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的建立

字数:1104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在抗日民族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首先形成于陕甘宁边区之后,在广大敌后地区广泛建立并日渐巩固和壮大。1937年9月,伴随以国共两党为轴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正式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它不再实行以前的苏维埃制度,成为实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同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民主选举,形成了乡、县各级抗日民主政府,使陕甘宁边区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和推进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指导中心。

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而成的第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创建了一个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并在这些根据地建立了政权机构和抗日民主制度。由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在留守五台山抗日的同时,创建了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于1938年1月召开了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由八路军一二○师创立的大青山根据地与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八路军总部的直接指挥下,进入晋东南的太行山区,逐渐开辟了太行、冀南、冀鲁豫等根据地,为以后建立统一的晋冀鲁豫边区政权准备了条件。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在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开始创建的,到1939年一一五师进入山东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原在南方各省的游击队统一改编而来的新四军,在长江南北地区坚持抗战的同时,创立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包括江南和江北抗日根据地)。总之,到1938年底,在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壮大的同时,有大小十多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建立起来,总人口5000多万,形成了抗击日寇侵略的重要力量。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抗日根据地已形成中国广大的解放区,它包括19个大的解放区,人口9500多万,中国解放区的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不但在对日战争的作战上起了英勇的模范作用,而且在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项民主政策上,也起了模范的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形成了既区别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政权,又区别于同期国民党统治区政治制度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新型政权形态——“三三制”政权。这一政权体系的建立,是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的集中表现。它适应中国社会阶级构成“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使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抗日代表能进入政权机构,得到了议政、从政的机会。

“三三制”政权是抗日战争形势下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政权形式,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发展阶段。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

政权相比,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以工农联盟为基础,都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它们的区别在于:红色政权是工农的民主专政,而“三三制”政权则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日民主政权,有更为广泛的阶级和党派参加。在组织形式上,“三三制”政权不再采取红色政权时期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而以参议会为人民代表机关,其名称和形式是与国民党统治区相一致的。


第二节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机构和制度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机构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