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二十八章 明清的宗教与学术 >
- 一、宗教
(二)基督教
自蒙古大帝国瓦解后,元代输入的基督教(也里可温教)也趋于衰落。明朝中叶(16世纪初),欧洲基督教发生革命运动,新旧两派至以兵戎相见,结果旧教为新教所挫。旧教中若干有志之士,组织耶稣会(Jesuit),内谋改革旧教本身的缺失,外谋发展其传教事业。适值非洲好望角的新航路发现,葡萄牙人在东方积极扩展殖民事业,耶稣会教士也陆续东来。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耶稣会教士随葡人至印度布道,传播渐盛。嘉靖三十一年(1552),耶稣会东方布教总长方济各(Saint Francois de Xavier,西班牙人)欲来中国传教,因道死未能如愿。其后,又遣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意大利人)等来华。
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利玛窦至广东肇庆(今广东高要市),学习中国语文,以便传教,其后北上至南京,游说于搢绅之间。他于传布教义之外,并介绍西方的天文、地理、算学、兵器等学科于国人,更设立病院,为人治病,因而渐得国人的信仰。二十九年(1601),他与教士庞迪我(Didacus de Pantoja,西班牙人)同至北京,上书神宗,献天主经典,基督、圣母图像以及自鸣钟、万国图志等物。神宗准其在京师建堂传教,不数年,信徒至二百余,国人统称其教为天主教。廷臣如徐光启、李之藻等,均服膺天主教旨,从之习天算历法。当时中国士大夫学习西洋科学的兴趣甚浓,利玛窦乃利用此种心理,以传授学术达成其布道的目的。其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冲突之处,也加以调和折衷,因此甚得朝野人士的赞许,信徒日增。
万历末,利玛窦死,其后继者拘执教义,不知变通,致与中国若干传统习俗相冲突(如禁止教徒祭祖等),因此引起国人的不满,反对者渐多。明室遂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下令禁止传教,教士均逐回澳门。既而满人崛起,边患日亟,明廷需要改良兵器,乃于熹宗天启二年(1622),命澳门教士罗如望(Joannes de Rocha,葡人)、阳玛诺(Emmanuel jeune Diaz,葡人)等制造铳炮。次年,又召用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意人)等,教禁遂解。此后外人来华者益众,传教事业更为发达。思宗崇祯初,徐光启受命监修历法,并征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德意志人)等译书演算。崇祯十四年(1641),新历告成。十六年(1643)颁布,是为《大统历》。既而明室覆亡,竟未及施行。
清军入关后,汤若望上书自陈,清室以之任钦天监监正,制定新历。若干反对西法的钦天监旧人对之甚为痛恨。康熙四年(1665),钦天监旧人杨光先首先攻击新历,于是汤若望及其属员均罢黜治罪。清室以杨光先继任钦天监监正,仍用旧法,其后光先推闰失实,清室改任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比利时人)为钦天监监正。圣祖深知西洋科学的精妙,乃引用教士徐日升(Thomaz Pereyra,西班牙人)、白晋(Joachin Bouvet,法兰西人)等,轮流进讲,并以他们担任通译及若干外交事务。又命白晋、德玛诺(Romain Hinderer,法人)等分赴各省,测绘全国地图,历时十年而成,圣祖命名为《皇舆全览图》,它是中国第一部用经纬度测绘的地图。
耶稣会士的来华布道,对中国固有的风俗习惯,每抱容忍态度。教徒有崇拜祖先或孔子的,虽与其教义相冲突,也大都予以默认。但明末清初,旧教的其他若干宗派也相率东来,对耶稣会的传教方式,甚不谓然,因此屡向罗马教皇陈诉,以耶稣会之容许教徒祭祖为违背教义。教皇乃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遣使携密旨来华禁革,使者与圣祖讨论传教事宜,意见不合。四十六年(1707),使者公布教皇密令,令教士不服从者,尽行远离;对圣祖的神学意见,亦有指斥。圣祖大怒,囚使者于澳门,并下令凡传教士无中国政府的许可证者,一律不准在中国传教。
世宗继位后,对来华教士取缔益力。规定除任职京师钦天监或其他要职者外,其余教士悉送澳门安置。世宗以后,教禁时宽时严,并未能彻底禁绝。至嘉庆十三年(1808),新教教士英人马礼逊(Robert Morison)始至广东布教。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地的基督教会纷纷派遣教士来华传教。英法联军之役后,清廷正式撤销禁令,于是新旧教派传播益盛。若干教会更于传教之外,设立医院和学校,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演进,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