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白寿彝 >
- 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
- 丁编传记 >
- 第二十三章宋太祖
第二节加强皇权
亲征平乱
宋太祖建立宋朝后,随即对有“翊戴之勋”的开国功臣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等,以及其余领军的军官都升官进爵。其中石守信、王审琦属殿前司,又是“义社兄弟”;其余都属侍卫司。领有重兵巡守北边的侍卫马步都虞候韩令坤,以及率领前军先行的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他们虽都未能参加“陈桥兵变”,但对防御辽军可能因宋朝新建而
①《旧五代史》卷119《世宗纪》六。参见邓广铭:《赵匡胤的得国及其与张永德李重进的关系》,《东方杂志》第41卷第21期,1945年。①《宋史》卷1《太祖纪》一。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建隆元年正月甲辰。参见邓广铭《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故事考释》、《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南犯至关重要,当他们两人都表示听命时,赵匡胤不仅将他们分别升任为侍卫、殿前两司正长官,并都以节度使兼同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二品衔,首先成为宋朝名位最高的使相(享有宰相的礼遇)。随后又提升赵匡胤归德军节度幕府的属官刘熙古、赵普、吕馀庆、沈义伦、李处耘、张彦柔等的官职,但他们原来的官位很低,虽大力提升也不能直接升任朝廷要职,但有些人的名位虽低却掌握实权,如赵普任枢密直学士、李处耘任枢密承旨,掌枢密院实权。宋太祖又礼遇被推翻的后周王室,封恭帝为郑王,迁居西京洛阳;对后周从朝廷到地方的文武官员一概留用,以争取怀念后周的各级官员拥护宋朝。对于原先臣属于后周的割据政权,如荆南高保融、吴越钱镠也分别升官进爵,以争取他们对宋朝的臣属。二月,原后周宰相不仅留任还分别晋升官衔,首相范质的宰相职名升为侍中,次相王溥也加守司空衔,但同时被免去参知枢密院事兼职,实际是明升暗降。
新建的宋朝还只得到首都开封及部分地区的承认,各地节度使大多观望局势变化。昭义军(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筠是后周建国功臣,广顺元年(951)时即已是节度使,赵匡胤当时还只是禁军的小校。李筠不仅自广顺二年移镇潞州以来,一直是后周抗击北汉的主将,而且资历远高于赵匡胤,对于赵匡胤的代周建宋十分不满。四月,李筠即反宋并臣属于北汉。这是后周地方节度使首起反宋事件,赵匡胤十分重视,立即命亲信石守信、高怀德率军征讨。五月初,又派慕容延钊、王全斌率军与石守信会兵进攻,赵匡胤随即又亲往督战。六月初,李筠兵败自杀,潞州平定。
李重进是后周太祖的外甥,又是世宗的顾命大臣,长期在侍卫司、殿前司任高级军官,又先后任殿前司、侍卫司长官,屡建战功,名位战功都在赵匡胤之上,而且又与赵匡胤早有矛盾。后周末期以统辖大部分禁军的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兼领淮南(扬州)节度使,以镇抚新征服的淮南地区。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随即罢免李重进的军权,以首先效忠于赵匡胤的韩令坤代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则升兼中书令为最高级别的使相,给予很高的礼遇。但是,当李重进在接受新任命的同时,即请求回京朝见,赵匡胤也许是由于宋朝新建,害怕李重进在禁军中的威信,李重进的回京有可能动摇宋政权的基础,因而赵匡胤婉言拒绝李重进现在回京,使李重进产生疑惧。李重进随后派往潞州李筠处联络的亲信,反而向赵匡胤告密并出卖李重进。赵匡胤在平定李筠后的同年九月,即诏移李重进为北方的平卢军(青州,今属山东)节度使,接着又派人赐“铁券”以安其心,反而更增加他的疑惧之心。李重进随即反宋,赵匡胤即派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宋延渥等率禁军进讨。十月,赵匡胤又决定亲征;十一月,李重进也兵败自杀,淮南平定。李筠、李重进的迅速溃败,使得其他对宋朝不满的节度使相继俯首听命。
