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字数:1412

第一个人,叫沃纳·海森堡。

沃纳·海森堡

他是一个拥有纯正日耳曼血统的德国超级天才。

海森堡24岁就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量子力学的论文,随后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奠定了整个量子力学的发展研究方向。31岁的时候,海森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他还有另一个特殊的身份:德国秘密研制原子弹的“铀俱乐部”总负责人。

事实上,从任何角度看,德国都是当时最有可能研制出全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的国家。

1939年初,全世界第一篇发现铀原子裂变现象的论文,就是德国化学家哈恩(他后来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化学家斯特拉斯曼发表的。“铀裂变可以用来制造威力巨大的炸弹”这一想法,很快就得到了希特勒的认可。1939年,德国就开始了原子弹的研究——必须指出的是,当时全世界只有德国一个国家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付诸实施。

当时的德国确实拥有太大的优势了。

第一,德国当时的化工与重工业实力在全世界处于一流行列;第二,德国当时在捷克斯洛伐克占领着世界上最大的铀矿;第三,德国当时在挪威拥有最先进的重水生产系统。

而除此之外,最关键的是,德国拥有当时最稀缺的条件:人才。

从1901年到1932年的31年时间里,德国有33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英国只有18人,美国更是只有6人。

当然,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和排犹政策使得大量科学家离开了德国,在纳粹上台的第一年,就有2600名科学家被迫离开,其中包括2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即便如此,德国依旧能依靠所谓“纯日耳曼血统”的超一流科学家团队来对抗全世界的精英。

看看参与“铀俱乐部”的那些德国科学家吧:劳厄(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博特(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盖革(盖革计数器的发明者)、魏扎克、巴格、迪布纳、格拉赫、沃兹等等,还包括当时属于“大神”级别的海森堡。

但是,德国却最终没有研制出原子弹,甚至连门径都没摸到,这是为什么?

原因自然有很多,包括乐观的希特勒当时认为凭借常规武器就能征服全世界,进而对原子弹的研制并没有给予太大的支持,也有后来美国几乎倾举国之力,集全世界科研精英拼命迎头赶上的原因。但在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中,一个人还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海森堡。

应该说,海森堡对原子弹研究前期工作的领导是卓有成效的,但在进入关键部分时,他发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数据:如果要造出德国人想要的原子弹,必须从天然铀矿中分离出至少几吨最关键的铀235,但是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为0.72%,如果要分离出几吨的话,那投入的资源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海森堡如实将这个情况通过别人汇报给了希特勒,沉迷于速战速决的希特勒对这项研究工作顿时意兴阑珊。直到1942年,德国研制原子弹的进展还和盟国大致相当,但在此之后,失去元首支持的德国科学家们就几乎停止了研发。

直到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了人类第一颗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后,当时已经被捕的海森堡大吃一惊,甚至认为这是美国的一个骗局。

但是,事实的真相很快促成德国人找到了海森堡当初的错误所在:由于他没有将中子扩散率计算在内,导致他认为需要的铀235被提高了好几个数量级——事实上,只需要十几公斤铀235就足够了。

之后,海森堡还发表过一份声明,暗示德国科学家其实早就意识到了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进而陷入了道德上的困境,所以有意识地夸大了制造原子弹的难度。

但是,这份声明引起了包括美国科学家在内的很多人的不满,他们认为他在撒谎。

海森堡到底是不是不希望纳粹制造出原子弹,所以故意点错了“科技树”?这个争论其实直接关系到海森堡在二战期间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但是,现在依旧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这被称为20世纪人类科学史上的“海森堡之谜”。

战后,有一次海森堡有机会和当初那批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会面,而那些科学家居然无人愿意与海森堡握手,因为他是帮纳粹制造原子弹的人。而海森堡自己却觉得很冤枉——造出杀人武器的不是我,是你们啊!

无论如何,海森堡是当初最有可能领导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的人,但他失败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