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岁月艰难:吴法宪回忆录 >
- 第九章 建设空军
三、苏联专家帮助我们建空军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下决心组建空军以后,全党、全军全力投入空军建设,包括海军航空兵和民航的建设。决心虽下,但当时正值建国伊始,百废待举,我们自己不光没有飞机、没有汽油,甚至全国连一个汽车制造工厂都没有,连辆汽车也造不出来。更不用说是航空工业了。给我们建设空军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那么,靠什么来建空军?在技术和装备上问题上,当时路只有一条,只有依靠苏联。空军初建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同苏联谈判,要苏联帮助我们搞空军,搞航空工业。
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就在中央书记处召见刘亚楼以后半个月,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在莫斯科与斯大林会谈时提出,中共中央准备在一年左右时间,组成中国人民的空军战斗部队,配合渡海解放台湾,要求苏联向我出售飞机,并帮助中国训练空军技术人员,并请苏联派出空军顾问来华,参加中国空军的建设工作。
在达成初步协议后,八月一日,中央又委派刘亚楼率王弼、吕黎平等人赴莫斯科,就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空军的各项具体问题进行商谈。刘亚楼等在莫斯科,会见了苏联国防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和空军总司令维尔希宁等人。经商定,苏联同意向我出售飞机,并派专家、顾问,帮助我国建设六所航校和组建一个空降旅,因为那个时候中央正考虑攻打台湾。接着,王秉璋又三次去到苏联,商谈援建空军的各项具体问题。
根据中苏双方的协议,从一九四九年十月开始,一直到一九五O年的一、二月份,苏联政府将航空设备和教学设备陆续运抵满州里。这些设备绝大部分都是用火车运来的。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在冰天雪地的满州里,负责接站转运的同志冒着摄氏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在露天站台认真地进行检查、登记和分配,按时把一百多架飞机,以及相应的航空发动机、航空器材、降落伞、塔台车、活动修理车、充电车、充气车、空气压缩机、加油车、滑动车、交通车、吉普车等,安全地分别送到了第一至第六航校的领导人手里。老航校即七航校,则依旧使用原有的日式飞机进行教学。
随着苏联援助设备的到来,聘请的苏联专家也陆续先后来到第一至第六航校。从校长顾问一直到空、地勤教员,以及维护飞机的机械师,都是全套的苏联顾问;航校所用的教材,甚至一直到有关条例、条令和规章制度,几乎一切都是苏联航空学校在中国的翻版。
为了解决苏联专家的翻译问题,我们一方面自己积极寻找物色翻译人员,另一方面向中央提出这一问题,请中央帮助解决。后来经中央同意,我们到各省和一些大城市选了一批俄文翻译,分配到各个航校。对这些翻译,我们在生活上给予了很好的照顾,让他们享受空勤灶的待遇。这样航校的翻译工作就大有改善,翻译水平提高了,各个航校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就进一步提高了。
同时,为了迅速提高空军指挥机关的指挥能力和工作水平,一九五O年一月,在刘亚楼的倡议下,空军聘请了十九名苏联专家及翻译来空直机关帮助工作,请他们分别担任顾问长、参谋长顾问及作战、情报、训练等顾问,其中顾问长和参谋长顾问是 有少将军衔的苏军高级军官。
一九五O年底,我们又为空直机关增聘了十五名苏联顾问,这些顾问绝大多数都是搞技术业务的,也有个别政治顾问,但他们只管苏联顾问团内部的党的工作,只管他们自己的事。
当时,我们空军的司令部、政治部,设在北京天安门附近东交民巷的原美国兵营。苏联顾问团来了以后,有关方面就把空直机关东边的原荷兰驻华大使馆和德国驻华大使馆,划为顾问团的驻地。这样,顾问团与空直机关相距仅一箭之遥,顾问团在东头,我们在西头,我们可以随时去找他们谈工作,联系和商量问题,有时候就合在一起办公。那一段时间,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参谋长王秉璋等,都配有专职的俄文翻译。我同顾问团的接触相对较少,所以没有配翻译。
同时,各大军区的空军领导机关也聘请了相应的苏联顾问。正是在这些苏联顾问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逐渐熟悉了空军领导机构的一整套业务工作,为空军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最必要的基础。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中国空军的建设,同苏联党、政府和苏联空军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历史情况,中国空军领导机构和航空学校的建设,不可能避免地一开始就基本上都是苏联空军的翻版。
对这一现象,我们当时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空军建军初期,空军党委曾提出了一个原则,就是“学到手,消化了,再提高,再创新”。即:先把苏联的经验学到手,然后再在学到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高。也就是说,要先向苏联专家、顾问学习,积极与他们交流经验,认真吸收他们的经验,并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在学会并很好地消化了他们的经验之后,再来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改进我们自己的指挥系统、战术训练和改装训练。我们把这条原则作为建设空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针。
由于苏联专家对初创时期的中国空军起着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因此,团结好苏联顾问和技术人员及翻译,做好他们的工作,管理好他们的生活,就成为空军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主要内容。
早在一九四九年底,航校的苏联顾问来华以后,刘亚楼就在空军党委提出了两条,第一、对苏联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要全部照搬、全部照学,等搬过来、学到手之后,再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创新。第二、要和苏联专家搞好关系,要把他们看成是老大哥,尊重他们、团结他们,向他们学习,并且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全心全意地培养中国的飞行人员和技术干部。
