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的建国

字数:1429

郑桓公友是周厉王的儿子,宣王的弟弟。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始封于郑,号为桓公①。

西周宣王号称“中兴”的时期已过去了。当时西北连年发生旱灾、地震。伊水、洛水、渭水的河水都干涸了,草木枯萎。北方的戎狄部落乘机猖撅。桓公友原封于郑(今陕西华县),曾任幽王的司徒。他已经觉察到周王室的危机四伏,便问史伯说:“王室多故,余惧及焉。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只有“济、洛、河、颖之间”(济水、洛水、黄河、颖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虢(东虢,在今河南郑州附近,今河南陕县之虢叫西虢)、郐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贿赂,就可以对付②。郑桓公听了史伯的话,后来便迁往那里,并且很容易地占领了虢、郐,另建城邑,仍号为“郑”,即今河南新郑。

新郑的地方当黄河下游,溱水、洧水流经那里,地势卑湿,四周丘陵起伏。郑刚迁到那里,曾与商人订立盟约,共同开发。子产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乂)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这“商人”就是降服于周的殷商人,他们经营商业,故称商人,一语双关。春秋时那个弦高就是郑国著名的商人。

郑国的东面就是鲁、宋,西北就是成周、卫、晋,西南就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姜、偃、嬴及其他小国,正如《国语·郑语》所说:“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这一地区巫风很盛,人民好歌跳舞。在《诗》三百篇里,郑、卫、陈、

曹等国风都反映着类似的情调。

周室东迁时,郑、晋都尽了保卫的责任。由于晋国不久分裂为翼(晋)和曲沃两部分,内战频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郑,它们都曾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郑武公、郑庄公对周的态度都很骄横无礼,平王很不满意,想把权力分一半给虢。庄公知道后,责问平王,平王竭力否认,以致“周郑交质”(即互相交换人质),并进行战争。周天子的权威已扫地殆尽了。

周王室与诸侯以及诸侯与诸侯之间本来是以宗法关系(血缘关系)维系着的。由于宗族的繁殖、分化,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这种宗法关系已愈来愈淡薄了。诸侯国内也常常因此发生君位争夺的内乱。

按照周制,诸侯建国,卿大夫建邑,只有规模大小的不同。如果卿大夫的邑大过于国,那就是所谓“耦国”了。《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伯克段于鄢”。讲的就是郑庄公的弟弟公叔段分封于京邑(今河南荥阳东),他把京城大大扩大,并把别人的地方收为己有。大夫祭仲对庄公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庄公心里明白,但是他觉得对付段还不是时候。后来段的野心愈来愈显明,已经有篡夺庄公的位置之意,于是发兵去攻伐段。段逃到

①《史记·郑世家》。以下引《郑世家》,不另注。②《国语·郑语》。

鄢,继又逃到了共。这一故事说明宗法封建制在诸侯国内开始发生危机。

这时宋、卫、鲁等国也发生君位的争夺。郑国扶天子以令诸侯,常常去干涉它们。北戎开始侵齐,郑太子忽也带兵去救。但当时尚无霸主的名称。公元前700年,庄公卒,太子忽按制即位,是为昭公。庄公原娶宋雍氏女,生儿子突。雍氏是宋国的贵族,甚有势力。宋庄公听说郑立昭公,便设法诱召祭仲来宋,乘机劫持祭仲,迫使他改立突。祭仲回国后,便立突为厉公。忽逃到卫。厉公即位后,祭仲专国政。厉公暗结祭仲的女婿雍纠杀害祭仲。纠妻听说这一阴谋,问她的母亲:“父与夫哪个亲?”母亲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纠妻于是把雍纠要害死祭仲的事告诉了祭仲。祭仲便把雍纠杀害了,厉公出居于郑的边邑。祭仲于是迎昭公复位。诸侯听说厉公出奔,伐郑,弗克而去。

昭公与卿高渠弥出猎。高渠弥对昭公有私怨,射杀昭公于野。祭仲与渠弥不敢迎立厉公入国,又另立昭公弟子亹为君。这时,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郑子亹去参加会盟,高渠弥相礼。祭仲假托有病,没有随行。因为他预料到襄公可能对子亹不利。子亹去了,果遭齐襄公杀害,高渠弥逃回国来。祭仲与高渠弥合谋,又召子亹弟公子婴于陈而立之,是为郑子。

按照周制,虽然已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但实际上东方诸侯并不严格

实行。如宋、鲁等国都是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并行,郑国也是这样。


第二节郑郑的内政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