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字数:1053

[1] 女教师O的故事,是本书的重要部分,对她的死因的讨论占了两章的篇幅。这里先写她的死亡,是倒叙的手法。

[2] 这是F医生对O的死因的判断:自杀。

[3] 注意画家作品的色调、基调:冷。

[4] F医生好像哲人,总是在思想一些与医学不大相关的人的哲学问题。死是什么?灵魂在哪儿?这是F的问题——“我”经由F借助于F思考这些问题。

[5] 难得F医生具有对人的临终关怀意识,具有医学伦理观念。我们这个民族缺乏这类意识和观念。

[6] 这一节借F医生的夫人之口描画出女教师O的形象、性格。我们知道O有沉重得无法解脱的心事。

[7] 正常?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谁来判断?谁能说清?

[8] 与情感与精神与灵魂与信念有关。

[9] 在写作之夜,在记忆与印象之中,“据说”给人留下巨大的思考与猜测的空间,为后文的讨论与“猜测”留下伏笔。

[10] 现代都市透视:楼群,人群,街道,永无休止的欲望(永动机)……

[11] O临终遗言像黛玉临终前的“宝玉,你好……”那声凄厉的呼叫一样,让读者猜去吧!

[12] “这她知道……”是文字游戏,又不是文字游戏。别致的句式来自对人物心理人物关系透彻的分析。

[13] 哪个“也许”都有理!作者就是不给你一个确定答案,作者似乎是在培训在塑造你我习惯了的单向思维?

[14] 这是O留下的一个谜!

[15] 精神至上,爱情至上,性、爱统一论者。

[16] “我”是永远的行魂,可以进入任何人,这样的叙述类似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

[17] 时刻提醒你情节的“务虚”性。

[18] 这里出现两个词:“梦想”“真确的心愿”,这是O的精神支柱,是理解O的两个重要关键词。

[19] “必须”云云,凸现O又柔弱又决绝的性格。

[20] 梦景——(绝美的)意境——O的精神世界的客观对应物。这里有两个重要意象需要注意:一是那只“白色的鸟儿”,这是第一次出现,以后还要反反复复出现,象征了什么?纯美的理想?美好的梦愿,憧憬?另一个是“远处地平线上的老屋”,象征了什么?精神家园?灵魂归宿?诗意的栖居地?

[21] “南方老家”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意象,后面还会反复出现。

[22] 这也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梦:现代美术馆中可能容不下她的梦境变成的那幅画了!

[23] 想到死会生出柔情,真是很美妙很动人的感受!能接受吗?想想看!

[24] 不能为爱而活,生不如死!O把爱看得比生命更重!

[25] 史铁生的文笔:男性的思辨与深刻,女性的温柔与细腻。

[26] O是个在感情上较真的人。在她这里,性与爱是统一的,她把性视为表达爱情的仪式或形式,无爱了绝不可能再有性。

[27] 这一段思辨爱情是什么?但只能说爱情不是什么,而无法为爱情下定义。

[28] 别了,过去!为决绝的告别而伤感而哭泣!为可能对他的伤害而遗憾!

[29] 同一个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都有可能,都能自圆其说,而他究竟怎样呢?对于“务虚”来说没有必要追究。对O来说反正都一样,知道他是好人而不爱他。

[30] 读者看完这一章有什么印象?我的印象是两个关键词:爱情,死亡。作者借助O(或者说“我”进入O,途经O)思考爱情问题。爱情是什么?问题提出了,没有答案,答案就在问题中。关于O的死因,终于没有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O是因爱而死的,她的死与爱有关,O是把爱看得大于重于死的。关于O为什么而死,仍是谜,留下来让读者继续想着,本书最后还要设专章讨论,这一章仅是“序幕”。


21四 童年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