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贾鲁

字数:3715

难得的工程技术人才

贾鲁(1297—1353),字友恒,河东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他自幼熟读经书,谋略过人。元仁宗延祐、元英宗至治年间,两度以明经考试名列乡贡前茅。泰定初年,授为东平路儒学教授,后历任宪史、行省掾等吏职,升为潞城县尹。元顺帝至正年间,起用为太医院都事。中书右丞相脱脱主修辽、金、宋三史,召贾鲁为《宋史》撰修官。修成后,他出任燕南山东道宣抚使的幕僚。

贾鲁有担任地方官的经历,对民情及社会弊端相当了解,也有志于改革时弊。当他因出色的政绩而被选为中书省检校官后,即上书数万言,指出由于管理不善,粮仓数以万斛计的官粮遭到损失,非妥善管理不可。后来在担任工部郎中期间,又逐步积累了工程建设的实际经验,了解到工部在管理上的种种弊端,提出“考工十九事”,建议改革天下营造百工。可见,贾鲁是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难得的工程技术人才。

上“治河二策”

至正四年(1344)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北决白茅堤、金堤(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沿黄河的州县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东明、巨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均遭严重水灾。大水吞没了黄河两岸的农田庄稼,淹死、饿死、病死的人民“不可胜数”。大批背井离乡的流民,弃儿鬻女、剥树食皮、死尸遍野,处境十分悲惨。大水继续北漫,大有威胁会通运河漕运和冲垮山东盐场之势,元顺帝不得不征求治河方略,至正八年(1348)贾鲁被任命为行都水监,筹备治河事宜。

贾鲁上任后,以治河之事为己任。他沿着黄河屡次泛滥的中下游地段,进行实地考察,往返达数千里,仔细测量地形,绘制地图,终于摸清河患的要害,返回后,向朝廷提出了治河二策:“其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工省;其二议疏塞并举,挽河支行,使复故道,其功数倍。”贾鲁的治河方案,完全是针对现实问题而提出的。

第一条,“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工省”。此方案显然是针对元政府软弱的财力,以保住眼前漕运和盐场的安全为目的而提出的下策。修筑北堤,用工实省,然而山东境内的积水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古代鲁西南一带有许多湖泊,由于千百年来黄河一直是从北河入海,所以泥沙长期淤积,几成平地。特别是金代初黄河改道后,原来湖泊低洼之地渐成垦地。如梁山泊,宋代尚绵亘一百余公里,元代湖面日益缩小。这时的黄河北河地域内已经不再存在一个巨大的水系调节库。到至正九年(1349)五月时,北溢的河水,在沛县一带形成巨泊,说明河水北溢后,运河和大清河(今黄河下游下段)泄洪能力很弱,洪水只能停留在入运河的沛县周国地区,再慢慢地北漫,蔓延面积越来越大,受灾地区越来越广。所以,筑北堤只能暂时阻止河水继续灌入运河。如果黄河中下游再遇到特大洪水,新筑的北堤仍有被冲决的危险,那时的灾情就更难控制了。

第二条,“疏塞并举,挽河支行,使复故道,其功数倍”。这是当时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下最有效的方案。黄河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杜充决堤,河水由泗入淮,到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已整整二百二十年,北流的局面基本结束。如将黄河改道北流,其工不是数倍,而是几十倍,费时不是数月,而是几十年的问题。南行虽然存在类似问题,但在当时情况下,淮河的泄洪能力显然比大清河强。元代黄河几次大决,问题主要出在汴梁至邳州段,主流多在此间南北摆动。如能抓住这一要害,在这一范围内疏通加深河床,引水支流,既能把积于山东的洪水改归黄河,又能立即确保运河和盐场的安全。贾鲁治河的指导思想就是如此。

当时贾鲁的方案却未被接受。不久,他调任右司郎中,再改都漕运使。贾鲁是很有抱负的,每担任一项职务,就会对所管辖的事物提出若干建议。在右司郎中任内,他提出“时政二十一事”,改任都漕运使后,把在考察黄河时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以“漕运二十事”提供给元廷。

