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四书 - 阎连科 >
- 第十三章 大饥荒(一)
3.《天的孩子》P397—P406
这个雨,连下四十日,天下汪洋了。
挪亚坚持造方舟,才得救留下人和动物们。
黄河泛滥水。水从去冬在堤岸挖沙炼铁的坑洞透出来。黄河大决口。原来黄河那故道,盐碱滩地全都成灾了。庄稼全淹死。玉米倒下去。豆类、瓜果、蔬菜在那水面漂。各个育新区的屋,全都进了水。鞋在水面漂。书在水面漂。人囚水里边。雨停了,太阳斜出来,水面闪金光,漂的麦垛、房梁、死畜和船一模样。
又七天,水退了,太阳炎炎烈。
沙滩地,七天七夜水退净。人就可走在地面上。烈日炎照又七天,地上的,淤泥翘起一层壳。裂口指头那么宽。二指那么宽。一寸那么宽。人都没有粮食了。上边供给粮,原是粗粮细粮各一半,每人与每天,一斤二两重,每月三十六斤粮。当真有灾了。上边供应的,由每人每天一斤二两减为每天每人为八两,六两粗粮红薯干,二两细粮为白面。育新区,由此一日三餐改为两顿饭。
三个月,之后天下更难了。冬天到来时,人的细粮除灭了,每人每天只供粗粮红薯干。或者玉米粉。
粮食不够吃,闹天闹地闹饥荒。
上边说话节俭粮,让人冬天猫在屋里不动弹,每人每天一顿饭。一顿饭,每天只吃一个,一两黑窝窝,喝一碗,能映下人形的玉米生儿汤。快捷着,所有的,走路都要扶墙壁。脸上、腿上饿得起水肿。冬天太阳出来时,肿腿发水光。人在日光下边晒暖儿,脸上发水光。
一日间,人都晒暖儿,一片肿的水亮孩子走来了。孩子的脸上没有肿,只是眼窝陷下去,脸呈半青色。「上边通知了,」孩子说:「从下月,每人每天减为只有二两粮,粮食由我管,食堂解散去,各自想法烧饭弄吃的。」人都晒暖儿,目光苍白和无望。学者没有晒,他从哪弄来一张地图看。地图两本书的大,红的、绿的和黄的,颜色彩在那纸上。他把那图看久了,走过来,站在孩子面前问:「给大家,说句实话吧——这饥荒,是仅着黄河两岸,还是全省和全国?」
孩子摇着头:「反正上边说,人饿死都得守原地,不得行到别的地方去。去了就是反国罪。」
宗教、作家和别的许多人,都全围过来。他们有几天,没见着孩子了,猜想孩子是去上边开了会,知道许多事。
问:「发洪水的地方有多大?干旱地方有多大?」
孩子摇着头。
「总该知道去冬炼钢有多少省了吧。」
「全国都在炼。没有不炼的。人说中南海里也有炼钢炉,天安门下也筑炼钢炉。」
学者他,把手里的地图卷起来,「闯天闹地大炼钢,那是全国的。举国之力的。凡大炼钢铁的,都把山上、河边、村头的树木砍光了。凡砍光树木的,没有不发洪水、不遭旱灾的。凡遭水灾旱灾的,没有能逃过这场饥荒的。现在每人每天还有二两粮,不过今年冬,这二两,可能就没了。是死是活没人再管我们了。眼下每人每天二两粮,各自怎么吃,就都各自计划着。」学者说着话,望那一片同仁们。可同仁,没人信着他的话。都信孩子的。把目光都重归到孩子脸上去。都看见,孩子长高了,唇上有了毛毛胡,头发也枯长,像逃难回来哪个村的年轻人。都看见,孩子把目光在众人面前扫一下。
「挖吃野菜吧,」孩子说:「从前我们饿了都是挖着野菜过冬的。」
事就这样成下了。
成了又败了。
人都猫在屋里不出门。不种地。不干活。多都躺在床上节俭身上的力。没有食堂了,人都去孩子那儿领粮食,自己烧饭吃。有人结合用锅烧。有人用自己那的搪瓷饭碗烧。或用刷牙瓷缸到那火上烧。不知又都从哪儿,弄出了搪瓷茶缸和瓷碗。
