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 >
- 三、道家
(一)老子
老子是先秦思想家中的神秘人物,他的事迹已无法确考。据旧史说,他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姓李名耳,字聃,作过周室的史官。他与孔子同时,但年辈较长,孔子且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他后来见周室日衰,便辞官隐去,不知所终。现存五千字的《老子》(即《道德经》)一书,便是他隐去时路过函谷关为关令尹喜写的。
《老子》一书是否老聃所著,曾有许多人怀疑过。因为书中有许多话,显然不像春秋时代人所说的。例如“六亲不合有孝慈”、“民多利器,国家滋昏”等一类激烈的话,不大合春秋时代的思想。书中所表现的社会背景如“万乘之国”、“取天下”一类的话,以及书中所说的制度,如“偏将军”、“上将军”等,都非春秋时代所有。孔子是最喜称美古代和当代贤人的,但《论语》中却没有一句提到老聃。墨子、孟子都喜欢攻击反对派,像书中“绝圣弃知”、“绝仁弃义”一类的话,和儒墨思想都根本不相容,但墨子、孟子却对老子毫无批评。因此有人不相信《老子》是春秋时代老聃的作品,认为可能出于战国时代,但也许有一部分思想是承袭老聃的。老学在战国末期尚不甚风行,到西汉初期,才风靡一世。
《老子》一书,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其涵义之富和影响之大,都非同小可。它对人生、文明、政治、宗教等问题,都有特殊的看法。
老子授经图,任颐绘。老子见周将乱,乘青牛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请其著书,遂得《道德经》五千言。图中所绘为尹喜拜见老子的场面。
《老子》认为世上万事万物的进行,其所遵循的法则是“物极必反”和“祸福相倚”。凡是事物在某一方面发展到极致之时,也就是它走向相反方向的开始;因此,祸与福在轮流的变换着。一个人要想免祸,必须不要把福发展到极致,所以它教人谦卑逊让,知足寡欲。
它认为文明是人类痛苦和罪恶的源泉。因为世上许多贪残诈伪的行为,每由智慧和知识而来。人类的智慧越高,知识越富,则其苦痛和罪恶也就越多越大。因此,它主张废弃知识和文字,以塞其源。一切由文明所产生的享受,也都在摒弃之列。
“物极必反”的法则,在人事的任何方面,都无例外。政治社会的各种制度的运用,也往往会发生与原来目的相反的结果。法令本在防盗贼,但因“法令滋彰”,反而“盗贼多有”。治天下者本欲有为,而结果反常不足有为。因此圣人治天下,法令仁义,皆应排除,以塞其乱源。即令有所制作,也不可让其发展到极点,而致产生反面的结果。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小国寡民,认为政治统治者应当一切听人民自便,不加干涉。它认为最好的政府,仅是让人民知道它的存在就算了,一切不必过问。它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悔之。”这种不干涉政策,便是“无为”;它认为惟有“无为”,才能“无不为”。
对宗教方面,它已否定上帝的存在,认为宇宙并没有什么主宰,只是循着一定的法则运行,自然而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