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以后,我们又陆续提出和实行了几条:
一、搞好“一对一”的关系。所谓“一对一”,就是要求苏联专家同中国学员按专业对口结成对子关系,对子之间,包教、包学。例如:由一个苏联飞行员包教一个中国飞行员,一个苏联机械师包教一个中国机械师。我们强调,在“一对一”的活动中,老师必须爱护学生,学生必须尊重老师,对子之间的关系必须搞好,要亲密地团结在一起。我们还特别要求中国学员,要力争把苏联专家所教的全部学过来。因为,我们和苏联专家的共同的目标,就是建设一支强大的中国人民空军。
二、强调同苏联专家搞好关系,尊重他们,一般的不提缺点,不批评。当时空军有一句话,叫做“有理无理三扁担”,意思是说,如果和苏联专家的关系搞坏了,不管你是有理还是无礼,都要受到批评。
当然,我们同苏联专家之间有时也会发生矛盾,小的矛盾也就算了。遇到一些大问题,我们就反映给周恩来总理,由周恩来总理反映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苏联总顾问,通过他去对空军顾问团进行说服教育和处理。当时,有那么几个顾问表现不好,总喜欢调戏妇女。听到我们的反映以后,苏联总顾问就把这几个人调回国去。我们解释说,我们两国的风俗习惯不同,中国的妇女比较严肃,不像你们那里开通,有一些做法,在我们这里是不允许的。听了我们的解释,顾问团的专家们也说,我们苏联也一样,不能那么随便。
以后,我们就注意找机会向他们介绍中国人民的风俗习惯、礼节、礼貌、规矩等,介绍的含意就是,我们十分尊重你们,你们也得尊重我们。这个办法很起作用,以后就很少发生这方面的问题了。
三、尽量照顾好专家的生活。尽管当时我们在各方面都很困难,但我们都想方设法地照顾好苏联专家们的生活。比如住房,宁肯我们自己住得差一点,也要把好房子留给顾问团。尤其是时间稍长,专家们的妻子、孩子来了以后,更是尽量让他们有一个舒适的居住条件。在伙食上也是如此,我们经常加强对炊事人员的教育,要求他们在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把伙食搞好,尤其注意要搞好空勤灶和地勤灶,让苏联专家们吃好。
我们注意帮助苏联专家搞好文娱活动。当时,我们除在顾问团驻地安排电影室,定期放映电影外,还准备了国际象棋、台球、排球、篮球等文体器具。苏联人喜欢跳舞,而在航校单独组织舞会有困难,好在航校的驻地一般都是大、中城市,通过同各地文化部门的交涉,他们都同意对苏联专家参加舞会给予特殊照顾,并为此发了专门的票证,从而解决了专家们的周末活动问题。于是,每逢星期六的晚上,各航校都专门有人带苏联专家出去参加地方上组织的舞会。
四、对牺牲的专家给予厚葬和悼念。在航校建设过程中,专家们都是全心全意的帮助我们培训空地勤人员,但有的也存在着急躁冒进情绪,希望培训得越快越好。结果出了事故,不仅牺牲了中国的飞行员,也牺牲了苏联专家。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并优厚抚恤牺牲的苏联专家的妻子儿女。
还有一次,空直机关顾问团的少将顾问长,星期天打网球时突然发生心肌梗塞。他回到住地后,躺在床上休息。突然之间,旧病复发,经抢救无效,仅三个小时就死了。他死后,我们全力做好他妻子、孩子以及其他专家的工作,并在隆重追悼后,专门派飞机把他的遗体及家属送回了莫斯科
五、作好对专家表彰和欢送的工作。我们每年都要对苏联的专家顾问搞一次评功记优活动,以表彰他们的成绩。凡是评上功、记上奖的,我们都要给他们挂红榜,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对完成了任务,轮换回国的专家,每个人都送一点东西,作为纪念。同时,我们还召开欢送会,表扬其功绩。这样,他们回去时都很高兴,有的还恋恋不舍,不愿意走。
六、同时也照顾好苏联的士兵。苏联官兵不平等,他们把义务兵不当人看,当兵的只有服从,没有民主、平等的习惯。当时随团来了一批苏联士兵,这些士兵都是义务兵,服役完了就回家。对这些士兵我们在生活上也非常照顾他们,使他们深受感动。人民解放军内部官兵平等一致的关系,也使他们深受教育。临到回国的时候,他们之中不少人都哭,有的说不想回去了,就在中国干。我们劝他们说,你的家就在苏联,不回去行吗?经过我们的说服和动员,他们才恋恋不舍地走了。
七、办好图书馆和俱乐部。每个大单位都有俱乐部和图书馆,内有书籍、报刊。另外,有专家的单位一般每个礼拜六开一次晚会,搞演出和其它文娱活动。
以上就是我们当时对苏联专家的一套政治思想工作方法。我们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因人而施,按照苏联同志特点而进行工作。我们对他们各方面的照顾,目的是在于调动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地为中国的空军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从一九四九年冬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帮助我们训练出第一批和第二批飞行员以后,到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他们就开始分批撤退回国,只留下少数人给我们当顾问。这两年,正是中国空军的初创阶段,可以说,苏联专家、顾问在这一阶段里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为中国空军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空军建军初期这一阶段中,空军党委曾提出了这样一个原则,叫作“摆脱摸索,进行综合,走向提高”。也就是说,一开始,我们不懂得怎么办航校,怎么训练,怎么建设部队,就只能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摸索,这是当时唯一可行的选择。等他们一走,我们就进入综合阶段,我们把这比作“甩拐棍”。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把所学到手的技术和知识综合起来,选择与自己有用的、好的继续发挥。把他们的各种教材、条例、条令和规章制度,结合中国空军的实际来进行改进,创造出自己的一套东西来。这是建立中国空军包括从办航校开始,到大批组建部队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针。这个方针得到了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肯定。正是由于我们制定和实行了这个方针,才使得我们在以后的空军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培养空、地勤人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