方,作为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的出发阵地。在战略进攻阶段,又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与夺取城市和地方紧密结合起来,既达到了歼灭敌人的目的,又完成了保守或夺取城市、地方的任务。
我军作战的基本方针是歼灭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消耗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主张战略上实行消耗战,在战役战斗上则必须是歼灭战,并通过战役战斗的歼灭战达到战略上的消耗战的目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战役的歼灭战是达到战略的消耗战之目的的手段。”3【注3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90页。】因此,在一切有利的场合,都必须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坚持打歼灭战。在特殊情况下,亦可采取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在战役战斗上,歼灭战是主要的,但也有消耗战。这种消耗战是辅助歼灭战的,不是在战斗上“拚消耗”。如当我军主力对确定之敌实行歼灭战时,在共他方向上为了阻击和牵制敌人,就有必要进行消耗战。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北我军为了全歼锦州之敌,在塔山和黑山进行的阻击战,就是属于阻止敌人、消耗敌人的性质。这种阻击战,正是为了实现歼灭战而采取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