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治思想
《老子》的政治思想反映当时农村公社上层人物的没落情绪。这表现在
下列几个问题上。
第一,《老子》揭示、诅咒由于阶级分化而造成的社会矛盾及相应的斗争。如五十三章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七十五章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老子》反对战争。如三十章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老子》指责当时人道之背离天道。七十七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对当时的严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情形,提出沉痛的抗议。七十四章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老子》对高压政治提出警告。七十三章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①
意思是说,民不怕威压,则大的祸乱就要发生了。
①王弼注:“威不能制民,民不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
第二,《老子》对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新事物,特别反感、反对,包括孔墨所提出的主张。如三章,对物欲、文明的讥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如十八章对仁义、智慧的讥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二十八章,对礼的抨击:“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主张“无为”政治。五十七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主张愚民政策。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第三,《老子》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景及其社会地位的改善,丧失了信心,而产生败北主义。主张不争,主张安于自我满足。如六十四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如八章“夫唯不争,故无尤。”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老子》认为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远满足的。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罪过)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对社会矛盾不是积极地而是消极地消解,力图回复到村社的状态。
《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五十七章“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从“无为”的政治思想出发,他认为政治影响民风。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第四,《老子》认为,消解矛盾,使民“无知无欲。”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看不到历史的前景,而咒诅现实,怀着远离政治的想望,美化
简朴的生活方式。他的理想社会是: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