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白寿彝 >
- 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
- 丁编传记 >
- 第十七章韩氏家族
第二节幽州韩氏家族
韩延徽家族是辽朝又一汉人韩姓大族。韩延徽(882—959),字藏明,幽州安次人,入辽后家居燕京,死后葬幽州鲁郭(辽宛平县房仙乡鲁郭里,今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故称幽州韩氏。
幽州韩氏仕辽始自韩延徽。韩延徽父韩梦殷,累官蓟、儒、顺三州刺史。五代初,幽州为刘仁恭所据,以延徽少年英才,召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供事于祗候院,后为幽州观察度支使。
唐节度使刘守光囚其父镇幽州时,遣延徽使契丹求援,阿保机“怒其不
②参见《辽史·圣宗纪》、《辽史·耶律隆运传》,《契丹国志·耶律隆运传》。③皇族耶律乌不吕与国舅爻直不和。参见《辽史》卷83《耶律学古附乌不吕传》。爻直又作约直,系出国舅小翁帐,参见冯永谦:《辽史外戚表补证(续)》,《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4期。①韩知古子匡美,三娶皆契丹后族萧氏;匡嗣子德崇、匡胤子琬、琪美子瑜也都娶萧氏为妇。匡嗣长女嫁承天太后弟隗因,生女菩萨哥为圣宗齐天皇后。
②韩匡嗣有私城即投下州全州。③《韩橁墓志铭》,见《全辽文》卷6。①参见《金史》卷78《韩企先传》。
屈,留之”②,使牧马于野。述律氏对阿保机说:“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①于是,阿保机召延徽论事,所言“合上意,立命参军事”②。延徽不但参与了军事活动的筹划,而且建议依汉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安置被俘和流亡入草原的汉人。韩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③。由于他的建议被采纳,草原地区开始有了投下军州的建立,大批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农民在草原定居,“不复思归”④,不但带动了草原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且加速了契丹社会的发展和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韩延徽入辽日久,思念故乡,遂逃归晋阳(今山西太原)⑤。他本拟应李存勗之邀留在晋阳,却因为人所嫉,心不自安,决定重回辽朝。友人王德明为之担心,说:“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不以为然,他说:“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谒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延徽对阿保机不辞而别,其初衷显然是打算留在中原家乡,回来后的见闻使他意识到辽朝才是他得以施展才干的理想场所,于是他在省母后毅然回到辽朝。果然不出他所料,阿保机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以“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为辞。于是阿保机“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①。进入契丹辽朝的汉官,虽然所掌多为汉人和文治之事,同时也要参加某些军事活动。天赞四年(926),知古和延徽也都从阿保机征渤海,并分别以功拜中书令和左仆射。“太祖初元,庶事草创,凡营都邑,建宫殿,正君臣,定名分,法度井井,延徽力也。为佐命功臣之一”②。
②《辽史》卷74《韩延徽传》不载韩延徽出使被留时间。《资治通鉴》卷269系之于后梁均王贞明二年(916),《考异》以为《汉高祖实录·延徽传》所载“天祐中,……刘守光……遣延徽入虏”不尽可信,认为其事
或在乾化元年(911)。按《辽史·韩延徽传》记其入契丹后曾参与筹划“攻党项、室韦,服诸部落”。而契丹征室韦的军事活动,多在901—909年间。对党项用兵则主要在阿保机即位后。911年至914年间,阿保机的主要活动是与诸弟争夺契丹社会的统治权。以此推断,延徽入契丹并能对阿保机的军政活动施加影
响,时间当早于911年。《旧五代史》卷135《刘守光传》载:天祐四年(907)十二月,守光遭周德威围攻,曾“求援于梁,北诱契丹,救终不至”。或许这次所遣使契丹者即为延徽?如是,则延徽入契丹当在
907年。①《资治通鉴》卷269,后梁均王贞明二年。②《辽史》卷74《韩延徽传》。③《资治通鉴》卷269,后梁均王贞明二年。④《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第一》。⑤《辽史·韩延徽传》称“亡归唐”,则此事当在后唐建国后,即923年以后。《资治通鉴》系此事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在追述延徽活动时称:“……顷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而延徽重回契丹后,“及(阿保机)称帝,以延徽为相,……”由此看来,延徽亡归的时间当在916年前。①《资治通鉴》卷269,后梁均王贞明二年。又《辽史》卷74《韩延徽传》载:“太祖问故。延徽曰:‘忘亲非孝,弃君非忠。臣虽挺身逃,臣心在陛下,是以复来。’上大悦,赐名‘匣列’。‘匣列’,辽言复
来也。即命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中外事悉令参决。”《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也称“阿保机
以延徽为相,号政事令,契丹谓之‘崇文令公’”。
②《辽史》卷74《韩延徽传》。
耶律德光时,韩延徽封鲁国公,任官南京三司使,掌管南京道财赋。世宗朝,迁南府宰相。参与筹建政事省,“设张理具,称尽力吏”。世宗对刘知远行册礼,亦由延徽“定其制”。穆宗应历中致仕,九年(959)卒,享年78岁。子德枢、倬。
韩延徽子德枢,耶律德光誉之为“国之宝,真英物也”,未冠而为守左羽林军大将军,迁特进太尉。德枢善抚民,耶律德光时,“汉人降与转徙者,多寓东平。丁岁灾,饥馑疾厉。德枢往抚字之,授辽兴军节度使。下车整纷剔蠹,恩煦信孚,劝农桑,兴教化,期月民获苏息”③。此后历任南院宣徽使,平、滦、营三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门下平章事,加开府仪同三司,行中书,封赵国公。卒于保宁间。有子绍勋、绍芳。
绍勋为东京户部使,以不善抚民,在大延琳反辽战争中被杀①。绍芳重熙间为枢密直学士、枢密都承旨、参知政事,加兼侍中。反对征西夏,力谏不听,出为广德军节度使。后辽果败,德芳闻讯,“呕血死”。绍芳孙资让,累官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中书侍郎,因事出为崇义、
辽兴军节度使②。
延徽子倬官辽兴军节度使,彰国军节度使兼侍卫亲军兵马都指挥使,累
赠至中书令。子绍雍、绍文。
绍雍曾使宋。《辽史·兴宗纪》三又见韩绍荣,或即绍雍。与南府宰相杜防同奏事于廷,亦当为辽朝朝官。此外,《辽史·圣宗纪》八又见贺宋两宫生辰和正旦使副韩绍一等,此绍一或亦为延徽孙?
绍文官上京留守,守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鲁国公致仕。子造为诸宫制置使、判三司使事,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赠中书令③。道宗朝致仕后,燕、蓟饥荒时,与刘伸、赵徽等致仕官“日济以糜粥,所活不胜算”④。
造子资道,清宁初,以荫授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行右率府副率,累官阁门祗候、礼宾副使、供军副使、六宅副使、检校工部尚书、市买都监等,咸雍五年卒于南京⑤。
③《辽史》卷74《韩延徽附子德枢传》。但东平为今辽宁辽阳,辽兴军所在为今河北卢龙。《韩延徽传》称“其子镇东平”,可能德枢先曾任职于东平,及至耶律德光迁渤海人至辽东,东平升南京后,又调为辽
兴军节度使,而在两地皆有功绩。
①参见李桂芝《辽金简史》第二章第三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②《辽史》卷74《韩延徽附韩资让传》称:“会宋徽宗嗣位,遣使来报,有司按籍有‘登宝位’文,坐是出为崇义军节度使。”
③参见《王师儒墓志》,《全辽文》卷10。④《辽史》卷98《刘伸传》。⑤《韩资道墓志铭》,《全辽文》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