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白寿彝 >
- 第十一卷近代前编 >
- 丁编传记 >
- 第二十二章徐寿
第二节一代翻译名家
在研制轮船的过程中,徐寿深感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迫切性。早在1863年春,徐寿等技术幕僚就向曾国藩建议设立一个采用西方先进技术的机器厂,后来容闳赴美采办机器即由此而来。容闳购买的机器于1865年秋运抵上海,被安置在李鸿章新设的江南制造局。该局原来是一家美国人经营的轮船修造厂旗记铁厂,有几位外国技师和一批修造轮船的设备留用。因此,1866年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后,即着手在该局制造轮船。为此,他很快就将徐寿父子和华蘅芳等人调到制造局,襄助造船事宜。1867年4月,徐寿到该局就职,任江南制造局委员,负责领导和监督造船工作。在徐寿领导沪局造船之初,该局的造船工作主要依赖留用的原旗记铁厂的外国技术人员。他们利用外国轮船的现存图纸,按图制造,自己无法设计。这些人大多不过工匠水平,若要制造样式比较先进的船型就无处措手了。有鉴于此,徐寿更觉必须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认识到必须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把西方科学技术各门类的著作择要翻译过来,供人学习研究,自然能造就一批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那时,曾经在输入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方面起过重要作用的墨海书馆早已解散。西方近代科学的绝大多数学科还没有相应的中译本,至于学习西方制造技术所急需的技术科学还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情况,同方兴未艾的求富求强事业的实际需要是太不相适应了。可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却急功近利,急于购买和仿造洋枪洋炮和轮船,还没有将科技知识的引进和科技人才的培养纳入其议事日程上来。经过慎重的考虑,徐寿建议在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专门翻译西方科学技术著作。他的这一设想得到了该局负责人冯焌光和沈保靖的支持。为了争取曾国藩的支持,徐寿起草了一个条陈,由冯、沈转呈曾氏。
徐寿的条陈内容有四点:一为开煤炼铁,二为自造大炮,三为操练轮船水师,四为翻译西书,而其真意还是在第四事。但是,曾国藩认为徐寿的建议都是“揣度之词,未得要领”。关于译书一事他批复道:
至外国书不难于购求,而难于翻译,必得熟精洋文而又深谙算造且别具会心者,方能阐明秘要,未易言耳……该员等此番赴局宜遵谕专心襄办轮船,能于一年内赶速制造一二只,乃不负委用。其轮船以外之事,勿蘧推广。③看来,曾国藩造船心切,对徐寿等人的能力估计不足,将译书之事看得太难了。幸而冯焌光和沈保靖是支持徐寿的,经过他们的请求,曾国藩允许徐寿“小试”译书。
徐寿物色了上海英华学塾校长兼《上海新报》编辑英国人傅兰雅(J.Fryer,1839—1928)担任专职口译,并聘请富有译书经验的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和美国人玛高温(D.J.Macgowan,1814—1893)担任兼职口译。于是,徐寿与伟烈亚力合作翻译《汽机发轫》,华蘅芳与玛氏合译《金石识别》,而徐建寅与傅兰雅试译《运规指约》,江南制造局的翻译事业就此开始了。这几部书都是由徐寿等中国笔述者赶到西人口译者的租界住处翻译的,来往费时,很不方便,因此,制造局拨出房屋作为翻译之处。1868年6月,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就这样成立了。
③孙景康:《仲虎徐公家传》,见杨模等编《锡金四哲事实汇存》。
1868年8月,在江南制造局制成第一艘轮船“恬吉”号下水的同时,《汽机发轫》等四部译书也均告译出,并呈送给曾国藩“鉴赏”。曾氏对轮船制成极为满意,对于四部译书也非常欣赏。要知道李善兰、伟烈亚力在墨海书馆花了七八年才译出七八部书啊。从此,他对译书事业的态度立即转变为大力支持,指示扩大翻译馆的规模,同意徐寿等人的建议,兴建翻译学馆。徐寿等翻译委员制订了翻译馆的长期规划——《再拟开办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①。这一计划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招收学生,培养翻译人才和技术人才。1870年初翻译学馆建成之后,新任上海道兼江南制造局总办涂宗瀛认为翻译学馆与培养外语人才的上海广方言馆“事属相类”,他请示曾国藩后,将广方言馆搬进了新落成的翻译馆,结果徐寿等人的科学教育计划化为了泡影。不过,这一计划的另一半内容,即译书计划基本上得到了落实。如按照第七条“测经纬以利行船”,此后每年即由贾步纬编译《航海通书》;据第八条“译舆图以参实测”,李凤苞等编译了世界地图纸、中国沿海海道图和长江图等几种地图;而《西国近事汇编》、《西国近事》和《翻译新闻纸》等送呈各省官员的定期出版物,则是按照第十条“录新报以知情伪”的计划编译的;至于科学技术书籍的翻译,则在第五、六、九条“编图说以明理法”、“考制造以究源流”、“广翻译以益闻见”等条文中规划周详了。这是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最大的一项计划。正是这个计划的实施,使江南制造局成为十九世纪下半叶我国译书最多、质量最高、影响最大的科技著作编译机构。徐寿也是在翻译馆建成以后,由“制造名家”转变为“翻译名家”。此后,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翻译馆与傅兰雅合作翻译科技著作,直至其去世。作为翻译馆的创始人和主要译者,徐寿为翻译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最后17年生命。
徐寿先后与傅兰雅合作翻译了近30种科技著作,约250万字。其中,最有名的是几部化学书,此外,《汽机发轫》、《西艺知新》正续集和《宝藏兴焉》等也很重要。
①《曾文正公全集·批牍》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