收兵权
赵匡胤在宋朝统治稳定之后,随即开始实行收兵权的措施,首先针对后周时名位与自己相近而关系较疏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建隆二年春末韩被罢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改成德军节度,充北面缘边兵马都部署。将赴镇,上(太祖)于别殿置酒饯之”①。此后节度使赴镇例置酒饯行。
①《宋史》卷251《韩令坤传》。
慕容延钊与赵匡胤关系密切近似于“义社兄弟”,虽然赵匡胤“常兄事延钊,及即位,每遣使劳问,犹以兄呼之”。慕容延钊在后周末即任镇宁军(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宋朝建立后升为殿前都点检、同中书门下二品成为使相,从平李筠后,使相衔又升为兼侍中,但被“诏还澶州”节度使任,不让他来京到殿前司具体任职。建隆二年二月,“长春节(赵匡胤生日)来朝,赐宅一区”。当韩令坤被罢军职赴节度使任后,慕容延钊了解赵匡胤收兵权的意图,遂自己上“表解军职”,遂被“徙为山南东道节度、西南面兵马都部署”。从此宋朝不再设殿前都点检②。
同年七月,赵匡胤开始向亲信和开国元勋收兵权,首先是“义社兄弟”、开国元勋石守信、王审琦。殿前副都指挥使石守信“移镇郓州,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诏赐本州宅一区”,明升暗降,“其实兵权不在也”。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被罢军职移为忠正军(寿州,今安徽凤台)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移为归德军节度使。此后宋朝又不再设殿前副都点检。殿前司从此以官级较低的殿前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为正副长官。侍卫马步军都虞候张令铎也移为镇宁军节度使,各节度使例皆赴镇。从此,殿前司的正副长官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逐渐采取只设其中的二职甚至只设一职以架空侍卫亲军司(宋真宗时才正式取消),其下属的侍卫马军司、步军司逐渐成为直属机构,后与殿前司合称“三衙”。这是赵匡胤采取降低侍卫、殿前两司最高统兵官的名位,作为根绝禁军统帅进行兵变的重要措施。
据史书记载:“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骨肉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①这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扫平荆、湘、后蜀、南汉、南唐,亲征北汉
就在赵匡胤收兵权全面成功之际,建隆三年九月,湖南武平军(朗州,今湖南常德)节度使周行逢死,以子周保权继任,张文表叛乱,周保权向宋朝乞援平叛,这给赵匡胤平定荆、湘提供了最好的借口。乾德元年(963)正月,赵匡胤起用宿将慕容延钊为都部署,以枢密副使李处耘作监军,讨伐张文表。二月,宋军以借道为名先灭荆南高氏政权。湖南虽已自己讨平张文表,但宋军继续前进;三月,灭湖南高氏政权。
乾德二年十月,后蜀派往北汉的使者向宋朝告密,赵匡胤遂以此为借口,次月即以王全斌、崔彦进、刘光义率军分路进攻,次年正月王全斌攻下剑州(今四川剑阁)后,后蜀主孟昶即降宋。
开宝三年(970)九月,赵匡胤对一直拒绝臣附的南汉进行讨伐,宋将潘
美、尹崇珂率军攻至广州城下,南汉后主刘■出降。
②《宋史》卷251《慕容延钊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建隆二年七月戊辰。①《宋史》卷250《石守信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作建隆二年七月。
南唐(江南)自宋建立即对宋臣附,赵匡胤想灭南唐而师出无名。开宝七年(974)九月,遣使召南唐后主李煜来朝,当李煜称病不来时,即于十月派曹彬、潘美统兵进攻;次年十一月,宋军攻占金陵,李煜被迫降宋。