疏塞并举复故道

至正九年(1349)闰七月,脱脱再次出任中书右丞相。这时黄河的灾情日益严重,北溢的河水已侵入安山(今山东寿张东),泛入运河,蔓延到济南、河间一带,漕运和盐场均受到严重威胁。大都河间盐运司和山东盐运司所属运河两岸的盐场,在全国制盐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盐场被水冲坏,元朝的财政危机将急剧上升。再加上黄河决堤四五年来,以流民为主的农民起义一年比一年增多。脱脱深感问题严重,所以抓紧治河大事,展开讨论,以求最佳方案。贾鲁以都漕运使的身分,参加了制定治河方略的讨论会,并重新把他的治河二策提出来。与会者众说纷纭,提出了种种方案,贾鲁坚定地认为:“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当,害不能已。”脱脱力排众议,当机立断,取其第二策。

至正十一年春,贾鲁一切准备就绪。治河即将开工之际,工部尚书成遵、大司农秃鲁等“力陈不可”,坚决反对治河,主要理由是:(1)工程浩大难成;(2)害怕“盗贼”与挑河夫结伙起义。脱脱不为所动,毅然下令施工。四月,脱脱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率汴梁、大名等民夫十五万,庐州等处驻军二万开始治河,于四月二十二日开工,七月完成疏凿工程,八月二十九日放水入故道,九月舟楫通行,并开始堵口工程。十一月十一日,木土工毕,诸埽堵堤建成,整个工程计一百九十天。

贾鲁治河的方案采取疏塞并举、先疏后塞。整个工程分为三段:第一为疏浚故河,第二为堵塞黄河故道下的上段各决口、豁口、修筑北岸堤防;第三为堵塞白茅决口。有关工程概况及技术措施如下:

第一大工程是疏浚从黄陵岗到哈只口的黄河故道和凹里村到杨青村的减水河。由于河道的情况有高有低、有宽有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疏、浚方法。贾鲁指出:“疏浚之别有四:曰生地,曰故道,曰河身,曰减水河。生地有直有纡,因直而凿之,可就故道。故道有高有卑,高者平之以趋卑,高卑相就,则高不壅,卑不潴,虑夫壅生溃,潴生堙也。河身者,水虽通行,身有广狭。狭难受水,水益悍,故狭者以计辟之;广难为岸,岸善崩,故广者以计御之。减水河者,水放旷则以制其狂,水隳突则以杀其怒。”(《至正河防记》)具体施工是从白茅口南二里的黄陵岗向东开始的,“辟

生地(开新河)十里”,到达南白茅,又开河十里至刘庄村,接入故道,从刘庄至专固浚故道百有二里二百八十步,从专固至黄固,“垦生地八里”,从黄固至哈只口浚故道五十一里八十步。这段干流工程共长一百八十二里。为防止以后堵口合龙后水势的狂怒,特浚凹里村减水河:从凹里村向西开生地三里四十步,分别不同情况拓宽旧河身八十二里五十四步至张赞店,从张赞店到杨青村垦生地十三里六十步,接入故道。这段减水河共长九十八里五十四步。两者全长二百八十里五十四步强。

第二大工程堵塞缺口、豁口,修筑堤埽。至正四年河决后,黄河故道两岸已是千疮百孔,为使回河故道后不致出现决溢险情,贾鲁在疏浚了故道和开凿减水河的同时或以后①,先后筑塞了专固缺口和凹里减水河豁口处,从哈只口至徐州三百余里,修缺口一百零七处。同时,又兴两岸埽堤工程,北岸因地势低洼,修筑护岸堤防,高广不等,通长二百五十四里七十一步,其中白茅河口至曹州板城补筑旧堤,长二十五里二百八十五步;板村至英贤村等处,长一百三十三里二百步;稍冈至砀山县,长八十五里二十步;亦思剌店缕水月堤,长六里三十步。

