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事守势,政治攻势
1941年,敌后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日寇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进攻,代之以诱降为主的政策,把作战重点由正面转移到后方,于是敌后就变成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敌人集中了侵华兵力的大部分力量,将进攻矛头指向我各根据地,并采取了“治安强化”的扫荡和蚕食政策,军事上分割打击,政治上怀柔瓦解,经济上严密封锁,以及残忍的“三光”政策,企图窒息摧毁我根据地,消灭我抗战武装力量。
国民党却在此时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由“消极抗战”,转为“积极反共”,大唱“反共第一”,“宁亡与日,不亡于共,日可不抗,共不可不打”的滥调,并实行所谓“曲线救国”政策,妄图实现“与日和平共处,连日反共”阴谋。
1941年1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我新四军军部及主力一部共八千余人,由江南向江北移动,行至安徽泾县茂林地区,被国民党七个师重重包围,激战七昼夜,全军覆灭。国民党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号,军长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1月20日,我党中央军委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决心与万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亲日派奋斗到底。
在此局面下,驻守山东的东北军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11师师长常恩多主张联共抗日,支持进步力量,该师的331旅旅长孙焕彩主张积极反共,镇压进步力量,驻沂鲁山区的114师等部分顽固势力,亦向我进犯,制造摩擦。山东各地区的地方顽固势力也分别向我进犯,制造种种流血事件。因此敌后我军的处境,日益紧张和困难,犬牙交错的三角斗争形势,既复杂又残酷。
根据上级指示,当时我们的斗争方针是:“军事守势,政治攻势”。对于日伪斗争的方针是:“包围反包围,扫荡反扫荡,清剿反清剿,蚕食反蚕食,分割反分割,封锁反封锁。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及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的斗争,粉碎敌人的阴谋诡计。对于统一战线的政策仍然是:支援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分化顽固势力,坚决打击消灭亲日反共投降派与制造内战的反动势力。”对于顽固派则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山东各根据地党政军民根据上述方针,展开了积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打击了敌人,保持和巩固了自己的力量和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