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二十四章 明代的政治 >
- 二、宦官与明政的败坏
(三)宦官政治下的士大夫
明代自宣宗以后,可以说完全是宦官政治。内阁虽由皇帝的文学侍从,渐变为宰辅,但无法发挥真正的相权,而宦官把持的司礼监,因有批决章奏之权,加以皇帝的支持信任,成为政治的中心。阁臣无论贤与不肖,必须与宦官联络,始能安于其位,顺利办事。间或也有一二君主,不十分相信宦官,而宠任阁臣,但这是绝少的特例。阁臣擅权的,不论行为如何,又常被目为权臣。
明代内阁,虽受制于宦官,但当时一般士大夫,尤其是言官,则以敢言为荣,对宦官权臣,常作激烈的攻击。明自太祖广开言路,此风历久不衰,加以士大夫崇尚理学,注重气节,因此敢于不惜性命,与恶势力奋斗。但文人见解,有时不免迂阔,所争论的事,不免小题大做。例如宪宗成化中,钱太后殁,宪宗以自有生母,议行别葬,而礼部尚书姚夔,竟率群臣伏哭于宫门,请将钱太后与英宗合葬。此外士大夫之间,也互争意气,而致演成朋党的倾轧,反足以误国害政。由于武宗以后的政事日益败坏,士大夫的这类表现也愈趋激烈,他们一面攻击宦官权臣,一面又自相攻击,虽屡遭挫折,终不反顾。直到明末,士大夫中的正人,为宦官魏忠贤诛除净尽,明室也走上灭亡之途。
武宗初,因刘瑾的乱政,各地盗贼蜂起,数年始平。刘瑾被诛后,大同游击江彬,又导武宗出游宣府(今河北宣化县)。正德十四年(1519),宗室宁王宸濠反于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为王守仁所讨擒。十六年(1521),武宗死,无子,大学士杨廷和以皇太后命,迎立宗室厚熜,是为世宗。世宗即位后不久,便发生所谓“大礼议”,引起朝臣间朋党的斗争。世宗以兴献王(名祐杭,孝宗弟)世子入承大统,即位之初,即下诏议兴献王的祀典及专称。杨廷和议称孝宗为皇考,兴献王为皇叔父,世宗不从。进士张璁希世宗旨,主尊兴献王为皇考,廷臣不可。最后议定仍以孝宗为皇考,兴献王及王妃蒋氏(世宗生母)则追尊为帝后,不称皇。嘉靖三年(1524),张璁与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书请改称孝宗为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廷议反对,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汪俊相继罢职,结果追称兴献王为“本生皇考”,王妃为“本生皇母”,谏者皆下狱,张桂二人则擢为翰林学士。既而世宗又命去“本生”字,朝臣纷纷上章力争,世宗不听,于是朝臣杨慎等二百余人,痛哭于宫门,声震阙庭。世宗怒,二百余人均治罪,或遣戍,或夺俸,而被杖死者达十九人。同年,更定大礼,称孝宗为皇伯考,皇太后为皇伯母,兴献王为皇考,王妃为圣母。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时士大夫的迂执。
世宗以明察自矜,对内侍裁抑颇严,但性格刚愎,不纳忠言,以是政事并无可观。中岁以后,又好神仙,屡年不亲朝政,日以醮祷为事。嘉靖二十一年(1542),以严嵩为大学士,嵩本以善撰醮祀青词而得帝宠,入阁后,谄媚蒙蔽,把持朝政达二十年之久。其子世蕃,也为世宗所信任,父子相助为恶。朝臣中与严氏有隙者,莫不置之死地,直臣如杨继盛、沈炼、叶经、徐学诗等,均遭杀戮。四十一年(1562),严嵩以罪状暴露而罢,世蕃伏诛。但明帝国承累朝奢侈之后,上下困竭,而外患炽盛,北方常受鞑靼族的侵扰,南方江浙沿海,又有倭寇为患。幸而不久世宗死去,新君继位,国事才有了转机。
