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白寿彝 >
- 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
- 丁编传记 >
- 第四十五章柳永周邦彦
第一节柳永
仕途坎坷
柳永(约980—1053)①,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因排行第七,又曾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七、柳屯田。祖父柳崇,以儒学闻名。父柳宜,宋雍熙二年(985)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柳永受家庭影响,自幼即勤奋学习,致力于举业。年长,与兄三复、三接皆以擅长文学著称,世号“柳氏三绝”。天禧初赴京应试,屡试不中,乃流落京华,沉溺于歌楼舞榭之中。他曾作《鹤冲天》词,表达自己的失望之情:“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盛传一时,以致为仁宗所知。据说,仁宗初年,柳永再次应试,原已通过考试,但临到放榜时,仁宗却将他黜落,并斥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①受此挫折,柳永更郁郁不得志,遂“日与狷子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②,过着风流放浪的生活。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词,其中有为民间歌妓作的俗词,有为教坊乐工作的雅词,内容多为描绘男女恋情,感慨身世遭遇和赞美城市繁华的。这一时期,柳永还多次离京外出漫游,行踪及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等地。旅途中,他写下了不少吟咏各地风光,抒发羁旅行役之情的词作。
在浪迹江湖多年后,柳永再次回到东京应试,于景祐元年(1034)考中进士。旋即被任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团练使推官。任内,柳永勤于职守,办事干练,知州吕蔚对他的才能颇为赏识,并向朝廷破格推荐,但因朝臣的非议而未有结果。其后,柳永任昌国(今浙江定海)晓峰盐场盐监。他作《煮盐歌》一诗,反映了盐民的痛苦生活,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此外,他还出任过华阴县(今属陕西)知县③。后经活动,他通过吏部磨勘升改为京官。皇祐中,他的寄禄官升为屯田员外郎,但不久即因作《醉蓬莱》词而触犯仁宗,自是“不复进用”,皇祐五年(1053)前后客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④。著作有《乐章集》传世。现通行有《宋六十家词》、《彊村丛书》等本,唐圭璋《全宋词》取其词作最为完备,共312首。
一代词宗
①柳永生年因记载不详,今人有多种推测,此取李国庭之说,详见《柳永生年及行踪考辨》(《福建论坛》1981年第5期)。此外,唐圭璋考为987年,陆侃如考为990年,林新樵考为984年或更早一些时候。①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6。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9引严有翼《艺苑雌黄》。③据明代嘉靖《余杭县志》、万历《镇江府志》记载,柳永曾任余杭令、泗州判官、著作郎、灵台令、太常博士等,但都不可征信。
④柳永卒年取唐圭璋之说。其葬地有多种异说,其中叶梦得《避暑录话》称其死于润州,知州王安礼出钱葬之,较为可信。
柳永是北宋前期最负盛名的词作家,他在词史上的突出贡献是发展了慢
词的形式,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长调慢词的创作虽在唐代已有,但自晚唐以迄宋初,在词坛上占优势的仍是小令。为了以更大的容量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思想感情,柳永或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增衍小令,或改制旧曲,或自创新调,创作了大量的慢词。他使许多慢词的词调逐渐固定下来,而慢词这一形式也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并趋于定型化。慢词的兴起适应都市生活和市民娱乐的需要,也与日益繁复的音律相合,故自柳永后,慢词创作遂蔚然成风。慢词的篇幅较大,韵律和音节更复杂且富于变化,这对作者的构思、布局和艺术表现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柳永在丰富词作的艺术手法和提高其表现力方面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博学多才,精通音律,长于铺叙,工于点染,善于以曲折委婉的白描手法写景、叙事和抒情,给人以结构细密,布局严整,层次分明,意赅情深的感受。他的《望海潮》写临安的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黄莺儿》写明媚的春光,“黄鹏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皆属典范之作。他尤擅长抒写离人思妇和羁旅行役。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皆堪称不朽名篇。柳永填词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较多地采用了民间的俚俗之语,他善于运用浅显明白、生动形象的语言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了在此以前的文学作品中较少出现的市民情调,而这正是他的词作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深受下层市民喜爱的重要原因。
柳永生活在一个社会发生着剧烈变化的时代,他力图在作品中有所反映,因而对词的题材范围有所扩大。他流连市井,与下层市民有较多接触,于是从平民的真实感受出发,较为客观而真实地描写了繁华的都市、发达的经济、高度发展的文化和丰富多采的市民生活,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时代气息。出身于仕宦之家的柳永原本怀有强烈的仕进欲望,但屡试不第和仕途坎坷使他的人生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既向往治国平天下,又无法忘情青楼歌馆,这种内心的矛盾导致他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的伦理规范,他在感叹怀才不遇的同时又不时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仕宦生活的厌倦,而这类词作正是当时失意文人心态的典型写照。
北宋时,柳词曾风靡一时,“传播四方”,为社会各阶层人士争相传诵,叶梦得《避暑录话》援引西夏一归朝官语:“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直接学柳词的有沈唐、王观、晁端礼、万俟咏、曹组等人,而黄庭坚、秦观、贺铸、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周密、张炎等名家,也都受到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