已经很久没人刷牙了。没刷也就没刷吧。
没人洗衣服。没洗也就没洗吧,
一个冬天不洗脚和袜。不洗也就不洗吧。
太阳出来时,群而股之的,都去干草地里找野菜。反正都活着。谁和谁,很少说话儿。有人一天一顿饭,有人两天才一顿。捡野菜,把牙缸、瓷碗用那石头架起来,点上火,倒入水,抓一把红薯黑面搅进去,再把挖来的干野洗一洗,放进去,以煮一煮就吃了。
没死人。
一个冬天这么过。
可冬天,冷比饿让人受不下。炼钢把树烧尽了,世界上,连烧饭的柴禾都没有。烧那野草和树枝。冬天冷,没人敢烤火。都把自己捡来的柴禾,珍惜珍惜放在床下边。还有人,放在床上脚头那一端,睡觉能取暖。发的粮,没人知道谁的藏在哪,就像没人知道别人的红花和五星藏在哪儿样。
一天一天过。
偶尔前排的,见了住在后排的,会惊得站下来,指着他的脸,「呀——你脸色蜡黄,别发的粮食藏着不吃呀。」后排的,指着前排的:「你才藏粮呢——看你脚脖子,不藏不会让脚脖饿得肿起来?」没有饿死人,天好地大一桩事。有人去挖干野菜,去捡野柴烧,看见别的育新区,和荒野村庄里,有人饿死着,用门板抬出来,挖坑浅浅埋下去,又被野狗、野狼吃去了。
九十九区没死人,天好地大一桩事。
可上边有话说,国家有难了,是被外国人、西方人,勒了国家脖子才饥馑大饿的。国民和国人,都应恨那外国的——西方大鼻蓝眼的。都应为国家——度难把裤带束紧一圈儿。育新区,由每天二两供给改为一两了。孩子管着粮,每周发一次,一人一牙缸的红薯面,约为六、七两。有这每人每天一两粮,人就饿不死。饿不死,也决然难活成。冷得很,屋里如旷野。风可卷进人的骨髓里。卷进人的心。冷又饿,有人就出来,看那没有光的天。天上只有云,阴的冷,人把所有衣服穿身上。有人披被子,走到哪,都把被子裹身上。因为饿,格外冷。因为冷,格外饿。冷饿到极时,就有人,活过今天不说明天了。明天死,今天也不愿冷饿到极处,把半牙缸黑面取出来,到一个避风无人的地方全煮了。煮成糊,全喝了,用指头去刮碗里留的糊渍汤。又用舌头去舔碗。吃了这一顿,身上暖和了,到来日,别人煮汤他就只能看着了:「教授,你借我一口吧?」这样哭求着。那个煮糊汤的教授扭头看着他,收回脖子和目光,不说话,如同没听见,却是自己吃得狼吞虎咽了,生怕那人会过来,抢夺他的面糊碗。
又一天。
又一天。
饿到第三或者第四天,有人从屋里揣个东西走出来,左右看,去区院大门口,敲那孩子门。见孩子,屋里有火烤,有股香的面糊味。来人进去跪在孩子面前就磕头:「我给你一本书,能换一两黑面吗?」书从他怀里抽出来,是线装,发黄又发脆。「这是我家祖传的一册《文献大成》啊,传到今天五百五十年,我到哪,都把它藏着带到哪。」
说着把书递过去,见那书,都是毛笔抄写小楷字,纸又柔,轻飘飘。孩子不知《文献大成》是什么书,但知它是好的物。接了书,给人挖出半瓷缸的红薯面。不只是二两,约为三两面。来人六十岁,是那国家历史研究所的人。历史学家他,接了面,像端着历史样,沉沉的,小心的,又磕头感谢把面藏在怀里退走了。
