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

字数:2400

献帝十九年(208),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的形势形成。刘备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帜,收罗了一部分势力,但不承认汉献帝真正代表汉室,所以反抗许昌发出的诏令,名正言顺地割据一方。孙权承受父兄两代余荫,只求“保江东”,保江东的对立面是统一,其目标与刘备的利害一致,所以“借荆州”与刘备,希望能从刘备的口号中获得雄踞一方的借口。在南方两个强人的联合下,曹操铩羽而归,只得退而抚恤流离,屯田兴农,求“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

同时陕甘一带,自董卓之后,均为军阀窃据,曹操乃开始征讨,平定马超、韩遂等军阀。马超兵败途穷,投奔刘备,成为刘备帐下猛将。后曹操四次南征孙权,均无功而还。曹操对匈奴仍采取绥抚政策。献帝二十七年(216),南匈奴单于来朝,曹操“待以客礼”。边疆有叛乱者,曹操亦皆能敉平(218)。到曹操逝世前一年冬,孙权以受尽关羽凌辱为由,向献帝称臣(219),并上书说天命,意即请曹操当皇帝。曹操以权书示群臣曰:“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耶?”次年曹操薨,享年六十六岁。

世间对于曹操的评价,聚讼纷纭,原因诸多,笔者在本章第一节中已有剖析,但曹操个人的政治生涯,也是他为人轻鄙的原因之一。他名义上虽未“篡汉”,但实际上他视汉献帝为一傀儡。曹操要杀伏后及其满门,皇后被牵着经过献帝面前,泣请相救,献帝回答道:“我自己也不知命在何时!”可见汉献帝是连傀儡也不如的待宰羔羊。曹操自己不背篡位之名,要做周文王,篡位由他的儿子去做;他对政敌冷酷无情,不择手段而又要沽名钓誉,宜乎人称之为奸雄。《三国演义》集民间传说之大成,书中的故事真伪掺杂,前已说明,但它至少表明一点,即大众唾弃曹操型的人物。但若撇开这两点不论,曹操也有值得一提之处。

他个人才华绝世,可称得上允文允武。他年轻时不惧权阉,成名后不受董卓高官厚禄的诱惑,为铲除权奸而奔走呼号,实足受人敬重;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是在迎献帝到许昌以后(196),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径,为人所不齿,所以当时的人骂他“名为汉臣,实汉贼也”。他不敢违背当时的政治道德传统而篡汉,又贪图权势,想一手遮天。汉光武帝能爽直地对阿谀他的大臣说:“吾谁欺,欺天乎?”曹操想欺瞒天下,故不为世所容。倘使他当年真正自立为天子,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虽不一定能与司马炎(晋武帝)、杨坚(隋文帝)、赵匡胤(宋太祖)等人等量齐观,但肯定不会太弱。因这些人虽然都是“篡”,却是明目张胆地篡,曹操矫揉造作过分,中国大众厌弃这种人!后世之人对他政治上的评价,连刘裕、萧道成等人都不如,良有以也。

赤壁之战后,曹操在内政上以培养民生为主。他“甚忧”民生凋伤,所以积极屯田,一切用度以节俭为主。后宫不衣锦绣,帷帐屏风破烂时加以修补,茵被只求取暖,绝无装饰;凡战争所得“美丽之物”,均赐功臣,从不自享。他恐怕死后群臣有厚葬之议,故预先自制寿衣,四箱而已,并“无藏金玉珠宝”。他给女儿的嫁妆,均用黑色的帐屏,从婢不过十人。这些看似是小节,但古今富有四海的人,有多少人能做到?此外,对于年龄在七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孤苦妇孺以及残废之人,他均保证“廪食终身”。相对于数十年来的丧乱,这一举措无疑是难得的德政。

