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读者评论

字数:12755

他坚守气节客死他乡,却为何还是背了“千古骂名”?

静水流深: 应当说是历史的局限性使然,其人其事可悲、可叹、可悯。作为一方官员,他对清廷已是仁至义尽,但皇帝向来只把臣子当奴才,根本无惧他的生死。在那种生死关头,还暗自筹划当面怒斥异国入侵强盗,未果后绝食而死,也算是有民族气节了。

永无岛: 每次看到这样的文章心情都很复杂。这些人论能力,论手段,论气度,论努力,论人品,都不差。可是晚清大厦将倾,又岂是个人努力能够挽回的?!一方面觉得他们迂腐愚蠢,不懂得时代更替是最基本的自然道理,另一方面,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又令人感动。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全都“识时务”“为俊杰”了,到底是好还是坏?人类凭借意志去抗衡命运,到底应该歌颂还是惋惜?

乘风: 晚清的事情说来很蹊跷,说是制度的问题,好像不全面;说是人的问题,好像也不对。我认为应该是一套落后的制度遇到了一小撮昏聩的主政者产生的化学反应。纵有曾国藩、左宗棠之类的英才,也难耐上层苟且偷安、不辨是非的混日子式的治国理政。

是非成败丁汝昌

福田: “‘定远’巨炮一响,舰桥就开裂了,坐镇指挥的丁汝昌跌了下来,信号旗装置也废了。”

这段纠正一下,“定远”号自己开第一炮并没有震坏舰桥。威海“定远”舰的复制舰,舰桥很结实,再疏于检修也很难自己开炮就震坏。但是,当时的舰桥(也叫“飞桥”,是露天的)中炮后很容易起火。在“定远”级军舰的飞桥下方,有一个大型的装甲司令塔,起着托举和结构加强作用。丁汝昌当日受的主要是烧伤(“十八日与倭接仗,昌上望台督战,为日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昌左脚夹于铁木中,身不能动,随被炮火将衣焚烧,虽为水手将衣撕去,而右边头面以及颈项皆被烧伤……”——1894年9月20日,丁汝昌电寄总理衙门报告),飞桥是被日方炮火打坏,而不是被己方火炮发射而震塌。而根据洋员戴乐尔的回忆,丁汝昌受伤之前,305毫米口径的主炮已经发射了10炮。从战后的照片和旅顺船坞的维修记录来看,“定远”飞桥震塌一说也完全不能成立。在海战后负责调查“定远”伤势的美国人沈威廉(William Sowden Sims)的记录表明,“定远”的伤情在于“前桅上部折断、舰首军医院被洞穿”,并无只言片语的“飞桥坍塌”的记录。

陈伟: 不止射速上有巨大差距,当时日本开发的下濑火药,一碰即炸,温度极高,在水中也能燃烧,比(西方)列强都先进。这也导致十年后的日俄战争,世界第四规模的俄国海军惨败于日本。

最会煮面的兰方人: 甲午海战的失败是注定的,爆发于海军大发展的时代,十年已拉开代差,各种战术体系随着装备改善快速更新。日舰代表当时先进科技的速射炮、航速都远超北洋,有效火力输出效率远胜射速既慢又打不准、跑得也慢的清军。日军还用上了第一种替代黑火药炸药的苦味酸炸药,这可谓那个时代的“黑科技”,虽然打不动“定远”“镇远”两铁甲巨舰,但这种附带燃烧效应的炸药对北洋水师其他军舰的杀伤力度极大。火力时代,比拼的是有效火力输出效率,面对有黑科技加成的日军,就是神仙来指挥,只要不作弊都得输,丁汝昌的悲剧是那个时代中国的悲剧。

末日孤舰“海圻”号:大清帝国的最后荣光

昊子: 1959年冬,上海打捞工程局开始打捞“海圻”舰。1960年5月27日,船体被切断成两段打捞出水,后拆解回炉。“海圻”舰的故事至此彻底画上了句号。

Grumman: 看到关于清朝水师的文章时总会想起两句话——邓世昌在撞向“吉野”前对全舰说:“吾辈从军卫国,虽死,犹壮声威。”在大东沟海战后光绪帝垂泪为北洋水师阵亡将士写下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何去何从: 谢谢大作!屈辱的主题里不乏悲壮而又奋起的色彩,读文时整个人的感情都沉浸在那段峥嵘历史中。有个小问题:易帜时那位清廷特使载振还在舰上吗?他做了什么?(作者回复:载振一直没坐船,他是坐火车去的英国,然后就先回去了。)

提督的抉择:是死,是死,还是死?

恩来: 聂士成有一个手下,是镇守大沽炮台的天津总兵罗荣光,是湖南湘西吉首人,当时67岁,属于湘军中的一员。他同样也因为弹尽援绝在战争中壮烈殉国。他的手下有一个裨将叫沈宗嗣,是湘军中竿军领袖沈宏富的儿子,算是罗荣光的子侄辈。这一仗,沈宗嗣逃过了一劫,回到了湖南凤凰的老家。两年后他的儿子沈岳焕出生,也就是后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沈从文!