嘉靖四十五年(1566),世宗死,太子载垕即位,是为穆宗。穆宗在位仅六年,政事倚成于内阁,阁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皆有政事才,因此吏治颇见澄清。隆庆六年(1572),穆宗死,太子聿钧即位,是为神宗,年仅十岁。以张居正为首辅,宦官冯保掌司礼监,居正与保相结,内外协调,始得展其长才。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裕钱谷、严考成、固疆圉为要务,吏治大为整顿。当时鞑靼屡次入侵,居正举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边疆以安。但居正个性褊急,不恤与言路为仇,朝臣恨之者极多。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死,因受人诬告,竟被追夺官爵,籍没家产。其后阁臣率多随俗浮沉,政事又渐败坏。而神宗既长,荒于酒色,加重赋税,并遣宦官四出开矿,扰民达于极点,遂种下亡国的因素。
神宗中年以后,竟至二十余年不视朝,群臣奏章,多不省览。朝臣又各结朋党,以排斥异己为事,当时有所谓齐、楚、浙、宣、昆五党。齐党以丌诗教为首,楚党以官应震为首,浙党以姚宗文为首,宣党以汤宾尹为首(宾尹宣城人),昆党以顾天俊为首(天俊昆山人)。五党之外,在野的又有所谓“东林党”。有吏部文选郎顾宪成者,于万历中罢职归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于当地的东林书院,议论时政,臧否人物,若干朝臣与之遥相呼应。其后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等相继讲学,自负气节,与政府相抗,依附者日众,因而渐成社党。他们的言论,颇有左右舆论的潜力,当时称为“党议”。朝中五党,皆以东林为公敌,于是政治上分为东林与非东林两派。而神宗和以后的光宗、熹宗三朝间,恰好有所谓“三大案”发生,遂成为两派相互攻击的依据,党争乃愈演愈烈。
所谓三大案,即“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原都是宫廷细故,却成为党争的资料。三案的大致经过是:一、梃击:神宗初宠郑贵妃,欲立其子常洵为太子,后以廷臣反对,乃立长子常洛。万历四十三年(1615),有男子张差持梃闯入太子宫,因而被捕,自言为郑贵妃宫内太监所指使。于是舆论大哗,东林党主严究,非东林党则以张差为疯癫,结果郑妃得以无事。二、红丸:四十八年(1620)七月,神宗死,太子常洛嗣位,是为光宗。既而光宗有疾,九月,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红丸,而疾益剧,次日遂死。东林党主张严办,非东林党反对,争论不已。三、移宫:光宗死,皇长子由校继位,是为熹宗。而光宗所宠的选侍李氏,意欲听政,仍留居乾清宫。御史左光斗、给事中杨涟等,以选侍既非熹宗嫡母,又非生母,不应居正宫,上疏力争。当时东林党主移宫(左杨均被目为东林党),非东林党反对,结果李选侍移居别官。
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有宠,非东林党依附忠贤。天启三年(1623),顾秉谦、魏广微为大学士,皆谄事忠贤。同年,忠贤掌东厂,跋扈日甚。次年,杨涟劾忠贤二十四大罪,诸臣相继上疏劾忠贤者七十余人,帝皆不听。魏广微及御史崔呈秀,乃导忠贤兴大狱。五年(1625),杨涟、左光斗、魏大中、高攀龙、周昌期等十二人,先后被忠贤诬害,下狱惨死。忠贤并废毁国内所有书院,榜示东林党人的姓名,永久禁锢,于是朝廷善类一空。其余朝臣,类皆忠贤党羽,各省督抚更多为忠贤建立生祠,以颂功德。七年(1627),熹宗死,弟信王由检继立,是为思宗。思宗虽窜诛忠贤,并黜其党羽,但对宦官仍相当信任。这时明帝国经过神宗、熹宗两朝的虐政,内忧外患,交相侵迫,而思宗又无彻底改革的决心,终致使国家沦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