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历史的温度 - 张玮 >
- 历史的温度5:那些博弈、较量与人性 >
- 筹码的较量 >
- 三个东亚国家,三天,一场政变
7
一场维持三日的政变就此落幕,但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12月10日,高宗一行返回宫中,将所有责任都推到开化党人身上,并开始大清洗,将朝廷内外的开化党人拘捕并杀害,连亲属中的妇女孩子也不放过。朝鲜的政权再一次落入闵妃集团手中,开化党从此烟消云散。
在政变中吃了暗亏的日本不敢招惹中国,只能再度勒索朝鲜,在1885年同朝鲜签订了《汉城条约》,要朝鲜谢罪、赔款、逞凶,并向朝鲜增兵。1885年4月,伊藤博文和李鸿章订立《中日天津条约》,凭借强硬的外交手腕规定中日两国如果出兵朝鲜必须互相通知,这等于提高了日本在朝鲜的地位。
《中日天津条约》
清朝看似是这次政变的最大受益方,在朝鲜作为宗主国的权益大大增强,但因为不敢进一步招惹日本,在外交上其实输了一筹。不过作为个人,在平定政变过程中立下大功的袁世凯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进入清廷高层尤其是李鸿章的视线。袁世凯在政变后被封为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可以随意出入王宫,俨然成了朝鲜的“太上皇”。
这次政变虽然只持续了三天,但对三个国家而言,影响绝不止于此。
对朝鲜来说,虽然开化党的政策在当时不被民众理解,但毕竟折射出朝鲜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开始觉醒,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愿望已经萌芽。
而对中日两国来说,双方再一次认识到朝鲜半岛必然会是两国之间起摩擦的导火索。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和日本的迅速崛起,两个国家不可避免还会在这个半岛上再起冲突。
果然,十年之后,又起风波。
只是那一次,胜负逆转。
馒头说
先说说文中两个人的命运结局。
一个是闵妃。
闵妃在“甲申政变”平息后重新获得大权,但在十年之后的甲午战争中,因清朝落败,被迫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利而再度失势。非常仇恨日本势力的闵妃随后又尝试与俄国势力结盟以赶走日本人,最终引发了日本人的杀意。在1895年的“乙未事变”中,日本人公然杀入朝鲜王宫,抓出闵妃后肆意凌辱,最后杀人焚尸,将其骨灰倒入池塘。一代王妃,最终尸骨无存。
另一个是金玉均。
金玉均流亡日本后改名岩田周作,靠日本政府资助生活。但随着日本在朝鲜地位的提高,他渐渐失去了利用价值。再加上金玉均一直在酝酿反攻朝鲜,日本政府渐渐把金玉均看成了一个包袱,一度将金玉均流放到小笠原群岛,后又安置到北海道的札幌,每个月只给几十元的生活费。对日本彻底失望的金玉均又转而希望联络清朝的李鸿章,商量“中日朝联合抵抗欧美”,结果在1894年3月抵达上海欲会晤李鸿章儿子时,被朝鲜派来的刺客暗杀于旅社,尸体被引渡回朝鲜,遭受凌迟,并被斩首示众。
这两个人的命运,折射出的其实是朝鲜这个国家在近代史上的无奈。
从历史上来看,朝鲜因为自己的地理位置,确实一直过得不容易。身处中日两个强国之间,北面还有一个强邻俄国,朝鲜一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从这一点上来说,事大党也有他们的无奈之处。
反观开化党人,虽然他们的“甲申政变”有种种理想主义的成分在内,也只维持了三日就失败了,但无论是他们的施政纲领还是改革诉求,都是希望朝鲜能够走上独立自主的富强之路,出发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只是,他们找错了可以依靠的对象——1910年,朝鲜被早已急不可耐的日本正式吞并。
但是回过头来看,朝鲜希望自强,难道依靠清朝就可以?依靠俄国就可以?或者说,真的存在一个可以依靠的正确对象吗?
大变局中,哪个国家不想自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强之路,可能确实需要别人的援手和合作,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
指望完全依靠别人让自己强大起来,最终只能是背靠冰山,与虎谋皮。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中日朝三方关系视野下的甲申政变(1882—1884)》(赵玉敏,《兰台世界》,2017年第4期)
2.《从〈袁世凯全集〉看朝鲜的“甲申政变”》(胡春惠,《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七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6年)
3.《袁世凯一战成名:朝鲜甲申兵变始末》(吕峥,《文史参考》,2010年第22期)
4.《日本学术界有关朝鲜开化派金玉均的研究》(郭海燕,《韩国研究论丛》,2016年第1期)
5.《先图朝鲜,意在中国:日本武力进犯,逐步控制朝鲜》[张宪文,《日本侵华图志(第2卷):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1894—1905)》,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年]
[1] 大院君是朝鲜王朝时,入继其他国王大统即位的国王给自己生父的封爵,近代国际历史上所说的大院君一般指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他是唯一一个生前获此爵位的人。——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