总有胖卿想害朕: 聂公桥就在(天津)八里台立交南首,那里至今有一尊黑色塑像,聂公身披黄马褂,左手牵马,右手扬刀。可惜现在附近修了地铁出站口,周围又迫近市场,塑像位置已不显眼。

戚桉: 军人真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是国家的战争机器?还是人民的铜墙铁壁?他们是为国家的荣誉而战?还是在为人民的幸福而战?《百年孤独》里有句话这样说:“他们麻木地向前走着,带着军人的荣耀和服从命令的僵硬。”也许军人,注定是一个矛盾的职业。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Faner.Poon: 我曾好奇他为什么会把名字改成“荩”,查了一下,“荩”字可以引申为忠诚,荩臣即为忠臣。套用电影《V字仇杀队》的经典台词:拿起笔写报道的不只是血肉之躯,而是他的思想。思想是不怕死亡的。

婷婷: 韩剧《匹诺曹》就是讲记者的故事,虽然是偶像剧,从一个不算大的切入口,讲述了一个简单的记者要如实报道新闻的道理,但是当面对强大的黑暗面和个人的私心时,最简单的道理或者被人蒙蔽,或者忘记了初心,倒是让人印象深刻。

扬扬: 记者的笔可抵三千毛瑟枪。——拿破仑

ATOM: 只为公心,知不可为而为之,乃真汉子也。

一个皇帝的“过山车之旅”

Jie: 在他的内心,任何主张和原则都抵不过生的渴望,在经年累月的颠沛流离中,可能只有活着才是最真实的选择。

Fighter: 除了电影,电视剧《非常公民》也拍得很真实。我去过长春的溥仪皇宫,它各个方面虽然享皇帝等级,却也处处受日本人限制。

诗酒年华: 看过新凤霞写的《我和溥仪》一书,从他们劳动改造期间的故事中,了解到了一个经历起起落落后变得谨小慎微的溥仪。

双面张作霖

秋刀鱼: 儿子到底还是不如父亲!毕竟,在那片必争之地,应对一群虎狼之徒,不是一般人能应付得来的。这也凸显了张作霖绝非等闲之辈!

赵珂: 张作霖的作风,其实就是改不了的大土匪作风,和阎锡山一样,得在好几颗鸡蛋上面跳舞。在当时的东北,不当墙头草的太少了。他儿子想学他,但没学到位,作为“官二代”,还是欠缺了点“匪一代”的胆识。

.: 民国军阀中手腕最强者当属阎锡山和张作霖,在各方强权中保障自己“王国屹立不倒”,从不强势站边,是他们的政治哲学;不能愧对列祖列宗,是他们的人生原则。细究下来,在俄国、日本两个超级强权之间打太极的张作霖似乎更胜喜欢在鸡蛋上跳舞的阎锡山。

他当过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你却未必了解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感觉黎元洪就像手里握着操纵杆的轨道员,他做出了一个普通人惯常的选择,就是既不想选左边也不想选右边,他选择的是弃权,然后由别人来做决定。他只负责对别人帮他做决定之后继续向下走。看似矛盾,但是又有几个人能既英明又果决呢?

小鱼Yuki: 武汉有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黎黄陂路,以前也是租界区,现在被建成了街头博物馆。

Shawn_xiaox: 黎元洪也是一个和李鸿章一样“复杂”的历史人物,在很多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具有历史局限性,毕竟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看法也会不同。

严复的人生,为何最终会拐个弯?

Minor熊宝: 严复的矛盾是由于他所处的时代是新的,但是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却是传统的四书五经,那些传统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尽管他后来出国看到了西方制度,但也只是在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审视西方体系,而很难改变其内在的观念性的东西。

王黎璐:1. 我非常喜欢馒头“对历史之人物要有历史之同情”的观点,他们也是人,我们都一样。2.善始易,善终难。大企业是这样,大人物也是这样。突然明白康熙拜月求减寿以全名的原因了。3.任何人做抉择都不容易,也必将为自己的抉择承担代价,无论是贝当还是严复。4.严复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敢于“拿来主义”,学人家好的方面。

LIU Yao: 托尔斯泰怒怼过所谓“顺应了历史”“违逆了历史”“站在历史前端”的说法。真正身处历史之中,没有对错,只有选择。所谓顺应、违逆之说,只是后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罢了。

“名士”于右任

任鑫宇: 右任先生是我本科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创始人之一,学校依然保留着先生当年亲自前往武功(杨凌)查选校址的照片,为了纪念先生,学校创办了右任书院。

沉香: 在我的家乡,西安市区向北36公里三原县城,于右任纪念馆免费全年开放。老先生临终伸出三个手指,意思很可能是想魂归故里,这是我们当地的风俗,无论身死何方都要埋回故土。

Stammy: 看到这篇文章,想起老师讲“中国新闻事业史”这门课时,对于先生的赞不绝口。我认识他是作为一位报人,没想到他还有这么多面。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辈,“名士”一词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

