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白寿彝 >
- 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 >
- 丁编传记 >
- 第二十六章地理学
第三节官方首次派人实地考察河源
黄河之源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密切注意,公元前五至四世纪,人们就已知道黄河发源于今青海省,出现了“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尚书·禹贡》)的记载。不过由于河源地区环境恶劣,人迹罕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专人实地考察过河源。
元代由于政治上的统一,“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使,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至元十七年(1280),命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都实既受命,是岁至河州。“州之东六十里,有宁河驿。驿西南六十里,有山曰杀马关,林麓穹隘,举足浸高,行一日至巅。西去愈高,四阅月,始抵河源。是冬还报,并图其城传位置以闻”(《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这是中国历史上官方首次派人实地考察河源,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真正发现了河源。
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翰林学士潘昂霄根据都实的弟弟阔阔出的口述,写成《河源志》,这是我国关于河源的第一部专著。与此同时,朱思本从八里吉思家得帝师所藏梵字图书中,也有一本记载河源的书,并把它译成汉文。这本书与潘昂霄的《河源志》互有详略,很有价值,惜已佚,幸在《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中保存了部分内容。
根据潘昂霄的记载,黄河源出星宿海:“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恼儿。火敦,译言星宿也。群流奔辏,近五、七里,汇二巨泽,名阿剌脑儿,自西而东,连属吞噬,行一日,迤逦东骛成川,号赤宾河。又二三日,水西南来,名亦里山,与赤宾河合。又三四日,水南来,名忽阑。又水东南来,名也里术,合流入赤宾,其流浸大,始名黄河”(《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
根据朱思本翻译的梵字本记载,则黄河源在火敦脑儿西南一百多里,即星宿海西南面的一条河流上。有人认为就是现在的喀喇渠①。梵字本写道:“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马湖蛮部之正两三千余里,云南丽江宣抚司之西北一千五百余里,帝师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余里。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敦脑儿。”(《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除上述两种书外,元人梁寅也写了一篇《河源记》②。内容与《河源志》
相近,但未及《河源志》详细。
上述三种关于河源的记载,除河源外,还记载有关河源地区的地理状况。如“土人抱革囊骑过之,其聚落之处,多编木如舟以济,附以毛革,中仅容二人”(《河源记》),“昆仑以西,人简少,多处山南。山皆不穹峻,水亦散漫,兽有髦牛、野马、狼、狍、羱羊之类”(《河源志》),“(河)自星宿海至汉地,河南北小水旁注者众,其山或草或石,至积石始林木畅茂”(《河源记》)。《河源志》还对伏流重源的错误说法,作了有力的反驳。这种求实的精神是可贵的。
①黄盛璋:《再论黄河河源问题》,载《地理学报》22卷1期。②载《梁石门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