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诸家的起源
据汉人的分类,春秋战国的各学派,主要共有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至于这些学派的起源,古人以为出于“王官”;也就是说某一家的形成,是由封建时代某一掌理有关这方面事务的政府机关演变而来。这些政府机关因封建制的崩溃而消灭,但其处理某方面事务的理论知识则散之民间,渐而演变成某一学派。例如道家出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司法机关)等。这种说法,十分牵强,久为近人所怀疑。但另一方面却也不能否认诸家与封建时代贵族文化的密切关系,假使完全没有旧日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凭藉,也不可能发生诸家并兴的现象。事实上某一家的兴起,大都有其特殊的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并且凭藉着一种特殊的职业而来。本章所要叙述的重要学派,有儒、道、墨、法、阴阳五家,现在谈谈它们的起源。
以上五家除墨家外,皆起源于某一种特殊职业。先谈儒家,所谓儒乃是一种以教书为职业的人,起源于鲁而后流行于各地。在孔子以前,便有这类靠相礼授徒为生的儒,孔子一生更是大部分时间从事这种职业。孔子除教书外,并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且曾亲身涉历政治生活。他的门人弟子,有许多作官的,也有很多教书的。总之,这种“进则仕退则教”的生活,便是儒者的职业。何以儒家起源于鲁国呢?这与西周的沦亡有关。原来鲁国因与周室关系密切,典章文物,最称完备。西周末年镐京为犬戎所陷,礼崩乐坏,鲁国便成为当时的文化中枢。鲁人在列国中,本以讲究礼节著称,因此产生了以诗书礼乐为典训的儒家。同时鲁是个二等国,即使想矜功伐也不可能,因之形成发展这一学派的最好环境。
诸家之中,墨家的组织最为严整,它有具有无上权威的领袖,更有自己的法律。它的宗旨,也甚为明确固定。所以墨家绝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学派,而是一种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组织,墨家思想,也是一种有系统的宗教性的思想。古籍曾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近人并考证墨子为鲁人。但他的个性及主张,绝不适于鲁国的环境,因此他的一生在宋国时为多。战国时,宋人以愚著名,大概宋人富于宗教性,心地质直,因此成为墨家的重镇。
法家的起源不是单元的,出于齐、晋、秦等地的学政习法和典刑者,这些自然都各是一种职业。战国时齐的商业发达,以富著称。三晋则是新兴的军国主义国家,同时具有周人尚法的传统。因此战国时的法家思想,可分东西两派,内容颇有不同。齐是东派,现存的书有《管子》、《晏子》等,其论点着重于经济,即如何使国家人民致富用富等。三晋为西派,它们的法家言则着重在政治,即如何执法立信,加强政府的权威等。秦也是新兴的军国,它实行法家的政策时间最长,也最彻底;因为它要向外扩展,必须造成一种力大而易驱使的民俗;但是为它设计和执行政策的人,则来自三晋。
道家有的出于史官,但并非全出于史官。因为史官一方面可以看到官府过去的档案典籍,一方面为朝廷作纪录,自然可以造就出一些博识古今、深明世故的人,老聃便是一例。此外尚有隐士一类的达观厌世者,也被列入道家。这类隐士大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北部地区,这地区包括旧日的陈、蔡、许、邓、息、申等国一带之地,也就是周人所谓的“南国”。这地带在西周晚季文物殷盛,到春秋战国时,渐为楚所兼并。同时这地区与诸夏接境,楚与诸夏的战争,常在这个地区进行。受高度文化熏陶的人,又目击人世的惨变,自然会产生厌世的观念;但其文化素养,又驱使他们以“达观”来解决人生问题。像孔子周游列国时所遇到的长沮、桀溺、接舆等,以及后来的庄子,大致都是这一地区或其左近的人。
阴阳家大概出于习业星历卜祝的人,这一学派的发源地是齐国。春秋战国时,齐国以富著,而其君主又颇多礼贤下士的,因此构成了一个很大的文明区域,产生若干派的思想,阴阳家只是其中之一。大概因齐地近海,由海道交通而接触到若干异人异事,战国时,齐人便以谈荒诞不经的事著名。这类齐人又可分两种,一是侈谈神仙的方士,一是五行论者,后者便是所谓阴阳家。他们多是诸侯的清客,以异说奇谈侈言于诸侯的朝廷中。[关于春秋战国诸家兴起的原因,以及诸家的原始职业和地方性,可参看傅孟真《战国子家叙论》第二至六节(载《傅孟真先生集》第二册)]
以上五家,除道家外,莫不希望人君用他们的学说来治平天下。但他们的学说大多偏重理想,有的不易实行,有的则因不能迅速收效而不为诸侯所采纳。最切实际而且最适合当时国君胃口的便是法家学说,秦国终以法家的学说强国,而至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