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十章 五胡乱华与晋室偏安 >
- 二、胡族的叛乱
(一)胡族的种类
晋惠帝末年,胡族大举叛乱,史家名之为“五胡乱华”。所谓五胡,是指匈奴、羯、鲜卑、氐、羌,也就是当时胡族的主要种类。它们都是从西汉和三国时代陆续迁入中国的。它们原都降顺中国,中国政府为便于保护管理,迁之于边地。其后它们因中国衰乱,渐向内地扩张。东汉时,政府常以胡人为兵;三国时的魏蜀,也常利用胡人与对方为敌;胡人愈强,国人的尚武精神也愈衰。到晋,胡人种类繁衍,益向内逼,北起今辽东半岛、内蒙古及甘肃省,南至今河北省东北部,山西省中南部,陕西省北、西、南部和四川省北部,都是胡族的繁殖之地;对于晋帝国的中心地区,形成半包围形势。北方的重要战略地带,大都在胡人的势力范围之中;晋室的首都,处于胡人势力的直接威胁之下,充分暴露出危机;有识之士,早已引以为忧。武帝泰始六年(270),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攻陷凉州,直至咸宁四年(278),其乱始平。其后吴平,侍御史郭钦曾上疏建议徙胡族于塞外,并以汉人实边境,严出入之防,帝不能纳。至惠帝元康六年(296),关中氐羌又叛,推氐帅齐万年为首,屯聚梁山(今陕西乾县西北)。至九年(299),晋始平之。乱后,山阴令江统著“《徙戎论》”,再申前议。但是想把三百年来陆续迁入内地的胡族,于短期内迁出,本是件极其艰巨的工作,何况晋室中央暮气已深,又忙于内争,更无力及此,因此终致造成不可挽救的局面。兹将五胡向中国内地扩展的经过,分述于后。
匈奴自西汉宣帝受呼韩邪之降,处其部落于五原、朔方等郡,开始与汉人杂居。东汉初年,又置南单于部于西河郡,其后南单于徙其庭于左国城。灵帝末,匈奴发兵助汉讨黄巾。至董卓乱起,匈奴屯聚于洛阳北面黄河彼岸的河内郡,种族日盛,大部散居于今山西省中部的汾水流域一带。至献帝时,曹操平定河北,分其众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凡三万余落。晋武帝时,塞外匈奴陆续降附,晋悉居之于内地。于是整个并州(大致当今山西省地),几乎无地无匈奴寄居。羯为匈奴别支,随同匈奴迁入中国,散居于上党郡的羯室(在今山西左权县境),号称“羯胡”,他们仍过着游牧生活。
鲜卑在五胡中种落最大,这是因为匈奴南移,他们据有匈奴故地恣意发展的结果。东汉桓帝时,鲜卑酋长檀石槐曾为中国大患。三国时,鲜卑部落渐成分立,互不统属,其重要者有慕容、拓跋、段、宇文、秃发、乞伏诸民,尤以慕容、拓跋二氏为最强。这些鲜卑部落,遍布于北边,从辽东直到河西,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当时鲜卑人中,已颇有务农的。
氐于汉时属西南夷,在冉駹(今四川茂县)东北的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境内,凡十余部,以白马氐最大。此外,氐人亦有居于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市渝北区)者,以武落钟离种最盛。东汉末,曹操曾徙武都氐数万落于京兆(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扶风(治所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天水(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等郡界内,以御刘备。蜀汉后主时,也曾徙武都氐四百余户于广都(今四川双流县东南),因此氐人益入内地。晋时,氐人的主要根据地为武都、略阳(治所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南)二郡,而京兆等地的氐人,也安居如故,他们也有部分务农的。
羌为东汉的主要边患,尤以中叶以后为害最烈。东汉时,羌人已入居今甘肃省东部及陕西省北部一带,分东西两部。但因羌人于灵帝时遭受段颎的重创,而致势力大衰,在五胡中,它可以说是最弱的一环。氐和羌的人数,远较匈奴、鲜卑为少,但他们所沾染的汉化则较深。他们可能全会中国语言,他们的酋长,也大都具有汉人的性格。
五胡于晋惠帝末期开始大规模的叛乱,十余年后便掩有整个北方。从惠帝永兴元年(304)匈奴刘渊称王起,下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北魏统一北方止,在这一百三十六年间,它们陆续在北方建立了十几个国家,与南方的汉族传统政权相对峙。其间汉人也曾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几个小国,但它们只是胡族世界中的一种点缀而已。史家把这段时间在中国境内,汉族传统政权版图以外的地区中所建立的国家,统称为“十六国”。这些国家大部为胡族所建,汉人所建者仅有三国。
十六国的名称,是匈奴所建的前赵、北凉、夏;羯所建的后赵;鲜卑所建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羌所建的后秦,氐所建的前秦、后凉、成(即汉),和汉人所建的前凉、西凉、北燕。十六国中只有前秦曾一度完全统一北方,但为时非常短暂,此外始终处于分裂的状态中。在同一时间内,常有两个以上的国家并立,但从无十六国并立的事。事实上在此期间兴起的国家,并不止十六国,例如鲜卑所建的西燕、辽西、代(北魏的前身),氐所建的仇池以及汉人所建的冉魏等,都不在十六国之列。这是因为十六国据地较大,国祚较长,并且遗有较多史料的缘故。十六国本身不但经常相互攻伐,其中若干国并与南方的晋发生过多次战争。其后晋为宋所篡,北方也继而为鲜卑人的北魏所统一,历史乃又步入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