曾拥有诸多“第一”,但她未必被人记得

小钰: 学法律的人应该都知道郑毓秀,当时我们老师也说她是很多个“第一”,但没有说她的结局。再辉煌的人生最后还是会回归平淡。所以人要懂得生活平凡的美,享受平凡,享受生活。

Ling: 在那个年代,能挣脱世俗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已经是难得。何况她的一生对革命,对维护女性权利还做出了贡献,值得敬佩。多少个“第一”又有什么关系。我们普通人追求的也不过如此,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同时能给周边人带来些好处吧。

Olivia Ren: 何苦活到世人皆知,但求无愧三尺之躯。

小狗熊: 看到馒头大师点评的那段话,有所触动。主角的结局往往并不像艺术作品表现的那样以圆满结局或悲剧收尾。大多人终将走向平庸,光辉不在,被人遗忘。这大概才是真实的生活吧。

上海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CptLee岩飞: 抗战时期,记者采访一位中国士兵:你觉得中国会赢吗?士兵回答:一定会的!记者问:战争胜利以后,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士兵冷静地说:那时候,我应该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高大头: 原来一直觉着淞沪会战是我们的耻辱,但是现在我有了不一样的态度。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他们是好样的。

程明: 从军二十年,在上海脱去白色戎装,自主择业。深知先烈不易,愿朝阳长照吾土,愿山河不再染血,丹心不复成灰。

康文华: 再用一段文字纪念“八一三”淞沪抗战:“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郭汝瑰

David: 全面抗战伊始,中国政府就发布战时征用商船,用于自沉大江,以阻止日寇之进攻的命令。先祖父陈顺通先生,在1937年8月12日,自沉“源长”轮(3360吨)于江阴要塞。江阴沉船拉开了淞沪会战的序幕。回想抗战时期,中国航运界的各大轮船公司纷纷响应政府之号召,为阻日寇,自沉货轮。中国航运界为抗战做出的贡献与牺牲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随着战争的扩大,即使有再多的钱也无法从欧洲订购船舶,而整个航运市场异常繁荣,运费与租金节节攀升。中国航运界在抗战中的牺牲与贡献,是整个中华民族奋力抗战的一个缩影。

1937,南京城里的纳粹旗

锦瑟: 一次从珠江路地铁站出来,看到拉贝故居里满满的人,他们穿着黑色的衣服,正在悼念这位南京的恩人。

Ivan J.L. Zhang: 几乎同样的故事,《辛德勒名单》早已为世人所铭记,而《拉贝日记》现在却很少有人知晓,很惭愧我就是那个不知晓的人之一。很多时候我都想问: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别人到现在依然能够拍出像《血战钢锯岭》这样注定会成为经典的抗战片,可我们呢?究竟欠缺在哪里?

新颖小丸子: 作为一个地道的南京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在那段时期,有亲戚最后走散了,直到几年前才相认。也有亲戚至今没有联系上……每一年的这一天,无论我在哪儿,我都会告诉我周围的人这一天的故事。大学期间我告诉了我的舍友,后来在台湾上学时,在那一天我也把这些事情讲给了身边的台湾同胞们。今天的我,站在一个以黑人为主要人口的国家,我还是会用简单的语言告诉他们这一天的故事……我们不会遗忘,我们会告诉更多的人,让他们知道曾经发生过这些事。因为那是我的家乡,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同胞……

猎杀山本五十六

蝎子: 对于两千多年间一直仅存在于一个岛上的日本而言,他们根本不懂在一个具有巨大纵深的国土上到底该如何作战。他们不明白,以当时的战略战术水平,广袤的国土对战争的影响有多大——称雄世界的蒙古骑兵远征欧洲也只能是劫掠一番。所以,如果日本当时真的如某些人所言,只占据东北而不扩大战争,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最致命的,我们恐将永远失去东三省。(作者回复:日本人奇怪地相信,通过一场决战,对方就会屈服谈判。)

逍遥王: 打仗最终打的还是国力,日本和美国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虽然初期可以依靠偷袭获取一点战果,但是日本并没有直接进攻美国本土的实力,更何况美国人向来讲究睚眦必报。只能说当时的日本,举国上下已经彻底疯狂了。

大海: “对于当时已经被美国的‘禁运’紧紧掐住咽喉痛苦万分的日本而言,如果要‘南进’,那么除了山本五十六的办法之外,似乎也没有太多的选择。”请问,“南进”为什么要对付美国?(作者回复:“南进”就是占领东南亚,那边几乎全是英美的殖民地。英国那时候已经被打残了,主要对手就是和英国穿一条裤子的美国。)

丘吉尔的另一面

BillyChou: 看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历史环境,丘吉尔是维多利亚时代成长起来的,就像鸦片战争时的天朝人接受不了“蛮夷”远胜于己的事实,更何况是视荣誉超过生命的英国贵族。所以丘吉尔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然而很早就看到了希特勒的狼子野心,又能不拘泥于成见,准确、快速地辨明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最艰难的时候也从不放弃,最失意的时候也不曾抱怨,直到生命最后仍然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所以他的伟大真的是伟人的伟大。

