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版图变迁与国际交通

字数:1548

从上面的记述看,显而易见的太宗高宗二代是唐帝国版图扩张的极盛时代。在这段时间内,唐室为了对所征服的异族土地作有效的控制,先后成立了七个都护府,即安西、瀚海(即安北)、单于、安东、崑陵、濛池、安南七都护府。(安南都护府于高宗调露元年即679年设置于交州,其地即今越南河内;统辖今越南东北沿海地区,并控制南海诸国。)到武曌长安二年(702),又于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分治天山南北路。这八个都护府所统辖地盘的广大,在中国史上是空前的。

因为盛唐时代的版图时有变化,所以颇难说出它的精确范围,这里只就高宗前期,也就是平灭西突厥、高丽后疆土扩展至最大时期的版图,作一大致描述。当时除了帝国本部(大致为长城以南玉门关以东地区)以外,边远地方在唐政府直接控制之下的,西有天山南北路和葱岭以西直到碎叶水(今吹河)的地区,西南有今青海中部、川康边区和云南东北部,东到今朝鲜半岛北部,南到越南东北部,北则有大漠南北地区。此外在唐室羁縻统治之下的,则有碎叶以西到波斯的地区和碎叶以东经巴尔克什湖(Balkhash)、西伯利亚,直到朝鲜半岛南部的一片广大地区。其他邻国如吐蕃、天竺、南诏(在今云南省),以及占婆、真腊等国,也都从风向化。

但这只是唐帝国版图扩张的最高点,这个状态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从高宗后期起,领土便开始削减。高丽平定后不过两年,唐师便有大非川之败(670),吐谷浑、党项(今青海省一带地)均陷于吐蕃。东北方面也因新罗的兴起,迫使唐室逐渐退出朝鲜半岛。高宗以后,东突厥和回纥相继复兴,时入长城,唐室无以制之。中宗景龙二年(708),唐室在河套以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遏其锋。(中城在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城在今托克托县西,西城在今鄂尔多斯右翼后旗西北。)开元二年(714),唐将安北都护府移至三城之一的中城。自此终唐之世,帝国的北疆到此为止。玄宗时的东北国界,已撤至辽水以西,西疆则没有再生多大变化,南疆则从唐初到玄宗都大致相同。总之,唐帝国的版图,时有变迁,到玄宗时才成了定型,但较极盛时期已颇有逊色。其后安史乱起,吐蕃乘机攘夺了唐帝国西域的霸权和西部的广大土地,使唐的版图,大为削减。

唐帝国的对外交通也非常便利,当时主要的国际交通线,约有九条:(一)由营州(今辽宁朝阳市)东至安东都护府(今辽宁辽阳县北),再南行至高丽国都平壤。(二)由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东北行至古云中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与近塞蕃落相通。(三)由中受降城北八十里的呼延谷,西北行二千余里至回纥牙帐。(四)由安西西北行至碎叶,然后西行经恒罗斯城,至石国、康国及波斯、大食等国。(五)由鄯州(今青海乐都县)西南行至赤岭(今日月山隘道),然后入吐蕃。(六)自安南(今越南河内)西北行至柘东城(今云南昆明市),再西行至南诏首都(今云南大理),然后西渡怒江,经骠国(今缅甸)而入天竺。(七)由登州(今山东牟平县,中宗时徙治今蓬莱市)浮海至今辽东半岛南部,再沿海至鸭绿江口,然后沿朝鲜半岛西部至日本。(八)由扬州(今江苏江都市)出长江口东渡至日本,亦有自明州(今浙江宁波市鄞县区东)、温州(今浙江永嘉县)、福州(今福建闽侯县)等地出发者。(九)由广州出海,缘今海南岛及越南东海岸南至佛逝国(今苏门答腊),东至诃陵国(今爪哇)。又由佛逝国西北行至师子国(今锡兰),再西北行至拔郁国(印度河入海处),最西可至大食(今阿拉伯半岛)。[参看严耕望《唐代篇》“八、交通”(载《中国历史地理(二)》)]

唐朝前期的武功鼎盛,国际交通又非常便利,因此外族的降附者以及来华经商或求学的,为数甚多。同时唐室“夷夏之防”的观念不深,外人的来华,更加踊跃。这些来华的外族中,因战争为唐所俘虏而被强迫迁至中国的,占一相当大的数目。总计自太宗贞观四年(630)至玄宗天宝四载(745)的一百一十五年间,外族为唐所俘或降附唐室因而入居中国的,达一百七十万人以上,包括突厥、铁勒、高丽、吐蕃、常项、吐谷浑以及西域各国的人。来华经商传教的外人也极众多,波斯人、大食人以及西域贾胡等遍及于广州、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扬州诸地,其中扬州商业尤为繁盛,此外新罗人与昆仑人则多为国人用为奴隶。当时的国际商业都市,除以上诸地外,尚有益州(今成都),其地当唐、吐蕃、南诏三国的冲要,是帝国西部的最大都会。而帝国首都的长安,尤为华夷混淆之地,当时长安城的人口约在五十万上下,四夷降人及留学生多荟集于此。至于外族的人才,为中国效力,以武功著称或以文名显的,也颇不乏人。


四、帝国的版图与文化动态(二)文化的吸收与传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