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2009年9月20日,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幕,新的地动仪模型与观众见面。
这是一个真正可以“动”的地动仪。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按下按钮,观察在不同波型下地动仪的不同反应——只有横波到来它才吐丸,其他来自纵波的震动,都无法使地动仪有任何反应。这就排除了其他的干扰,如很重的关门、汽车过境的震动、巨大的炮声等。
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国际华人物理学会会长杨炳麟,在听了冯锐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做的报告会后,认为张衡应该是最早利用惯性原理验震的人。
这还没有结束。
2010年1月24日,冯锐接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电话。袁贵仁在仔细阅读冯锐修改教科书的建议和相关资料后,原则同意修改“张衡地动仪”这一章节。
2010年秋季教改出台以后,按照教学大纲,“张衡地动仪”已不再是历史课本中的内容,人教版历史课本中已拿掉了这一知识环节。而作为对这一错误的补救措施,人教社今后会将新版地动仪的知识加到教师用书中。
馒头说
冯锐版的“张衡地动仪”,是不是最完美的复原?
我觉得不是。冯锐自己也说过:“可能是目前阶段,最接近的一种复原。”
那么,张衡的地动仪,究竟存在过吗?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史学家,这个问题,我真的没法回答。
但我也想问一个问题:什么是科学?
这是个宏大的问题,甚至已经是一个哲学问题。但一般来说,我们目前公认的“科学”这个定义,是建立在有限观察的基础上,具有客观、逻辑、实证、可重复检验、可证伪这些特性。
我之所以想写这个故事,并不仅仅在于“张衡地动仪”这个仪器的本身,而是在于对这个仪器从探索到制造的整个过程。
在1800多年前,那个叫张衡的中国人,就已经尝试制造一种仪器,去解读当时被所有人视为“天惩”的地震。
在1800多年后,又有王振铎、冯锐以及一大批可能还默默无闻的人(2011年,湖南还有个语文教师黄佑军尝试复原“张衡地动仪”,并申请专利),他们在尝试复原自己祖先留下的“神奇科技”。
尤其是复原的过程,尤其是冯锐,绝没有半点敷衍和马虎,都是在实验和实证的基础上,一步步艰难但又坚实地在迈进。
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
我们应该早已跨过了需要过分夸大一件事或一样东西来满足民族自尊心的时代,那样做,只会映射出自己的自卑。
有,我会证明,没,我会承认。
这才是最大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