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外及南方诸国

字数:1456

这里所说的海外和南方诸国,包括倭、流求、赤土、林邑四国。

倭奴国(以下简称“倭国”)自东汉对中国三度通使,至三国时,魏因控制朝鲜半岛之便,依旧与诸倭往来。魏时,倭国女王卑弥呼遣使入贡,魏封之为“亲魏倭王”,并派官吏前往其国答聘。中国的文字和古书(《论语》等),也于汉魏之交由百济传入倭国。其后因中国内乱,双方隔绝甚久,但倭曾与南朝的宋有往来,并受过宋的册封。至南北朝末叶(6世纪中叶),佛教也经百济传入倭国;但同时中国的北方,周武帝正有灭佛之举。隋时,今日本诸岛列国并立,大都附庸于倭,新罗、百济,也奉之为上国。开皇二十年(600),倭女王阿每多利思北孤(即“推古天皇”)遣使来朝,据倭使说,其国“气候温暖,草木冬青”。又说:“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天未明时出听政,跏趺坐,日出便停理务,云‘委我弟’。”文帝认为“太无义理,训令改之”。[见《隋书》卷八十一《倭国传》]炀帝时,倭女王闻炀帝重兴佛法,于大业三年(607)再遣使者小野妹子(华名苏因高)朝隋,并以沙门数十人随行来学佛法。倭王在国书中有这样的话:“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炀帝对这种称呼甚不高兴,但他为经营海外的浓厚兴趣所驱使,仍于次年派裴世清出使倭国。倭王甚表欢迎,并遣使随世清入朝,从此开始中倭通交的新页。倭国对中国文化不特作更大量而且开始作直接的吸收,自此以后,倭国不再完全依赖朝鲜半岛作输入中国文化的桥梁,而可以遣人向中国直接学习。

再说流求。据近世学者的考证,隋代的流求,就是现在的台湾;也有人反对这个说法,认为是现在的琉球群岛。根据中国旧史有关隋代流求国的记载,从它的位置、风土、气候和隋室对流求的进兵路线看来,隋代流求即现在台湾的说法,是大体可以成立的。在隋以前,流求与中国从没有交通。炀帝时,海师何蛮曾隐约瞭望到这片土地。大业三年(607),炀帝命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告诉他这件事,于是相偕前往。二人到流求后,因语言不通,便掠了一个流求人回来。据说当时的流求,盛产木材,种类与中国江南地带所产的相同;风土气候,则与岭南相似。次年,又命朱宽前往抚慰,流求不从。六年(610),炀帝派陈稜、张镇周从义安(今广东潮州市)率兵渡海进攻,费时月余始达流求;其王欢斯渴剌兜派兵迎战失败,隋兵攻入流求都城,杀渴剌兜,俘其人民数千而回。经过这一次突然降临的浩劫后,流求在中国史书里,淹没了一个长久时期,直到南宋,才又出现。当朱宽二度赴流求时,曾携回一种流求布甲,据当时来朝的倭国使者说,这种布甲是“夷邪久国”人所用之物。由此可知,隋时倭国和流求之间,当已有直接或间接的交通。

林邑自经宋文帝讨伐,国势顿衰。梁陈之时,与中国信使往来,颇少入寇。隋文帝平陈后,林邑曾遣使朝贡,但不久又告断绝。文帝末年,听说林邑出产奇宝,因而命刘方率师经略林邑,既而文帝去世,军事乃告停顿。炀帝即位后,仍命刘督师前往。大业元年(605),隋军从海口登陆,林邑王范梵志派兵堵险,隋军败之;遂渡阇黎江(当在今越南顺化附近),并设计击破林邑的象阵,攻入其都城,梵志逃入海中。其后隋军回师,刘方死于道中,士兵也以患脚肿病死去一半。梵志遣使谢罪,炀帝许其自新,从此朝贡不绝。林邑初定时,隋室以其地设三郡,即比景(今越南顺化一带)、林邑(今越南中部一带)和海阴(今越南金兰湾一带)。林邑王以余众建国于中南半岛的南端,隋兵退后,林邑收复一部分土地。直至唐高祖时(那时林邑已改名占婆),才完全恢复它旧有的疆域。

赤土是隋时“南海”中的一国,从中国前往,须航行一百余日,始可到达。因为在它境中的土壤多为赤色,故而称为赤土。至于它的地理位置,则说法不一,有的以为当在今马来半岛中部(今吉打Kedah以北一带),有的以为当在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炀帝时,召募通使绝域之人,常骏、王君政等应募。大业三年(607),炀帝命他们携带大批物品,出使赤土。他们从南海郡(今广东广州市)乘船出发,沿着现在的越南海岸南驶,过金瓯岬(Camau),驶入暹罗湾,共行二十余日,抵达赤土国界。赤土王派船三十艘迎接,又行月余,到达赤土首都。据说赤土王的宫室器用,极其华丽,对使者也甚为优礼。次年,赤土王派王子那迦邪随常骏等返国,于六年(610)谒见炀帝,炀帝对骏等及那迦邪均加官赏。


(二)西域与吐谷浑(四)契丹与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