曹操死后,其长子曹丕立即废汉献帝,自立为帝(220—226在位),是为魏文帝。曹丕称帝即三国鼎立的开始。魏国传五主,共四十六年(220—265),后为司马炎所代。刘备得到魏文帝即位的消息,又听到汉献帝遇害的谣传,便也称皇帝,终于实现了他童年的梦想。蜀国共传二主,至后主刘禅降魏,凡四十三年(221—263)。孙权当时名义上仍受魏册封为吴王,后始“叛”魏称帝。吴国共传四主,共五十九年(222—229—280),最后亡于晋。故真正的三国鼎立只有三十五年(229—263)。

在这五六十年间,三国纵横捭阖,尔诈我虞,联甲制乙之事虽层出不穷,但并无新奇之处,不值一提。笔者只将对后世历史有较大影响的史事,扼要综述如下:

首先是魏吏部尚书陈群创“九品中正制”(220)。每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对辖区内各级官员分别列为九品,即上中下三等,每等再分上中下三级。九品系按人之才德决定,但事实并非如此。中正决定人之品等,并不根据其贤愚,而是以其家世为准绳,这是将后汉以来的门第制度化。按后汉举孝廉,虽视其家世(门第)决定,但仍有例外,至实行九品中正制,不仅确定门第,而且将门第分类,世代相承,故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之实况。也就是说政权永远被一类人包揽,一个人的政治前途与社会地位由其家世血统决定,而非由其个人的才德决定。这种政治与社会地位世袭的制度,近乎阶级的划分,对东晋及南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有着深邃的影响。

陈群是当时的名臣,学识、道德均为世所推重,曾以反对曹操恢复“肉刑”著名,他何以会倡立如此不合理的制度?细察陈群家世,可作部分解释。陈群的祖父陈寔是灵帝时的大名士,曾遭受党锢之祸。何进主政时,引用天下名士,陈寔以老病辞,不屈节。陈群的父亲陈纪官至九卿,著书数十篇,世称《陈子》,他死后,各方人士参加葬礼者三万人,其中有位至三公九卿而披麻戴孝执子孙礼者数人。陈群本为大世家子弟,他以如此出身而创九品中正制,并不令人意外。

三国时期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西南及东南沿海的开发。

诸葛亮的《隆中对》即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主张,他的主旨在于先安定巴蜀的后方,再进图中原。刘备在取得巴蜀之后,一意北图汉中,并未遵循诸葛亮的计划,诸葛亮在当时也无实权。及刘备死后(222),诸葛亮始掌大权,立即率兵南征。他以德威使孟获“不复反”,孟获部众乃南迁至今云南一带。巴蜀后方底定后,诸葛亮始全心治蜀。他死后四十余年,《三国志》的著者陈寿评述道:“(亮)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顿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信赏必罚,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确是至论。巴蜀虽在秦时已受中原文化熏陶,且是工艺中心之一,大文豪扬雄、司马相如等均来自巴蜀,但真正使“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变成“天府之国”的人,应是诸葛亮。他为巴蜀奠定了繁荣的基础,再以此为中心,使中华文化逐渐向西南滋长扩充。

东吴孙权经营长江中下游自不遗余力,同时对南方的“夷贼”也时加征讨。孙权曾遣吕岱南征苍梧、郁林等地的叛军(239)。吕岱后任“镇南将军”,他叙述当时“百越”鄙陋的风俗人情,将百越之人称为“虫豸”。盖当地男女于集会时即可结为夫妇,父母不能禁;兄死弟妻嫂;“男女裸体,不以为羞”。总之,按照吕岱的叙述,今两广及福建一带地方,虽受东吴统治,但教化未及,仍是野蛮状态,他的工作是“章明王纲,威加万里,大小承风”。吕岱的功勋在于开化东南地区,他清身奉公,坐镇交州时妻子在家饥乏。256年,吕岱以九十六岁高龄去世,他是中国向东南开发的功臣。

最后,也是影响最大的事是胡人在边境杂居所引起的问题。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不过自董卓入洛阳后,中国内部分裂日益严重,终于引起震撼中华历史的“五胡乱华”。这桩史事的原原本本,笔者将在第九章第一节叙述。


三国的人物西晋:统一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