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史纲要 - 翦伯赞 >
- 第六章 隋唐时期 >
- 第一节 隋朝 统一国家的再建
三 隋末农民战争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隋文帝把大批浮逃、隐蔽的农民检括出来,转为国家的“编民”,以此来增加财政收入,保证兵役力役征发的来源。隋文帝不愿意“减功臣之地以给民”,又赐给大官僚大片土地,因此,“户口滋多,民田不赡”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缓解[16]。开皇十二年(592年),隋文帝派人到各地均田。在狭乡,每丁只有20亩,不纳租调的老男和中男更少。这说明农民承受赋税徭役的能力是很有限的。
开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令杨素等人负责营建仁寿宫(在今陕西麟游县西),工程浩大,由于役使严急,丁夫死者成万。
隋炀帝每年远出巡游,从行的有大批士兵、官吏和宫女,大业三年的一次达到50万人。沿途郡县长官要负责整修道路,还要供应最精美的食品。为了隋炀帝的挥霍,很多郡县强迫农民预交几年的租调。
仁寿四年至大业六年(604—610年),隋炀帝不断征发农民掘长堑,筑西苑,营洛阳,缮离宫,伐木造船,凿山通道。在修筑长城和开凿运河等国防、交通工程中,也役使了大量农民。每项工程,大的要经年常役一二百万人,较小的也要征发一二十万人。同时,农民所负担的兵役和其他徭役也极为繁重,丁男不供,役及妇人。大规模的修建和远征,也经常在农忙的季节里进行。官吏强迫农民做过度的劳动,先后有上百万的壮丁死于徭役。为了躲避徭役兵役,农民不惜伤残自己的肢体,称作“福手福足”。
大业七年,为了准备远侵高丽,隋王朝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17]。全国有几百万农民被征集去当兵服徭役。民间的车、牛、船只也被大量征用。在东莱海口造船的工匠,被迫昼夜赶工,水中站久了,自腰以下都生了蛆,死者十之三四。转运兵甲军粮的成百万民夫,往返于道,昼夜不绝,也大量死亡。农村里缺乏劳动力,缺乏耕畜,因此“耕稼失时,田畴多荒”[18],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破坏。
农民大起义 隋炀帝修建了各项巨大工程,发动了对高丽的三次战争,使“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19],特别是山东、河北地区尤为严重。加以这一带又有不断的水旱灾荒,因此,农民起义首先从这里爆发。
大业七年(611年),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在今山东章丘)起义,他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鼓励农民反抗兵役。那时,在山东、河北一带,还有张金称、高士达等好几支义军,到大业九年上半年,它们每支都已经发展到几万人以至十几万人,常常主动出击,攻占郡县,夺取地主的粮食,杀死贪官污吏和大族豪强地主。
在大业九年第二次远侵高丽的战争中,杨素子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督运军粮,他看到农民到处起义,就乘机起兵反隋。杨玄感军迅速发展到十万人,这支军队虽然很快就被隋军消灭了,但在江南地区又爆发了刘元进、朱燮等人领导的起义。新的起义军越来越多,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重要的起义军就有七八十支。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令郡县、驿亭、村坞修城筑堡,把农民迁入城堡里居住,想用坚壁清野的办法来扼杀农民起义。但是,新的起义军仍然不断出现。隋炀帝看到河北、山东一带的起义军陆续向南转移到江淮之间,就在十二年七月带领禁军坐镇江都。他还调回了进攻高丽的军队来镇压山东、河北一带的起义军。
几支历史最长的起义军都被隋军打败。淮南地区的起义军也处于不利的地位。受到挫折的各支起义军散而复集,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李密、窦建德、杜伏威三个强大的起义军集团。
翟让领导的瓦岗(在今河南滑县)军,是河南一带起义军里比较强大的一支。大业十二年,李密加入了这支起义军。李密出身关陇军事贵族,曾参与杨玄感起兵。他说服附近的许多小的起义军,团聚在瓦岗军的周围。十三年,瓦岗军攻占了洛阳东北最大的粮仓兴洛仓(在今河南巩义境内),把粮食发给饥民。瓦岗军发展到几十万人,攻占了河南的很多郡县。李密成了北方起义军的盟主。
瓦岗军和隋军展开了争夺洛阳的大战。前后投入洛阳争夺战的隋军虽然有几十万人,但是瓦岗军始终处于优势。
窦建德是高鸡泊起义军的最初组织者之一。他收集了张金称、高士达的余部,转战河北中部,兵力发展到十几万人。大业十三年,隋炀帝令涿郡留守薛世雄带兵三万多人驰援洛阳,在河间附近被窦建德打败。河北大部分郡县,很快转入起义军手中。
杜伏威在大业九年参加长白山起义军,后来转战到淮南的六合,力量越来越强。大业十三年,杜伏威大败陈棱带领的隋朝禁军,乘胜攻破高邮,占领历阳(今安徽和县),控制淮南各县。
隋炀帝驻守的江都,陷入东、西、北三面的包围之中。在各路义军的沉重打击下,隋王朝土崩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