碧海晴天: 读过一篇和丘吉尔有关的文章——《我的早年生活》,对其中一句话印象挺深,“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只萤火虫”。对他的一生来讲,也多少是有所反映。

Sherry: 以前读过彼得·德鲁克的《经济人的末日》,出版于黑暗的1939年。书中的说法是如此的惊世骇俗,他说法西斯必将失败,他预测德国和苏联一定会结盟。当时尚未执政的丘吉尔为本书写下第一篇评论,那是一篇热情洋溢的评论,称它是“唯一一本了解并解释两次大战间世界形势的书”。1940年,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及法国沦陷之后,上台不久的丘吉尔曾下令每位英国军官都放一本《经济人的末日》在背包里。之前对丘吉尔的印象就是这样一些片段,直到看了这篇文章,他的形象丰满了。

“偷袭珍珠港”之后……

逍遥王: 偷袭珍珠港之后,更可怕的事情是,美国迅速打捞并修复了绝大多数被日军炸沉的军舰,然后动员国内海量的热血青年参军,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战斗力。山本五十六苦心计划的战役,在南云一忠那个马鹿的指挥下,从一个战略上的胜利降格为一场局部地区的战术胜利。当然,南云那个马鹿的表演还没有结束,中途岛一役,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被斯特鲁恩斯吊打,几乎葬送了整个日本海军。日本跟美帝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即便是日本能取得短暂的战术上的胜利,长期来看绝对还是会被美帝吊打。

程方兴: 山本五十六是位冷静的职业军人。“我们只是唤醒了一个巨人而已。”这句说得非常客观。但是当时的日本,这只被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驾驭的怪兽,已经被血色和暴力蒙住了双眼,只会更加疯狂地冲向战争的深渊。所以说,上帝要让一个人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明达: 就在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同一天,日军进入上海英美租界,从此上海结束了孤岛时期;当天早上,正在香港读大学的张爱玲被炮声惊醒,在这一天日军袭击了香港,香港不再是一块飞地,香港保卫战就此展开。张爱玲在《烬余录》里写道:“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诗上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幕’,可是那到底不像这里的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

1944,刺杀希特勒

Altman林泓釗: 关于施陶芬伯格行动的细节和国民对他的看法,还有“二战”中德国普通军人鲜为人知的故事,推荐大家看一下《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一书。

Faner.Poon: 很多事冥冥中自有安排,要说希特勒是大魔头,没错,但只不过他也就是当时德国集体意志的具象化而已,英国脱欧、特朗普得选也是同样的道理,其实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换成了另一个人,在那个时间点上,可能也会成为希特勒。

张怡娜: 中学时曾经有一套书叫“五角丛书”,其中有一本好像就叫《刺杀希特勒》,书中详细讲了这个故事,印象挺深,其中讲到主角施陶芬伯格尽管已经开始反对希特勒的侵略,但是在战场上依然勇敢作战。最后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希特勒始终拒绝军队突围的请求,葬送了几十万德国精锐,这让他们最终下定决心刺杀。(作者回复:施陶芬伯格的观点是:作为军人,职责是为国家赢得战争;但作为国人,必须铲除“瘟疫”希特勒。)

烟小火: 乱世中,有人沉默,有人爆发。不能说沉默的人都没有担当,也不能说站出来的人就一定是英雄。只是我们都会钦佩他们的孤勇。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想做的事情付诸实践的。

纳粹德国其实“投降了两次”,你知道吗?

宇: 推荐一部电影《狂怒》,它讲述了攻占柏林的故事,讲述了真实的战争与人性。

诗敏: 准确地说,如果没有苏联人的牺牲,“二战”的进程与走向,完全无法预知。道理非常简单,看看德国在苏联损失的部队总数,占据了德国最早装备的最精锐的摩步师和装甲集群的绝大部分。经常看到网上有些很搞笑的论调,说打败德国的是严寒,不是苏联红军。说这话的人大概想象不出当年苏联红军T–34坦克集群冲锋时碾轧一切的威势吧。

阿基拉头: 被洋洋洒洒的文字一笔带过的是无数场惨烈的战斗和永远不能醒来的人们,面对一个个数字,我感到的是无比的沉重和震撼。愿战争永不再临。

日本为什么会挨第二颗原子弹?

