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十九章 五代与十国 >
- 三、五代十国的结束
(一)宋的代周
世宗死后,子宗训嗣立,是为恭帝,年仅七岁。显德七年(960)初,镇、定二州奏北汉引辽人入寇,周室命禁军领袖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兵御敌,慕容延钊以前军先发。匡胤,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其父弘殷,少事越王王镕,后唐庄宗爱其勇,留典禁军,其后历晋、汉、周三代,均任禁军将领。世宗时,匡胤与其父分典禁军。世宗伐北汉、南唐及辽,匡胤均与其役。至此,周室命其率师御辽。当时主少国疑,匡胤握兵权而得众心,都下谣传,出兵之日,将以“点检作天子”。因此士民恐怖,都作逃难计,内廷却晏然不知。
次日,匡胤以大军继进,当晚至开封以北不远的陈桥驿(今河南开封市东北四十里),兵士大噪,匡胤的弟弟匡义和掌书记赵普入帐报告,但匡胤已因酒醉入睡。黎明,士众逼匡胤升帐,一齐喊道:“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天子!”匡胤未及回答,黄袍已加在他的身上,这比郭威仓卒裂黄旗被体的事,要从容得多了。群众拥立匡胤后,便簇拥着他还京师,将士听从他的告谕,肃队而入,他遣裨将潘美把这事通知宰相,这时早朝还未罢朝。不久,翰林学士陶谷到达,从袖中取出一纸,那是已撰就的禅位诏书,周帝国就在这样简单的方式下,换了主人。于是匡胤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宋,是为宋太祖,并改元建隆,周恭帝则被废为郑王,居于房州(今湖北竹山县)。这就是所谓“陈桥兵变”的经过,历史上的“五代”时期,也随着这次兵变而告结束。
宋太祖赵匡胤,选自《乾隆年制历代帝王像真迹》。
陈桥兵变显然是一次有计划的政变,绝不是突发事件。旧史对这件事深加隐讳,以致后世无法知其真相,但从当时的若干迹象,可以看出不少的破绽。至少有五点,足以说明这次事变是事先有准备的:(一)镇、定奏辽人入寇,其进兵的情形,旧史全无记载,仅言辽人遁去。当时周内部有事,辽人何以不战而退?因此辽人入寇的事,可能是伪造的。(二)匡胤出兵之际,都下即已谣传“点检作天子”。当时又有军校苗驯,自言见“日下复有一日”,可知京中人士对这次事变,已先有风闻;苗训的话,也可能是受人指使而说的。(三)兵变之时,秩序井然;而仓卒之间,黄袍从哪里得来?若非事先有备,临时恐怕无法办到。(四)匡胤母杜氏听说匡胤篡周,曾说:“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可知匡胤对自立的事,蓄意已久。(五)匡胤在赴陈桥之前,曾焚毁一批文书,自然有其重大的意图。
至于匡胤所以能操纵禁军,也有其特殊的原因:一因匡胤父弘殷久掌禁军,匡胤的部属,多是其父旧日的袍泽,彼此之间已有多年的情感。二因匡胤与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为兄弟,当时称为“义社十兄弟”,这个小组织便是匡胤发动政变一大助力。但禁军中仍有非匡胤派的将领,如韩通、李重进等人,他们的位望都在匡胤之上,又与匡胤不甚相得。韩通于兵变时,谋率众抵抗,为匡胤部下所杀。李重进时镇扬州,于匡胤称帝后,请求入朝,匡胤拒之,重进因而谋叛,终为匡胤消灭。[参看蒋复璁《宋代一个国策的检讨》(载《大陆杂志》九卷七期)]
禁军是匡胤的政治资本,但他也怕禁军再为别人利用,因此他即位之初,便整顿禁军,先消灭禁军中的异己将领,继而解除义社兄弟们的兵权。此外,五代的禁军将校多兼领方镇,重要的方镇又皆典禁旅,内外相连,时生事端。这种惯例,不久也被匡胤废除。总之,匡胤时禁军的危险性,已较前大减,黄袍加身的事,不再出现于宋代的历史上。
匡胤即位之初,各地的割据势力还有六处,换句话说,十国之中,还有六国存在。在北方的有北汉,南方则有后蜀、南唐、吴越、南汉和南平。当时南唐衰微,统一的形势已大致成立,但终匡胤之世,只讨平四国,统一的大业,要待他的弟弟匡义(即宋太宗)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