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国外交官到了西方,最感震惊的,除了学校,还有监狱。
传统中国社会中,最不人道的表现,除了太监、小脚,可能就是监狱制度了。
《清稗类钞》载,清代监狱“诚为黑暗世界,基址狭小,内有狱舍五六所,四周环之铁栅。有内地数人,政治犯也,科终身禁锢罪,居于形似棺之笼,外加铁锁,不能直立,亦不能平卧,其得稍见日光者,则每日二十四小时中,递食二次之数分时而已。囚徒反以就死为乐”。监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间地狱,面积狭小,见不到阳光,有的栅栏,人在里面不能站直,也躺不下,因此,犯人们希望快点死掉,别再这样活受罪。
因此,西方外交官参观中国监狱后,都认为这是全世界最悲惨的地方。比如英国专使额尔金在日记里记载的:
1858年1月31日。
——昨天,我去看了广州两处监狱,在那里看到的一些景象很可怕,我自己都无法用言语加以描述。监狱中的许多囚犯由于疾病和饥饿,折磨得不成人样,他们的四肢瘦得连我的手腕粗都没有。我听到这间牢房里囚犯发出的呻吟声,于是我就走上前去,叫人把门打开,那景象惨不忍睹!囚犯似全身皮肉绽开,明显是遭毒打所致;其中有一囚犯已经死亡,身边一群老鼠,——太惨了,我无法继续描述下去。[38]
然而,据说这种监狱是秦代之后才有的。中国三代时期的监狱本来不是这样的。
《周礼·秋官·大司寇》云:“以圜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其改者,反于中国,不齿三年。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所谓“以圜土聚教罢民”的意思是将囚犯(罢民)聚集关押于监狱并进行教育改造。所谓“施职事”是指让囚犯进行劳作,类似现在的“劳动改造”。所谓“不齿三年”,指囚犯出狱后三年内不得按年龄大小与乡民排列尊卑位次,类似今天的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因此可以认为,周代监狱制度的核心不是惩罚,而是促使罪囚悔过自新,并最终重返社会。[39]
《尚书·立政》也有“不可误于庶狱庶慎”之言,明代学者丘浚对此评论道:“盖狱者,天下之命,所以文王必明德慎罚。收聚人心,感召和气,皆是狱;离散人心,感召乖气,亦是狱。大底事最重处,只在于狱。故三代之得天下,只在不嗜杀人;秦之所以亡,亦只是狱不谨。”三代时期,对监狱制度非常重视,因为这个制度处理好了,可以聚拢人心,导致社会和气。处理不好,将导致戾气充塞外溢。所以三代为什么得人心,只是因为以仁爱为本,不喜欢杀人。秦为什么会亡,就是因为滥用严刑峻法,把大量的人送进监狱。
因此,中国外交官参观西方监狱,往往感慨,西方的监狱制度,正符合中国三代的原则。
有一次,英国方面发出邀请,邀刘锡鸿去参观监狱,刘锡鸿机智地拒绝了,他心想,英国方面肯定是事先做好了布置,面子工程,去了也看不到真东西。于是有一天他搞了个突然袭击,没有预约,直接跑到监狱去访问,结果大吃一惊,回来写日记说:
其狱则崇楼广厦,遍绕迴栏,壁净阶明,尘垢俱绝。……一犯居之,皆有牖以通天阳,不以湫隘闭郁其气也。非夏令,则机器送暖,分布于其屋,为御寒也。……日膳凡三,肉食必具,剂以汤茗,惠养之道也。……饮食寝处,咸适其意,而气体充矣。……在狱无老少,莫不体胖色华。[40]
英国监狱居然如此卫生,如此洁净,每一间都能见到阳光,还有暖气。对待囚犯如此人道,犯人有肉吃,可以洗澡,家属可以探监,而且在监狱中可以学到雕镂、绘画等技巧,出狱后有人居然可以俨然变成“素娴礼教者”。这与当时的清朝监狱比起来,确实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在英国待了一段时间后,刘锡鸿叹息说,英国的制度“真是仁义之极端也”。这个国家,上下同心,“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应之事”[41]。没有闲官,没有游手好闲的百姓,上层政治家与底层百姓之间沟通渠道畅通,没有残暴不仁的政治,也没有形式主义。因此“诚未可以匈奴、回纥待之矣”。
当然,虽然刘锡鸿在自己的日记中对英国是这样评价的,并不妨碍他公开大肆攻击他的同事郭嵩焘“崇洋媚外”,而且他回国后对皇帝讲的几乎完全相反,这也是晚清很多官员的做法,因为称颂西洋国家在当时的中国容易遭受攻击和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