ZOE: 唉,很难说原子弹的研发对全人类到底是不是一种威胁,面对爱因斯坦的后悔、投弹者的不后悔,以及日本民众的死伤,只能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考量。

大黎: 读过日本的很多小说,基本上所有的文章都流露出浓浓的哀伤和阴郁。从心理的角度讲,我觉得日本是个追求极致的国家,包括对于文化、艺术、生活,也包括战争和死亡。他们这种对极端的追求,可能源于一种深层次的不安。这种不安和日本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也再次印证了生物进化论。

刺杀汪精卫

认真的雪: 如何辩驳陈璧君说的,“汪先生没有一寸土地,何来卖国之说?”(作者回复:此乃偷换概念,卖国不仅是指出卖国土,出卖国家利益、国家气节、国家人民,都是。)

海上生明月: 怎么没人为华克之点赞呢?也许他那21年牢狱之灾是因为牺牲的战友而熬下来的。那时候的人,真的是一腔热血,年纪轻轻就不惜丢生命做大事。其实青年汪精卫又何尝不是如此,却不能一以贯之,终从英雄变汉奸,遗臭万年。

栋栋: 历史总是这样阴差阳错,感觉好多历史中的1秒,可以决定未来的100年。特别是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这太有意思了。

料得年年断肠处,不敢忆,长津湖

并蒂莲花: 我的爷爷奶奶今年都90多岁了,爷爷是云南的,奶奶是河南的,当年他俩一起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安置在丹东,奶奶耳聋,因为打仗的时候炮弹在身边爆炸震聋了。他俩基本不提那会儿的事,看到战争片就换台,爷爷说:“电视里放的都是假的,打仗惨得很。”只有《新闻联播》他俩每天必须看,看完才睡得着觉。国庆阅兵,老两口在电视前哭得稀里哗啦,奶奶前年患上脑萎缩,已经记不太清我们了,希望那段她不愿意提起的往事也能忘记。

若依: 爷爷当年隶属五十八师,第一批入朝参战。他说,小战士把枪握在手里一夜,结果手指就粘在枪把上整根断掉了。爷爷抚摸着小战士残疾的手号啕大哭。那个场景他一辈子也忘不掉。60年后,我成了一名外交官,踏足爷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每当工作遇到挫折,半岛局势紧张,我就在心里坚定地告诉自己:只要有我在,半岛绝不能生战!

昱: 外公的腿就是在朝鲜战场冻伤的,那时他十八九岁吧。当时要截肢,他死活不肯,最后把腿保留下来了。平时走路没问题,一到10月开始降温的天气,我们还穿着短袖,他的脚已经冷得没知觉了。现在老人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还在想念和寻找以前的战友。

程方兴: 我的外公是当年第三批入朝志愿军战士,那时他隶属于坦克部队,说明条件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唉,第一批入朝志愿军战士打得太惨烈太悲壮!愿每一位志愿军战士的在天之灵,都能安息。

Asia: 在老家有位二爷爷,是抗战老兵。他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至今仍孤身一人。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围到他身边缠着让他讲打仗的事,他只给我们讲打老蒋。一提抗美援朝,就摆摆手,说:没法子说,没法子说。接着眼里就是泪了。现在他还健在,五年前我们当地民生院建好后,就被接走了,由政府养老了。

一个传奇女间谍的“七重面纱”

Heidi: 玛塔犹如古典壁画里的人物,这个样子跳异国风情的舞蹈的确要迷倒众生。

ZZ猪大王ZZ: 感觉玛塔好像我国历史上的陈圆圆,虽然陈圆圆不是间谍。

雪婆婆: 神湿婆舞不会和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湿婆神有渊源吧?联想到吴哥的精美石雕,被神秘文化和信仰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

川岛芳子:从格格到间谍

Snowflying: 一个亡国了的公主,被寄养在一个激进的日本家庭,还有一个变态的养父,从小寄人篱下,本应保护自己的父兄却懦弱无能。有能力翻云覆雨有何用?只能抱着一个虚幻的梦。可能川岛芳子到死也不知自己为什么活着,死亡对她似乎是种解脱。哀叹她可悲的一生。

Yuan·W: 川岛芳子被送回日本软禁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一直是个谜,从她在伪满洲国的所作所为和回到国内开始搞情报工作体现了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难道说日本给她许诺等侵华战争结束给她划个独立的“满洲国”?(作者回复:吸引她的应该还有权力和金钱。)

浮生若梦: 充分说明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之大。川岛芳子的遭遇固然可悲,但是因为她而受害的国人岂不是更无辜?她充当卖国贼的行径需要受到惩罚。要怪就怪她生在末代的帝王家,还有个一心靠卖女复国的爹。

402zhuren: 她从内心里应该是把自己当成日本人的吧,或者她寄希望于借日本人的势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最终发现自己只是被遗弃的棋子。

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

于思: 有一年去欧洲旅行,目的地就是法国的卢瓦尔河谷,达·芬奇曾在这里度过晚年。当时去看了他最后设计修建的两座城堡,一座就是有为了解决国王情妇争风吃醋问题的平行旋转楼梯的那座,另一座是昂布瓦斯城堡。昂布瓦斯城堡有个密道通向达·芬奇故居,据说他和国王每晚都秉烛夜谈,两人惺惺相惜。还有曾放过他骨灰的教堂,也是他自己选址和设计的。之前我去意大利时也看过许多他设计的建筑。对我来说,达·芬奇更惊人的地方是建筑和军事才能,因为能比较直观地看出哪里精巧。他是个神人,无可替代。