第三大工程是堵塞白茅决口,黄河勒回故道。这是决定治河成败的关键一役。八月二十九日开始向疏浚完毕的故道放水。在此以前贾鲁考虑到决口势大,又正值秋涨汛期,故在口门侧的北岸筑剌水堤二道,总长二十六里二百步,用作挑溜减弱口门溜势。又筑截河大堤十九里百七十七步,其中在黄陵北岸者,总长十里四十一步,在口门西侧岸上筑土堤伸入水中,修叠埽台,系龙尾埽,直抵龙口;黄陵南岸总长九里百六十步,但剌水堤及截河大堤筑得较短,“约水尚少,力未足恃”。而决河势大南北广四百余步、中流深三丈余,“水多故河十之八。两河争流,近故河口,水刷岸行,洄旋湍激,难以下埽。且埽行或退,恐水尽涌入决河,因淤故河,前功遂隳。”(《至正河防记》)在此关键时刻,贾鲁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新的“障水入故河之方”。九月七日,贾鲁采用船堤障水法:“逆流排大船二十七艘,前后连以大桅或长桩,用大麻索、竹绠绞缚,缀为方舟。又用大麻索、竹绠周船身缴绕上下、令牢不可破,乃以铁锚于上流邦锤之水中。又以竹绠绝长七八百尺者,系两岸大橛上,每绠或锤二舟或三舟,使不得下,船腹略铺散草,满贮小石,以合子板钉合之,复以埽密布合子板上,或二重,或三重,又大麻索缚之急,复缚横木三道于头桅,皆以索维之,用竹编笆,夹以草石,立之桅前,约长丈余,名曰水帘桅。……然后选水工便捷者,每船各二人,执斧凿,立船首尾,岸上槌鼓为号,鼓鸣,一时齐凿,须臾舟穴,水入,舟沉,遏决河。”船沉后,水溢入故河道,“即重树水帘,令后复布小埽土牛白阑长梢,杂以草土等物,随宜填垛以继之。石船下诣实地,出水基趾渐高,复卷大埽以压之。前船势略定,寻用前法,沉余船以竟后功。……舶堤之后,草埽三道并举”(《至正河防记》)。由于用船堤障水,加长了挑水的长度,减轻了剌水堤回漩湍激对龙口的威胁。但由于水势过大,堵口合龙极其惊险,修至河口一二十步时,“用工尤艰”。“薄龙口,喧猛疾,势撼埽基”,将大埽冲裂冲陷,“观者股弁,众议腾沸,以为难合”。这时,贾鲁“神色不动,①塞口工程西起凹里减水河,东至徐州,大体应在八月二十九日放水前修毕,据《庚申外史》记:“八月十日(芝麻李、彭早住、赵君用等)佯为挑河夫,日夜仓皇投徐州城。”可见当时徐州附近正在进行塞口

工程。

机解捷出”,命十余万人扎帮、运埽、叠埽,终于在十一月十一日使龙口堵合,“决河绝流,故道复通”(《至正河防记》)。贾鲁在堵口技术上的重大创造——石船堤障水法取得了成功。

整个治河工程耗资是相当可观的。据统计,所用木桩大者二万七千根,榆柳杂梢六十六万六千根,藁秸蒲苇杂草七百三十三万五千余束,竹竿六十二万五千根,碎石二千船,绳索五万七千根,所沉大船一百二十艘,其余苇席、竹篾、铁缆、铁锚、大钉等等物资不计其数。总计用去中统钞一百八十四万五千六百三十六锭。工程如此浩大,这在我国古代治河史上是不多见的。贾鲁在总结前人治河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疏、浚、塞三者结合起来,把汹涌泛滥的河水勒回故道,保证了漕运和盐场的安全,使黄河下游获得了相对的稳定。这一业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勒回故道工程虽然竣工了,灾情严重的北河在农民起义打击下的元朝政权再也没有力量继续治理,致使决溢接踵而来。因此,贾鲁治河的效果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治河工程结束后,贾鲁以功拜中书左丞。至正十二年八月,随从脱脱攻徐州芝麻李。九月,元兵陷徐州,芝麻李被俘杀,赵君用,彭早住率余众奔濠州。是年冬,贾鲁奉命与总兵月哥察儿围濠州。至正十三年五月,卒于军中。


第二节朱思本第十九章关汉卿王实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