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历史的温度 - 张玮 >
- 历史的温度5:那些博弈、较量与人性 >
- 自然的抗争 >
- 死神狂欢:1918年大流感
3
关于第二波大流感病毒侵袭的起源地,现在还有争议。
一种说法是英国。1918年8月,一艘从西非国家塞拉利昂离港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这艘船抵达英国之前,船上75%的船员被感染,其中7%的船员死亡。而另一份资料显示,在更早之前,驻扎在法国埃塔普勒港的一个英军军营内,就已经暴发了不知名的流感疫情。
另一种说法是,疫情源头是当时苏俄的阿什哈巴德(今属土库曼斯坦),但由于当时苏俄处于内战时期,缺乏有效的统计数据,所以无法确定。
虽然源头无法确定,但第二波流感病毒的巨大杀伤力,却是各个国家一致公认乃至心有余悸的:在西班牙,至少有800万人感染了这种流感病毒,有些省份甚至有10%的人口病死,报纸的前四五页往往都是密密麻麻的讣告;在法国,每周因流感死去的人超过了1200人;在英国的英格兰地区,每周因流感死亡的人数超过4000人;在德国,流感夺去了超过40万人的生命。
先是发烧、咽痛,然后浑身疼痛,速度快的话当天症状暴发,当天就死去——这样的场面出现在欧洲各国的各个城市。
到了此时,这场降临到人间的瘟疫开始显示出它狰狞的真面目:从欧洲到亚洲,从英国到印度,全人类都陷入了这场浩劫之中——在短短6个月之内,居然有至少2400万人被这场所谓的“感冒”夺去了生命。事实上,限于当时各国各地区统计能力的不同,实际死亡人数很可能比统计的要多得多,比如在亚洲的重灾区印度,至少就有1200万人死于这场流感。
流感暴发时,收治感染病人的“方舱医院”
如果要比“杀人效率”,这场大流感在短时间内的致死率已经超过了曾经让欧洲人闻风丧胆的“黑死病”。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场席卷欧陆的战争也打不下去了。
到了1918年秋季的时候,尽管各参战国都高度保密自己军队的“染病”情况,但因感冒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已经成了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英国和法国的军队往往是一整个团一整个团地因感冒而完全失去战斗力,英国至少有20万士兵因为这场流感而丧失了战斗力;美军在9月与法军协同对德军发动“马斯河——阿尔贡战役”,在一个半月的战斗中,美军有近10万人的伤亡,但流感造成的伤亡是7万;德军的统帅鲁登道夫天天接到麾下各个军团因流感而减员的报告,德军的步兵师在6月后的平均患病人数达到了2000人,某些师有近一半的人丧失了战斗力。
在各国都已经打到油尽灯枯的时候,这场突如其来的流感,成了压垮各国,尤其是德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流感暴发时期,所有人都戴上了口罩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宣告结束。
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浩劫,一共造成1000万人左右的死亡。
而这个数字,还不到1918年大流感造成人类死亡数字的一半——而流感只花了半年的时间。
更糟糕的是,随着战争的结束,各国军人带着病毒,欢天喜地地回到了各自的国家、城市、乡村、家庭。
一场更大范围的疫情随即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