姜岩: 很久以前玩过一款游戏,主角在佛罗伦萨遇到一个人叫列奥纳多,他一直给主角提供各种武器装备,甚至滑翔机。我当时就在想这是谁啊?怎么跟达·芬奇一样厉害?然后查了下发现达·芬奇就叫列奥纳多。另:游戏中的列奥纳多是个美男子。

切·格瓦拉:一个符号化偶像背后的真实故事

ZURE: 五月天的阿信写过一首歌叫《摩托车日记》。一开始觉得这歌名字好奇怪,歌词里还有好多“切切切”,现在终于懂了。他是在唱:“谁露宿在街头,谁却住在皇宫,日记里写满了梦想,我决定要用这一生背诵……”

Michael(J.X)Wang: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摄影师。他的儿子曾经举办过格瓦拉的摄影作品展。尽管他的照片大多是黑白的,但我想在他的眼中,这个世界也许是红色的吧。

Liou: 医生很容易看透生和死,看穿躯体与灵魂,没有鲜活、饱满的灵魂,便如行尸走肉般没有意义。同样作为一名医生,现在的我依然这么认为。

人神之间吴清源

大叔吉他: 大神没有亲眼看见机器狗的横空出世,或许就是因为两种神不能并存于宇宙。

景珂: 对于吴清源“三改国籍”,我觉得倒很像《三体》里面的数学天才魏成,其他人视若珍宝的国籍对于他来说,都没有围棋重要。半个世纪过去了,何必再去纠结他的国籍,棋力才是传奇本身。

王忠浩: 我是一名基层的监狱警察,我所在的监狱积极开展服刑人员学习围棋的活动,之前聂老还来我们监狱指导服刑人员下棋。我亲眼见证了围棋给这些曾经犯过错的服刑人员带来的改变,它真的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

逍遥: 十分赞同本篇的题目。于围棋,吴清源是神;于人,吴清源是普通人。有时替吴清源激动,横扫日本呀!有时替吴清源悲哀,如浮萍漂荡在异国,其间所受之苦也是我等不可想象的。所以,人神先是人,再是神。所以,又更加感慨今日中国之强大。何其庆幸!

陈建泽: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中国与日本围棋水平相差悬殊。从陈祖德被让先战胜日本九段开始,到后来聂卫平力挽狂澜赢了前三届中日擂台赛,再到常昊终结了中日擂台赛,前后用了仅仅30年。聂卫平赢了擂台赛却输了应氏杯,曹熏铉赢了应氏杯后韩国围棋异军突起,后来李昌镐横空出世……关于围棋的故事太多了。

梵高之死

Green: “在世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是无名小卒,一个无足轻重,又讨人厌的样子。这样的人在现在,以及将来,在社会上都难有容身之处。总而言之,我就是最为低贱的下等人。可是,就算这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昭示世人,我这个无名小卒,这个区区贱民,心有瑰宝,绚丽璀璨。”(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Wyj: 在《三体》中,刘慈欣描写被二向箔二维化后的太阳系时,想到了梵高的名作《星空》,他写道:“天哪,难道当年神经错乱的梵高,穿越几百年的时光看到了太阳系和人类命运的结局?抑或是他看到这结局才神经错乱的?”

Clover王云皓: 推荐另外一本独特的传记《亲爱的提奥》。其中收录了梵高写给弟弟和其他人的几乎所有信件,相比于别人笔下的传记,可以通过更直接的方式来理解梵高。“牺牲所有的私欲来成全伟大的事情,使精神变得崇高,超越几乎存在于所有人身上的庸俗。”这是梵高写给弟弟的话。他本人是否做到不重要,他身上有多少光环也不重要,就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一样,我相信在画画和创造艺术的某个瞬间,梵高享有了极致的快乐。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很高兴梵高拥有了艺术,这就够了。

晴耕雨读: “寂寞身后事,千秋万岁名。”杜甫形容李白的句子,我想也可以用在真正伟大的艺术家身上。

能称“时尚女王”的人不多,她算一个

铭铭: 遗憾的是,很多女性只愿意做金丝雀,很多女孩子的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金丝雀。可怕的是,到后来全都变成了黄脸婆。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从来都是要相辅相成的。

王少博: 读完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隐约间感受到一条时尚和政治变迁的线:香奈儿从平民融入贵族圈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崛起,由穷奢极欲的帽子设计中剥离出简洁、耐用的时尚风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逐步由青涩变得成熟,女性也从社会附庸变成了社会劳动力的补充,裤装应运而生;“一战”结束了,自己的男友逝去,而时代所处无数个家庭结构变化,黑色的葬礼装,在日复一日的频繁的葬礼中被人们潜移默化接受,逐渐成为香奈儿眼中新女性风尚的主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政治、金融秩序重新建立,没落的伦敦、巴黎逐步被美国取代,时代前沿的变化让香奈儿在大洋彼岸获得青睐。香奈儿从帽子—服装—香水—手袋的品牌形象中,反映了女性逐步独立的步伐。

奶油小贵: 命运很公平,你受到多少磨难,当你勇敢地走过去,你就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一位女明星的神秘死亡