开宝元年(968)七月,北汉主刘钧死,养子刘继恩即位,赵匡胤认为是消灭北汉的好时机,次月即派李继勋、党述统兵攻北汉。北汉刘继元杀刘继恩即位,辽军应援救北汉,宋军退回。开宝二年正月,赵匡胤又亲征北汉;二月,攻至北汉首都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城下,围攻数月未下,受夏雨和疫病困扰,只得再次退兵。
加强皇权
赵匡胤建宋之初,对后周大小官员一律留用,尤其是继续任用后周末年的大臣范质、王溥、魏仁浦、吴廷祚等,对局势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即使最亲信的心腹赵普,也只能以枢密直学士实际控制枢密院。但是,宋初的这种政局并不是赵匡胤所愿意看到的,当建隆元年六月平定李筠,宋朝初步稳定后,即升赵普为枢密副使,赵匡胤的心腹赵普才名正言顺地掌握枢密院大权。当赵匡胤在平定李重进之后,建隆二年又先后免除韩令坤、慕容延钊、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的军职,宰相范质看到赵匡胤的政权已巩固,即推荐赵匡胤的心腹吕馀庆、赵普为相,但赵匡胤感到时机还不成熟而未采纳。建隆三年十月,赵匡胤首先罢免留用的枢密使吴廷祚,升赵普为枢密使,李处耘为枢密副使。但是,当李处耘以赵匡胤的心腹、枢密副使身份,担任削平荆、湘宋军的监军,在与统帅、宿将慕容延钊发生小矛盾时,尽管李处耘行为并没有错,却被赵匡胤免去枢密副使降为州官,而对有小错的慕容延钊则不仅不责问,反而照常升迁官衔。这是赵匡胤为使已被解除军职的宿将们心安的措施。
此前,赵匡胤已废去唐及五代一直沿行的宰相“坐而论道”的旧制,宰相常朝立班自范质等开始,此举显然是要打击旧相范质等人,以树立自己的威望,也有暗示范质应自动辞相之意。当留用的枢密使吴廷祚首先被免职出为节度使后,范质等人深知赵匡胤的意图,遂于乾德二年正月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再次请求罢相。此正合赵匡胤的心意,但行伍出身的赵匡胤虽已当了数年皇帝,却对宰相的任命程序并不了解,因急于要罢免范质等人的相职,在还没有任命新宰相的情况下,匆忙间同日罢免了三人的相职。以至于出现历史上少见的,在颁布任命新宰相赵普的敕书时,竟然没有在任宰相“署敕”的怪现象。赵匡胤就对赵普说:“卿但进敕,朕为卿署字,可乎?”由于不合乎任命新宰相的程序,只得暂时作罢。为了处理由于赵匡胤、赵普等无知而造成的尴尬局面,翰林学士窦仪建议改由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衔的使相赵光(匡)义,以有同平章事职名而行使宰相职权“署敕”,这是从唐代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哥舒翰以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衔而为“使相”的二百多年以来从来没有过的。赵光义以使相“署敕”,是赵匡胤、窦仪等人的“创新”。同时任命的,还有枢密使李崇矩,随后又任命王仁瞻为枢密副使。
乾德二年四月,赵匡胤又想用窦仪为相,但遭到赵普的反对,遂想为赵普设副手以分事权,“上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名称,召翰林学士承旨陶穀问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于是任命薛居正、吕馀庆为参知政事作副相,唐代参知政事高于同平章事,陶穀“翻以参
知政事为丞相下一等”之事,为真宗初年宰相李沆在重修《太祖实录》中所讥笑①。隋、唐、五代只设宰相不设副相,宋初设副相是赵匡胤的“创举”。赵匡胤为了巩固宋朝的统治,曾问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答道:“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①乾德元年六月,由于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久镇大名,专恣不法,属邑颇不治”,赵匡胤遂派奚屿等多人以常参官出任天雄军属县知县,以削弱符彦卿职权。其后属县知县周渭赴任时,符“彦卿郊迎,渭揖于马上,就馆,始与彦卿相见,略不降屈”②,知县与节度使抗礼是赵匡胤加强皇权后的新现象。
