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十九章 五代与十国 >
- 一、五代十国的形成
(二)梁初的局势
梁初,中国内部分裂的情形,较唐末尤甚。梁以外的主要割据势力,约有十处,现分述于后:
(一)晋:李克用,原为沙陀部酋,唐末以讨平黄巢,受任为河东节度使,并封晋王,辖今山西省一带地。他与梁太祖私憾甚深,唐亡以后,他仍是朱梁最坚强的敌人。
(二)岐:李茂贞,唐僖宗时,任凤翔节度使。昭宗天复元年(901),受唐封为岐王。其后因宦官事件与朱全忠交战,结果失败。昭宗迁洛,茂贞与前蜀王建联合,与梁相拒。唐亡,他以兵弱地狭,不敢称帝,仍自称岐王,据有今陕西省西部和甘肃省东部之地。
(三)前蜀:王建,唐僖宗时为禁军军将,宦官田令孜的养子。昭宗大顺二年(891),任西川节度使。其后乘唐室内乱,逐渐取得今陕南、四川地。昭宗天复三年(903),他受唐封为蜀王,史称其国为前蜀。唐亡,他称帝于成都。其后与岐交恶,遣兵攻之,扩地至今甘肃省东部,国势甚盛。但他晚年多内宠,亲任宦官,以是不能大有作为。
(四)吴:杨行密,昭宗景福元年(892),任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天复二年(902),受封为吴王,都于江都(今江苏江都市)。哀帝天祐二年(905),行密死,子渥嗣,唐封渥为弘农王。吴于行密时,即与朱全忠敌对,唐亡,渥仍与梁抗。吴最初辖有淮南江东之地,渥继位后,又击并江西,成为南方的大国。
(五)吴越:钱镠,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任镇海节度使,兼有两浙之地。天复二年(902),封越王。哀帝天祐元年(904),改封吴王。梁太祖即位,封吴越王,都杭州(今浙江杭州市)。吴越与吴接壤,又因亲梁,遂与吴为敌。双方屡次交战,直到梁末,才罢兵言和。
(六)楚:马殷,唐僖宗时,为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部将。昭宗乾宁三年(896),任潭州刺史(治今湖南长沙市)。次年,任武安军节度使。梁太祖即位,殷入贡,封为楚王。楚地大致据今湖南省及广西北部地,都潭州。
(七)闽:王潮,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任福建观察使,居福州(今福建闽侯县东北)。乾宁三年(896),唐升潮为武威军节度使。次年,潮死,弟审知继为节度使。梁开平三年(909),封审知为闽王,其国土略当今福建省地。
(八)南汉:刘隐,其父谦于唐僖宗时为封州(今广东封开县)刺史。谦死,隐继之。哀帝天祐二年(905),唐以刘隐为清海军节度使,镇广州。梁开平三年(909),封隐为南平王。乾化元年(911),隐死,弟 立,于梁末帝贞明三年(917)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称汉,史称南汉。其国土大致有今广东省及广西南部地。
(九)燕:刘守光,其父仁恭于唐昭宗时为卢龙节度使。梁开平元年(907),守光囚仁恭而继其位。三年(909),受梁封为燕王。乾化元年(911),自称大燕皇帝。燕的地盘,是唐的卢龙节度使区(今北京、天津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部地区)。守光为人骄暴,但势力甚强,是晋的东方劲敌。
(十)荆南:高季昌(后改名为季兴),原为梁太祖部将,梁开平元年(907),为荆南节度使,镇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乾化三年(912),受封为渤海王,大致辖今湖北省西部地。
以上十大势力,除晋(后唐的前身)、岐、燕以外,其余都属于十国。其中与梁敌对的势力有四,即晋、岐、前蜀和吴。其他六国皆与梁通好,受其册封。这十大势力,位于南方者有七,关东有二,关中则有岐。而岐的势力孤弱,仅能暂时自保,这可看出关中地区的残破程度。
唐亡,梁、晋仍处于战争状态中,而梁颇占优势。这时河北地区的重要割据势力,如燕王刘守光(原卢龙节度使)、赵王王镕(原成德节度使)和天雄节度使罗绍威(原魏博节度使),都服从梁,而天雄尤为恭顺。此外,契丹也与梁亲善。这些势力,对晋的威胁甚大,但晋仍苦战不屈。梁太祖即位后不久,即遣大军攻晋潞州(今山西长治市),但一时无法攻下,因此筑一长围,环绕潞州,名曰“夹寨”,以内防奔突,外拒援兵。双方相持之际,而克用因忧劳致疾,于开平二年(908)病死。克用弟克宁及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等,辅克用子存勖嗣晋王位。承业于唐末任李克用监军,昭宗时,朱全忠诛宦官,克用护之,得以不死。他颇有政治才能,存勖即位后,他竭力匡弼,甚著勋绩。但他实际忠于唐室,他所以为存勖效力,目的是在复唐,其后存勖称帝,他竟忧悒以死。
梁晋柏乡之战示意图。开平四年(910)十一月,幽州燕王刘守光屯兵涞水,拟南下进攻赵王王镕辖地镇、定二州。朱温见有机可乘,以一部迫近深州,扬言助赵御敌,王镕中计,命开关延入,梁乘机进占深州。十二月,朱温又令王景仁率数万精锐自魏州北上,经邢、洺,进至柏乡。王镕势危,向晋王李存勖求救,存勖不欲梁吞并赵,遂自晋阳出兵东进,屯于赵州。同时定州王处直亦派兵五千南下助战。十二月底,存勖自赵州南下,经鄗邑向南推进至柏乡,见梁兵势大,遂返军高邑,筑垒待敌。梁军蹑踪而至,晋军不与交战。次年正月初二,晋见梁军兵疲,遂以轻军出击,诱敌北进至高邑以南。战至日落,梁军饥渴劳倦,引兵稍退,晋国乘机生力尽出,李嗣源自西路、周德威自东路,猛攻梁东、西两阵。梁军猝然受敌,东军先败,西军随后不支,亦纷纷溃逃。晋军纵兵追击,梁师大败,仅剩数千人逃归。此役,由于梁师败绩,镇、定二州背梁投晋,晋军在河北取得前进基地,为尔后扫平河北奠定了基础。
存勖为人有胆略,娴于军事。他嗣位后,与诸将谋救潞州,出梁不意,自率大军赴援,大破梁军,遂解潞州之围。此役梁军伤亡数万人,对梁是一个极大打击。开平四年(910),太祖疑赵王王镕与晋密结,遣军击之。镕求救于晋,存勖亲自率军救赵。次年,大败梁军于高邑(今河北高邑县)南,斩首二万。存勖自获得两次胜利,声威大震,奠定了日后并吞河朔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