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央政府的解体

字数:1430

昭宗自华州返京后,总算稍为安定了三四年,但到光化三年(900),唐室中央又发生剧烈的政变。当时的宰相崔胤,素以朱全忠为外援,昭宗与他谋去宦官,因而外朝与宦官如同水火。僖宗以前,宦官是唐室的主宰,绝对控制着中央政府。但自僖宗起,因内乱频仍,皇帝屡次出亡,中央禁军的军力大损,宦官的凭藉渐失;加以藩镇的势力介入中央,宦官的势力乃大为削弱。是年,昭宗听崔胤的建议,杀掉专权的宦官宋道弼、景务修。既而宋等的党羽刘季述等谋乱,矫诏以太子裕监国而废昭宗。昭宗与皇后何氏被幽于东宫达两月之久。季述等畏惧朱全忠,不敢杀崔胤,仅免除其职务。胤致书朱全忠,请其入援,但全忠未能即时出兵,胤乃与神策军将孙德昭相结,谋使昭宗复位。天复元年(901),孙德昭联合一部分军将,迎昭宗及皇后复位,诛季述及其党二十余人。崔胤也恢复相位,较前更为专擅。

刘季述等被诛后,宦官用事者仍然不绝,其主脑人物为韩全诲等。他们对崔胤甚为敬畏,事无大小都禀命而行,但崔胤以宦官终为腋肘之患,想把他们完全消灭,因而与朱全忠相结益深。他建议昭宗尽诛宦官,并秘密准备一切,以待时机。事为宦官探知,乃联李茂贞以图抵制。崔胤密致朱全忠一信,称得昭宗密诏,命他以兵迎车驾,全忠果率兵自汴州西向。宦官听兑全忠将至,便劫昭宗往凤翔,依李茂贞,崔胤则留居京师,朝臣亦多未从行。朱全忠大军进至华州,韩建出降,朱军于是顺利进入长安,西指凤翔。天复二年(902),朱军加紧围攻凤翔,茂贞无以取胜,乃于次年杀宦官韩全诲等七十二人,与朱全忠和解,既而全忠又捕诛九十人。昭宗返京师,仍以崔胤为相。崔朱二人又奏罢宦官的一切职务,再杀大小宦官三百余人,并命令全国藩镇,将监军的宦官就地正法。于是内外宦官屠杀殆尽,皇帝宣传诏命,以宫人担任。唐室并封朱全忠为梁王,全忠乃还军镇汴。

这时朱全忠的势力,远较李克用为大,他的性情也远较克用为狡狯。他密结中央政府的士大夫,致使唐室始终不敢亲任克用。同时他乘克用与关中藩镇对抗的机会,一意扩充地盘。在他统兵入关之前,业已威服河北诸镇,并于天复元年(901)并吞河中节度使王珂的辖地。三年(903),又攻取黄河以南的重镇淄青。此外,关中地区除李茂贞远处凤翔外,其余地区也大致是朱全忠的势力范围。李克用的军力虽强,但形势甚为孤立。他的东、西、南三面,都是朱全忠的势力,而北面又受契丹的威胁,可以说是四面受敌。所以就当时的形势看,李克用显然处于劣势,因此朱全忠遂有觊觎唐室政权的野心。崔胤发觉朱全忠对唐室有不利的企图,乃又密置兵备,以防万一。事为全忠得知,遂先发制人,于天祐元年(904),密表崔胤专权乱国,昭宗不得已免崔胤职,全忠乃将胤杀掉。同年,朱全忠迁昭宗于洛阳,并将昭宗的侍从皆换为己党,至此昭宗又落入军阀的掌握。

昭宗至洛阳后,李茂贞等各举兵讨朱全忠,均以兴复为辞。全忠出师西讨,以昭宗有英气,恐于中途生变,因而想立幼君以谋禅代。于是派人弑昭宗,废太子裕而立昭宗的另一儿子辉王祚,更名曰祝,是为哀帝,年仅十三岁。哀帝即位后,以昭宗何后为太后。天祐二年(905)二月,朱全忠又杀裕及昭宗诸子八人。全忠的幕僚李振,因曾屡举进士不中,深恨以科第或门阀进身的士大夫,至此乃劝全忠诛除有声望的朝士。同年六月,全忠杀朝臣裴枢、独孤损等三十余人,遭贬逐的为数更多,外朝的士大夫阶级,至此也步了宦官的后尘,归于消灭。此后唐室中央政权,便直接操在朱全忠以及他的部将和幕僚手中。十二月,朱全忠又把何太后杀掉,仅剩一个哀帝是皇室的孑遗。四年(907),哀帝下诏“禅位”于朱全忠,唐室乃正式灭亡。哀帝被废为济阴王,迁居曹州,于次年被害。

朱温篡唐后,改国号曰梁,并改元开平,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是为梁太祖。梁虽然推翻唐室,却无法取代它的共主地位,更谈不到恢复盛唐时代的功业与荣誉。梁的中央政府,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藩镇型政府,除了军队,并未具有一个中央政府所必要的其他条件。换句话说,它只是一个割据中原的藩镇。这种割据性的政府,自然无法来收拾唐末那种率土分崩的局面。


(二)藩镇的交兵第十七章 唐代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