这一天,到晚上,又有几个来。月亮冰在天空里,干的风,呼呼呼地吹。孩子有柴烤火取着暖。五六人,都跪孩子那的屋,见孩子,烤火撕了一半引火的,是《神曲》,书页的余纸扔在桌腿下。他们一律手里捧著书,先认罪,说当初没有把书交出来,是因为,这书确实不反动,但也是那上边文件写着的、本就不该看的书。有一本,是五十年前引进外国来的《物理学》;另一本,是更早引之英国的《天体论》。还有几本书,都是祖先的。其中几册是线装古本的《史记》、《三国志》。献书的,都说那书是绝版,一个国家眼下只剩一本、几本了。孩子不知那书到底多珍贵。孩子接了那的书,每人给他们一两二两红薯面。
又有很多都到孩子面前来献书。先是一本换二两或一两,最后一本只换一把或半把。半月后,没人再来献书了。所有的,彻底没了书。可孩子,又有很多书,都被弄进从来没人进的屋。烤火了,就去里边取几本。这一日,孩子点书烤着火,宗教走来了。宗教是在这天下雪时,人们都猫在屋里被窝取暖时候出来的。他什么也没拿,进来也没跪,直直立在孩子屋正央。屋里充满红的光。孩子在光里,看那连环画,手里还有熟面饼。饼如一张纸,薄的、脆的,吃起来咯咯嘣嘣的。虽是黑面饼,粮香味在那屋里弥天盖地飘。
盯着黑面饼,宗教咽了一口唾液水。外面落了雪,光是阴的和灰的,却是明白的。孩子放下手中连环画,把一片面饼搁到一本撕过页的书页上,看那宗教脸,在光里亮成一片水。宗教把裤腿拉起递给孩子看。孩子看那的腿,粗得亮得如竖的一柱水。
孩子说:「老天呀!」
「我快饿死了,」宗教说,「我有四天除了喝水什么都没吃,来你这,而是扶着墙壁走来的。」
「我给你一两面,」孩子说,「但你不能让人知我凭白给你半瓷缸的面。」孩子进屋去,用书纸给宗教包了一捧面。宗教打开就把生面往那嘴里吞。噎住了,孩子又给宗教倒水喝。吞了一口面,有着力气了,宗教包了面,放在桌角上,用舌头舔了上唇和下唇,伸长一下脖子道:「我不凭白的。」却从口袋又取出一张和先前交的一样的圣母玛丽亚的像,铺在脚下边,用脚去跺圣母的头。去踩圣母脸。还特地,用脚尖,去圣母的眼上踩着拧一下,把那眼珠拧碎了。眼给拧瞎了。拧成黑洞了。把那一张画像踩得七零八落然后间,把纸拾起来,揉成团,如捡拾垃圾纸,跪下来,朝孩子磕个头,拿起桌上那把包的黑面扶墙出去了。
孩子这才醒过来。这才明白刚刚生发的,看着宗教用脚尖拧下的、一片纸上的、留在屋里圣母黑亮揉沙的眼珠儿,孩子脸上大愕然。又去看宗教。宗教出去了。外面下着雪,鹅毛鹅毛飘,想要关门时,看见作家蹲在屋门口。宗教出去时,作家看他手里有纸包,眼里放着光,可他想要站起进到孩子屋里时,眼前一片黑,就又蹲下来,蹲着挪进孩子屋,随手关下门,仰着头,轻声气短说:
「你让我活着,我还写那《罪人录》。今冬我,把所有人的言行写下来,明春我依旧到那沙丘给你种出比谷穗大的麦。我考证,那沙丘下果真埋过古皇帝,我把小麦种在皇帝墓的正身上,全用我的动脉去浇血,保准所有的麦穗都如玉米穗,小麦粒比花生还要大。你拿着那麦进北京,住进中南海,我不要那五颗大的星,一辈子在这跟着你。这辈子,你让我干啥就干啥——可你得让我今冬活下来。」
孩子感动了,先把桌上放的黑饼给作家。他吃着,孩子进屋挖出满满一瓷缸的面,最少一斤二两重。作家脸上挂了黄的笑,眼前一片光明亮堂了。「愈是这时候,」孩子道:「上边说,愈是要知道每个人都在想啥、说啥、做些啥——不让你饿着,你一定,要把所有人的言行记下来;一定在明年,再给我种出一片比谷穗大的麦。」
点了头,作家当天就开始,又那《罪人录》的书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