芥子小姐: 一看标题就知道是梦露。这个以性感闻名生前和死后50年的女星很聪明,有独辟蹊径的政见和敏感的政治思想……女人真正的性感来自她的灵魂,而不仅仅是她的肉体。致世界上最性感的女人。

Heidi: 看过一部HBO(美国有线电视网)播放的关于梦露的电影,影片中她的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巨大的光环下是更为巨大的阴影。出道早期的梦露其实是个有点土气但清纯的姑娘。

Jennifer Cheng: 她的原名是诺玛简贝克,据说为了保持盈盈一握的纤腰还抽掉了几根肋骨。美剧《肯尼迪家族》也拍出了梦露和肯尼迪总统的私情,而且暗示梦露就是这两兄弟安排人干掉的。

中国人最熟悉的那个欧洲公主,真的幸福吗?

一维: 约瑟夫是深爱着茜茜的。维也纳茜茜公主博物馆和美泉宫的陈列说明了一切,应有尽有的马车,豪华前卫的浴室,约瑟夫尽全力维护茜茜的娇贵和浪漫。但茜茜并不怎么领情,甚至除生育子嗣之外都不肯与约瑟夫同房。她一生都在反抗宫廷礼节的束缚,却也逃避了很多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很难说对错,只恨生在帝王家。

明明: 约瑟夫的一生也好可怜。我觉得其实两个人之间是有爱情的,但因为缺乏内心的交流,结果各自困在各自的世界里孤独终老了。

萝卜: 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看电影频道播放的《茜茜公主》,当时觉得她和奥匈帝国的皇帝之间的爱情故事真的好令人羡慕,然后妈妈就给我讲,真实的故事远没有那般美好,茜茜公主结婚以后生活十分压抑。后来慢慢了解欧洲历史,了解哈布斯堡家族的历史,才逐渐明白王子和公主的生活远不如自己想象的那般美好……感觉茜茜公主的不幸福其实是因为这场阴差阳错的婚姻,或许皇帝是真的非常爱她,但是公主从小并没有被作为一个皇后来培养,所以她并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而且她婆婆说得其实也没错,茜茜自己就是个孩子。想想看日本的天皇、皇后及太子妃,感觉和茜茜公主的某些经历还挺相似的。

诸葛: 看完想到戴安娜王妃。她们是一样的美丽、倔强、坚强、独立……她们都有轰动的婚礼和一生的抑郁。她们都对身处弱势和绝境的人们,表现出了最大的善意并施以救助。因为这份善良,她们在多年以后仍然被人们怀念和爱戴。

李泰航: 推荐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它讲述了茜茜公主传奇的一生。语言不是问题,了解了这段历史的人都能看懂。这是最受欢迎的德语音乐剧之一,首演于1992年,2014年我在德国看的时候还是坐满了人。

戴安娜之死

查戎: 我一直非常喜欢戴安娜王妃,她对爱的过高依赖、需求贯穿终生,甚至一度失去自我。这种对爱的敏感最终转化成了她对他人的关怀、同理、同情,这是她最宝贵的品质,也是造成她悲剧的根源,她是为爱而生的。

ZPY: 在1987年,一个许多人还相信艾滋病可以通过轻微接触传染的年代,戴安娜王妃坐到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的病床上,握住了他的手。她告诉了全世界,艾滋病患者需要的不是隔离,而是热心和关爱。

破碎的记忆: 戴安娜王妃可能是英国皇室里最著名的王妃了吧,人称“英伦玫瑰”。堪称当代灰姑娘的她,热心公益,呼吁和平,可是却逃脱不了皇室王妃的复杂光环。

俄罗斯方块:一款小游戏背后的隐秘故事

一寸进步一寸喜: 如果游戏的虚拟世界,不能让你加深或者改变对现实世界的认知,那么就应该与它保持距离,因为那时候游戏就是逃避真实世界的一个蜗牛壳!

Spensersheng: 天正从雅达利拿到版权并不是偶然,它是雅达利的关联公司,从名字里就能看出,这两个词来自围棋的日语,Atari是叫吃,“Tengen”是天元。当年天正将这款游戏做了远远超过任天堂自己的亲儿子版,当天正被任天堂告知侵权后,之前流出的卡带成了收藏界的抢手货。大部分老玩家应该只见识过天正版本的。

还月楼主: 有意思。游戏见证着人类成长,俄罗斯方块伴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更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无游戏不人生!

到底是谁发明了电话?

Paulina: 梅乌奇逝世113年之后,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69号决议——我觉得美国的这种“翻旧账”的精神很值得肯定,总是会有一帮人自发、自觉地走在探索真相、寻求正义的路上。

彭义: 专利申请,从先发明改到先申请,这个制度变更很有意思。先发明是正义层面的,先申请是利益层面的。从正义优先趋向利益优先,用利益带动正义,看起来有失公允,但这也许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趋势吧!

Monica_小猫掉一地: 对于听众来说,是对于“谁发明了电话”的讨论,对于当事人来说,则不是“先发明还是先申请”这么一条规定能决定的。不过,如果发明者都心系天下,那到底是谁发明的,就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天下如此多的发明,又有几个发明者被铭记?向时代前列的发明者致敬!