建隆三年三月,赵匡胤为改变“五代诸侯跋扈,多枉法杀人,朝廷置而不问,刑部之职几废”的状况,“乃令诸州自今决大辟讫,录案闻奏,委刑部详覆之”,将司法权收归朝廷。同年十二月又重设县尉,“先委镇将者,诏县令及尉复领其事”,改变了“五代以来,节度使补署亲随为镇将,与县令抗礼,凡公事专达于州,县吏失职。自是还统于县,镇将所主不及乡村,但郭内而已”③,将节度使补署的镇将置于县官统辖之下。
乾德元年三月平定湖南后,仍留用原地方官,赵匡胤另以贾玭等人任湖南诸州的通判,通判的创设,原为监察新统治区留用的旧政权州官。次年六月,武臣杜审进任权知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的同时,赵匡胤任命阎丕为通判,以后大州、府逐渐普遍设置通判,宋初通判地位与州府长官相同,主要是作为朝廷派驻州、府的监察官,以加强皇权。
节度使赖以跋扈的主要是依靠军队,乾德三年八月,赵匡胤又“今天下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缺”①,将天下精兵编入朝廷禁军,地方只留老弱作为厢军,主要从事州、府杂役,以收节度使的兵权。关于诸道节度使的财政权,“宋朝艺祖(赵匡胤)开基,惩五季之乱,藩臣擅有财赋,不归王府,自乾德以后,僭伪略平,始置诸道转运使以总利权”②。马端临的概括道出了赵匡胤设置转运使以收节度使的财政权的用意。其后,又令各地的财赋收入除留下日常经费外,全部运送朝廷,进一步剥夺节度使的财权。节度使实际成为顺从朝廷的高级地方官,而厚其俸禄甚至高于宰相,最终成为武宫和宰执的荣誉衔。
赵匡胤对于后晋割给辽朝的幽州地区,准备采取先赎取,赎取不成则以武力夺取,“太祖讨平诸国,收其府藏,贮之别库,曰封桩库,每岁国用之余皆入焉。尝语近臣曰:‘石晋割幽燕诸郡以归契丹。朕悯八州之民久陷夷虏,俟所蓄满五百万缗,遣使遗北虏赎之山后诸郡,如不我从,则散府财,募战士,以图攻取。’”③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乾德二年四月乙丑及注。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建隆二年七月戊辰。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乾德元年六月庚戌。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建隆三年三月丁卯;十二月癸巳。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乾德三年八月戊戌。②《文献通考》卷61《职官考·转运使》。③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1《祖宗圣训·太祖皇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赵匡胤自上次未能攻灭北汉以后,改而采取浅攻轻扰,破坏其农业生产以削弱北汉的经济实力,又不断移其民户于宋境以削弱其兵源,以待适当时机攻灭北汉。
开宝九年(976)八月,赵匡胤认为消灭北汉的时机已经成熟,以党进、潘美、杨光义率军进攻北汉,宋军分道进入北汉境内,屡败北汉军。十月,宋军已攻至北汉首都太原城北,北汉很可能即将被消灭。正当赵匡胤踌躇满志地进行着统一战略的部署时,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时年50岁的赵匡胤被其弟赵光(匡)义杀害①。
太祖家属及后裔
赵匡胤初娶贺氏,生燕王赵德昭,后周显德五年(958)死,宋朝建立后追册为皇后,谥孝惠。继娶王氏,宋朝建立后册为皇后,乾德元年(963)死,谥孝明。又娶宋氏为皇后,太宗时号开宝皇后,至道元年(995)死,谥孝章。赵匡胤长子燕王赵德昭的九世孙赵昀为南宋理宗,十世孙赵禥为度宗,恭帝赵顯、端宗赵昰、末帝赵昺,均为度宗子。赵匡胤少子秦王赵德芳,庶出,母姓氏不详,赵德芳六世孙赵眘为南宋孝宗,孝宗子赵惇为光宗,光宗子赵扩为宁宗。
①参见邓广铭:《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问题辨析》,《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