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傅乐成 >
- 第九章 汉的衰亡与三国的分合 >
- 一、汉帝国的瓦解
(三)边患之炽盛
东汉后期的边患,以羌为主。羌患可以说是与东汉相终始的,只是中叶以后,为患愈烈而已。前面已经说过,和帝末年,羌乱已大体弭平,边境暂安。但不过数年,羌乱又起。羌人的势力,并不能与西汉初期的匈奴相比。但因汉廷轻视西北,屡思放弃,加以兵制不善,遂至其祸历久不息。羌人种类极繁,分布地区也甚广,有不少居于塞内,其居于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诸郡(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隅,甘肃省东部,陕西省北部及山西省东北部一带)的,统称东羌;其居于陇西、汉阳二郡延及金城郡塞外(今甘肃省南部至青海省东部一带)的,统称西羌。塞内羌人,常为当地的吏民豪右所役使,积久生怨。安帝永初元年(107),汉廷调西部羌骑远征西域,羌人于中途多有散叛,诸郡发兵邀遮,于是群羌惊骇,同时奔溃。其时居于安定郡(今甘肃省东部)的烧当羌豪麻奴,率种人西走,与塞外的滇零羌(先零别种)及钟羌诸种联合,大举入寇。汉以邓隲、任尚统兵讨之,结果大败,羌势转盛。西北边郡,多被羌人盘据;内地如河东、河内等郡,也都受其寇扰。汉廷屡次遣兵进讨,直到元初五年(118),叛羌才告解体。这场叛乱,前后达十余年,军旅不息,府库为之空竭,并凉二州也残破不堪。
顺帝时,羌势又盛。永和五年(140),西羌大举叛乱,汉以马贤讨之。次年,马贤败死,东西羌相合,寇掠及于三辅。其后汉又以赵冲讨之,奋战连年,羌势始衰。建康元年(144),赵冲战死,羌人也因死伤过多,无力再叛,而大举投降,于是陇右再定。
桓帝延熹二年(159),西羌烧当、烧何等八种又叛,寇陇西、金城塞,为汉将段颎所破。次年,颎再破西羌,出塞追击二千里。八年(165),颎又破西羌,进兵穷追,凡斩羌人二万余,生获数万口,降者万余落。到永康元年(167),西羌全定。东羌先零诸种,也于延熹四年(161)叛,汉以皇甫规讨之,降者十余万。但到九年(166),东羌又受鲜卑的引诱,入寇武威、张掖,缘边大受其害。汉以张奂讨之,未著大效,至西羌平定,东羌犹崛强。灵帝建宁元年(168),汉再遣段颎讨之。次年,东羌全平。此役颎与羌人凡一百八十战,斩首三万八千级,获杂畜四十二万余头,而汉也付出巨大的军费。
东西羌平定后,西北安定了十余年。到中平元年(184)黄巾乱起,北地郡(今甘肃省东端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隅)先零羌又叛。陇西郡群盗,也乘机倡乱,拥胡人北宫伯玉为首,以金城人边章、韩遂主军政,杀金城太守,攻掠州郡。次年,入寇三辅,汉先后以皇甫嵩、张温、董卓等击之,大破叛众。四年(187),韩遂杀北宫伯玉及边章等,拥众十万,连下陇西、汉阳等郡。凉州刺史耿鄙因乱被害,鄙司马马腾也拥兵为乱,与韩遂联合,寇掠三辅。汉再以皇甫嵩、董卓击破之,但终不能将其彻底消灭。而西北长期用兵的结果,把董卓培养成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军阀。
东汉后期的另一边患是鲜卑。鲜卑人原居辽西、辽东等郡的塞外,光武时,匈奴强盛,他们常从匈奴入寇。其后归附中国,与北匈奴为敌,汉时加赏赐。直到和帝时,汉破走北匈奴,鲜卑人乘机进占北匈奴故地,吞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日趋强盛。自永元九年(97)起,连年寇边者达三十余年,辽西、辽东、右北平、渔阳、代、云中等郡,皆受其害。直到顺帝阳嘉二年(133)以后,其酋长乌伦其至鞬死,鲜卑才稍稍敛迹。
桓帝时,鲜卑酋长檀石槐,统一各部,尽取匈奴旧地,建立了一个版图辽阔的大帝国。他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南与中国为敌。他于永寿二年(156)开始南侵,汉以张奂击之,岁久无功;饵之以和亲及爵位,也不接受。灵帝即位后,鲜卑连年寇边。熹平六年(177),汉遣夏育、田晏、臧旻各率骑兵万人,分道出塞进讨,均大败而回,士卒死者十之七八,于是鲜卑为寇益烈。光和四年(181),檀石槐死,子和连继立。和连才力不及其父,以亲攻北地郡为汉射死。和连死后,又发生子侄争国的事,鲜卑乃渐趋衰落。
鲜卑的寇侵方息,而幽州内部又发生叛乱。中平四年(187),曾任地方大吏的渔阳人张纯、张举,与乌桓联盟举兵,攻入右北平及辽东,杀二郡太守及护乌桓校尉;然后盘据辽西,部众达十余万,举称天子,纯称王。次年,汉以公孙瓒击败之。六年(189)幽州牧刘虞到部,乌桓归附,叛众溃散,乱事始平。但继而公孙瓒又拥兵自雄,成为一大割据势力。
长期的边患,一方面使汉帝国的财政陷于困境,一方面又造成董卓、公孙瓒一类的军阀。中央政府既已衰弱不堪,军阀则拥有强兵,于是中央政权便轻易地落到军阀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