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周的代兴

字数:1703

耶律德光灭晋后,入居晋宫,他改服中国衣冠,并保存旧有的制度,以收汉人之望。但不久原形毕露,广受四方贡献,纵酒作乐。他仍依照契丹人的办法,不为部众筹备军食,而纵他们四出剽掠,谓之“打草谷”。东西两京(洛阳、开封)及其附近数百里之地,财畜一空;人民死亡流徙的,更不可胜计。由是内外怨愤,都想起而逐之。当时各地藩镇,大都上表称臣,惟彰义节度使史匡威据泾州(今甘肃泾川县),不受辽命;雄武节度使何重建,则以秦、成、阶三州(今甘肃省东南部地),投降后蜀。既而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举兵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邻近州镇,群起响应。而东方盗匪大起,攻陷数州。德光深感汉人难制,又因天气渐热,决意北归。他在开封居住凡三个月,临行以萧翰(德光母述律太后兄子)为宣武节度使,留守开封,然后驱掠晋诸司吏卒数千人及府库珍宝北行,所过城邑,皆为残破。德光行至栾城(今河北栾城县北),死于栾城附近的杀胡林。其兄子兀欲嗣位,是为辽世宗。

刘知远本沙陀部人,初为石敬瑭亲将,敬瑭称帝后,以他镇守河东。辽攻晋时,他困守晋阳,并未出师邀击,辽既灭晋,知远奉表称臣,但意存观望,耶律德光甚恨之。他的将佐都劝他称帝以号令四方,于是知远即帝位,但仍用晋天福年号。辽主北归后,知远以其弟崇留守晋阳,亲自率兵南下。萧翰以知远将至,也想北返,乃劫后唐宗室李从益(明宗子)称帝于开封,然后北去。知远先至洛阳,遣使杀李从益,继至开封,诸镇相继款附。知远遂改国号为汉,是为汉高祖。杜重威自降辽后,辽主以之镇邺都,至此知远命重威移镇他地,他拒不从命,知远亲征平之,中原大致底定。其后不久,知远死,大臣郭威、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奉知远子承祐嗣位,是为隐帝。

隐帝即位之初,诸大臣颇为尽职,国家粗安。但王章掌财政,聚敛刻急,甚招民怨。隐帝渐长,左右嬖幸用事,杨邠等屡加裁抑,因而隐帝对诸人渐生恶感,乃于乾祐三年(950)杀史、杨、王三人,并灭其族。这时郭威任邺都留守,家属留在京师,也全部被害。隐帝并密诏邺中诸将以图郭威,事泄,威乃决心反叛。他留养子荣镇邺,自率大军南下,军至封邱(今河南封丘县),隐帝亲自督军迎战,结果失败,为乱兵所杀。郭威入京师,晋谒太后,请立徐州节度使刘赟(崇子,知远侄)为帝,并遣太师冯道赴徐州(今江苏徐州市)迎接。赟未至京师前,暂由太后临朝。但郭威部下将士,因曾屠陷京城,对刘赟的嗣立,甚怀疑惧。

这时恰值辽人入寇,太后命郭威率师出御。大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将士哗变,拥郭威为帝,并裂黄旗被威体,权充御服,然后回军南行。大军至开封,太后下诏,废刘赟为湘阴公,以郭威为监国。次年(951)初,郭威称帝,国号曰周,是为后周太祖,并改元广顺。于是汉亡,刘赟也不久遇害。威,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人,出身募兵。自后唐庄宗以来,沙陀种人据中国帝位凡二十八年,至此复归汉人。刘崇在晋阳,闻郭威自立,乃以河东十二州之地独立,即皇帝位,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以别于岭南的“南汉”。崇并依辽人为援,以叔父之礼事之。刘崇虽据河东,建北汉以与周抗,但不过困守一隅,仅延刘氏数十年之祀。自此以后,中原帝位,沙陀不能再行问津。

沙陀的衰微,主要由于实行“汉化”。李克用镇河东时,即开始沾染汉俗。及庄宗灭梁,徙都洛阳,沙陀种人相率入居汉化中心的河南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汉化,愈演愈烈。沙陀入中国后所以迅速汉化,原因不外五点:一、沙陀人数过少,因战争频繁而大肆扩军,其军队吸收不少汉人。二、沙陀所建的唐、晋、汉三朝,所采的制度全袭汉制,政府官员也多为汉人。三、沙陀酋长多娶汉女为妻。沙陀士众之与汉人联婚,虽史无明文,想亦为数不少。四、沙陀酋长因受环境影响,也好尚汉化。五、沙陀种人自相残杀,其众愈少,受汉化的感染也因而愈速。汉化的结果,沙陀与汉人几乎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郭威举兵,沙陀无法团结抵抗,遂取汉的帝位如拾芥。到宋,沙陀可以说完全同化于中国。[参看拙著《沙陀的汉化》(载《华冈学报》第二期)]

周太祖对政治颇有改善,曾减除前代若干苛法。晋汉时,刑法极为严酷,例如晋法奸有夫妇人,无论强和,男女均处死;汉法窃盗一钱以上者皆死;此外罪非反逆,往往诛及亲族,籍没财产。太祖即位后,首革其弊,规定犯盗窃及奸淫罪者,全依晋天福元年以前的刑律处分;罪人非反逆,不得族诛籍没。他励行节俭,四方贡献的珍食美物,均予罢除。但当时国内尚不安定,刘赟被杀后,其部将巩廷美等拒守徐州,周遣兵平之。泰宁节度使(治兖州,今山东兖州市西)慕容彦超,因曾与太祖作战,心怀疑惧,亦图谋叛变,并召北汉、契丹及南唐入侵,均为周人击退。广顺二年(952),太祖亲征彦超,平之。

广顺四年(954),太祖死,养子荣即位,是为世宗,并改元显德。世宗本姓柴,太祖内侄,汉隐帝诛杨邠诸人时,太祖的几个儿子都在京师被杀,只有他跟随在邺。太祖称帝,封他为晋王,至此乃继承帝位。世宗为人英武,在位虽仅数年,但文治武功,都很可观,为宋朝奠定了统一基础和建国规模。


(二)契丹的灭晋(四)周世宗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