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宦官权力的膨胀

字数:1549

大体说来,唐室中央的政治大权,从高祖武德到玄宗天宝期间,操于宰相。自然其间仍不乏专断独行的皇帝,如太宗、玄宗等(武后也包括在内),但他们与宰相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国事虽由皇帝作最后决定,但仍少不了与宰相商讨,征求宰相的同意。同时执行之权,也操于宰相,因此宰相仍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天宝以后的中央政局,便与以前大不相同,大体可以说是皇帝与内廷宦官的联合。皇帝本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谁与他联合,谁便可以取得最大的政治权力,因此天宝以后的政治中心是宦官。外廷的宰相,变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他们的权力,仅是一部分国事的执行,已无权参与国家的最后决策。

宦官势力的膨胀,主要由于宦官参与唐室皇位继承的政治斗争。唐朝的皇帝,从太宗起,直到最后的哀帝,几乎每一朝都发生皇位继承问题,甚至引起政变。盛唐时期皇位继承斗争的参与者,大半勾结宫廷卫军,在京师发动政变,虽然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大体不出这个办法。像太宗、中宗、睿宗都是以这种方式取得皇位的。玄宗以后皇位继承的斗争,大半由参与者与宦官合谋而达到目的。如肃宗之立,便由于宦官李辅国的效力。肃宗以后的皇帝,除德宗外,无一不由宦官拥立,因此宦官逐渐成为中央大权的掌握者。其次是宦官掌握中央的军权,这现象也是玄宗以后发生的。安史之乱造成若干武人的拥兵割据,唐室中央,不能不在首都建立一支坚强的嫡系队伍。对于统帅的选择,也不能不审慎从事,至于选择的标准,则不在才勇而在可靠程度,宦官较武人自然可靠得多,因此中央军权便渐渐转入他们的手中。军政两方面的大权既然都归宦官,中央政局遂为宦官所操纵。

唐室宦官的揽权,从玄宗的高力士起。他因参与诛除太平公主的政变,深受玄宗的宠信,当时的朝臣大都与他结纳,李林甫与他关系尤深,安禄山也是他引荐的。虽然他还不算强横,但不能不负一部分祸国之罪。此外宦官杨思勖,也为玄宗所亲信,曾数度掌专征伐。开元以后,因募兵制兴起,兵与将的关系较府兵时代密切得多,朝廷对握兵的将领不敢放心,遂有监军制度的出现。及安史乱起,政府积极扩军,监军制度也大为兴盛,大致每一个节度使的兵团中,便设有一个监军。这种制度,虽然对战争的进行有弊无利,宦官的气焰,却因而大张。

中央政府也于安史乱时渐为宦官所把持。原来肃宗的北走灵武以及即皇帝位,实是一种不露痕迹的政变,宦官李辅国便是这次政变的发动者。肃宗回长安后,命辅国专典禁兵,四方的章奏军符,都由他全权处理。既而肃宗又以辅国为太仆卿,他并与肃宗的张皇后勾结,权势益大。后来辅国渐与张后不合,当肃宗病危时,张后召越王系(肃宗次子)谋诛辅国及其同党程元振等,事为辅国所知,他伏兵宫中,迎接太子豫以待变,结果杀掉张后和越王系。肃宗死后,太子豫立,是为代宗。李、程二人联合,气焰更盛。代宗因辅国统领禁军,对之只好隐忍,事无大小都请他参决,并尊他为尚父,封博陆王,比之为吕尚霍光,真是宦官空前的荣宠。其后程元振对李辅国甚为嫉妒,代宗乃利用二人的不合,逐渐免除辅国的官爵,并命他出居外第,然后派人把他刺死。

李辅国死后,程元振代掌禁兵。他较辅国尤为凶决,握权后,以私嫌陷杀襄阳节度使来瑱,贬逐宰相裴冕,因此四方藩镇对中央都表不满。广德元年(763),吐蕃入寇,元振不及时奏闻,以致代宗狼狈幸陕(今河南陕县),诸镇因痛恨元振,大都抱观望态度。至此唐室才削除元振官爵,放归田里;后来又把他流放远州,途中死去。代宗离京时,仓促间禁兵不集,其时宦官鱼朝恩正统率神策军镇陕,闻讯亲自率军迎驾,声势始振。因此代宗对朝恩深加宠异,回京师后,列神策军为禁军,命他专典此军。他始终嫉视郭子仪,屡次与之为敌。此外他与另一宦官刘希暹合谋,在禁军中置狱,召集坊市凶恶少年,罗织诬陷城中的富人,以收没他们的财产。代宗忍无可忍,乃于大历五年(770),把朝恩召入宫中缢杀之,希暹也下狱赐死。

鱼朝恩死后,唐室暂时不以宦官典掌禁兵,宦官的凶焰,平息了一个很短的时期。但到德宗时,因泾原兵变,德宗不愿武臣典禁兵,改以宦官统率保卫宫廷的神策、神威诸军,于是禁军军权又归于宦官。代宗初年,曾置枢密使一官,以宦官任之。枢密使职司承受表奏,出纳王命,于是宦官获得参与国家大政的机会,其后逐渐成为中央政府的实际主宰者。他们又利用各地的监军,与藩镇勾结,因此权势更为稳固。


三、宦官与党争(二)宦官与外廷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