Joserosales: 从模型到付诸应用还是有不少的路要走的,而且贝尔在发财后也间接成立了贝尔实验室,为人类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你知道当年在报纸上登广告有多难吗?

徐侠客: 很佩服那些敢为天下先的人,很多事情今日只道是寻常,回首时惊涛骇浪。

terry1717: 补充一下,1979年前,上海共有3家广告代理公司:上海广告公司、上海美术设计公司、上海广告装潢公司。雷达表广告的代理方是上海广告公司。

柯旭波: 尽管报纸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低,但我始终认为报纸不会被完全取代,那种打开报纸扑面而来的墨香,远不是手机阅读能够带来的!

老祖宗考试作弊的那点儿事

Tin,Tin: 看了科举防作弊的种种方式,就知道影视剧中常出现的女扮男装去赶考的桥段纯属虚构啊。

鱼丸粗面: 明弘治十二年(1499)的会试舞弊案,改变了唐寅和徐经的人生轨迹。假如没有此事,唐寅的才华有可能会大放异彩,但中国历史上应该要少一部《徐霞客游记》了。

哈得孙河上的奇迹

Michelle: 我先生是一名民航“空客A320”机长。2009年这个事情之后,他们公司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本萨伦伯格写的《最高职责》。电影上映了之后,我陪他去看了,出来之后他说:“看得想哭。这个机长太厉害了,迫降真的是奇迹。”作为他的妻子,除了体谅他工作的辛苦,我也知道起落安妥对于他和整个航班乘客的重要性以及他承受的压力。希望他一生飞行平安。

Grace: 《萨利机长》太震撼了,汤姆·汉克斯演得太好了。看完专门去查了这个事件和机长的资料,了解到机长是空军出身,后来他又飞了几年直到退休。这就是现实中真的英雄。

妮妮: 民航发展到现在虽然安全系数已经高了很多,但是安全培训还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负责整架飞机安全的机长更是责任重大,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真的很考验机长的能力。我以前一位同事在斐济就遇到过飞机起飞后遇上鸟撞击然后立马返航的事。

海上生明月: 从安全的角度讲,飞机的事故率是所有交通工具里最低的,大约超过百万次航空飞行有一次事故,也就是一个人每天坐飞机的话,概率是3000多年遇一次空难。但一旦发生事故,一般影响极大,往往会有数十甚至数百人丧生,这也是空难新闻总能上头条的原因。萨伦伯格无疑是英雄,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令所有人都安然无恙,说是奇迹一点不为过。

巨轮沉没的那一刻……

想躲起来的废废: 当年电影《“泰坦尼克”号》上映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我没能看到大屏幕上的电影,但记得同学们讨论露丝和杰克画画的事。一年后,我在父母朋友的家里看到了一本幸存者回忆录。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里面的话,“救生艇上的妻儿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人沉入海里”“绅士的背后,不乏伪装成妇女逃命的男人混迹在妇女儿童的群体中”,整本书和浪漫的爱情邂逅完全无关,讲的只有人间悲剧和亲人间的生离死别。少年是天性,青年讲血性,人到中年想得更多的是人性。人性可以最丑陋,也可以最伟大,有多黑暗就有多光明。求生是生物本性,赴死是因为有爱。仿佛听到主题曲响起,愿仁心永恒。

月落子规啼: 当初看电影的时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后船即将沉没,一对年老的夫妇静静地躺在床上的镜头。真的说不出来感觉。不知道这对夫妇是不是就是以施特劳斯夫妇为原型的?(作者回复:是的。)

夏惠芳: 再次重温了电影,除了这些或感人或令人气愤的故事,我想到的是古人说的“满招损,谦受益”。如果不是当时的邮轮公司、船长,包括舆论热推的所谓“最大、最快、最强、永不沉没”等,也许悲剧就可以避免。再次为1522位遇难者祈祷,尤其是那些真绅士!(作者回复:是的,当时的炼钢技术条件下炼出的钢,其实不足以支撑那么大的船。那是英国的造船大跃进时代。)

逃离德黑兰

蓝琳: 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那段历史,让我们看到政权更替对一个家庭原本很开明的伊朗女孩的成长带来了什么变化。

程方兴: 美国政府就是在给自己挖坑:扶持伊朗巴列维政权,从石油上获取巨大利润,最终伊朗人自己起来推翻独裁者,美国和伊朗从此交恶。

+Ⅹ÷ :推荐大家去看一部韩国的电影《铁雨》。

锦莉: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最终受损失的还是伊朗的人民。曾经的伊朗,开放、富有、文明(相对于当时的世界),而如今却是封闭、贫困、愚昧,虽然政府现在做了一些改革和调整,但过去的时光不可追。相信美国在检讨对伊政策时,也会有后悔。当年如果不是各方面利益都要占全,也不会孕育出一个极端反美、抗美的伊朗政权。


7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和信念、理想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