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钱穆、叶龙 >
- 第八篇
第四十二章 明代太监弄权
明代的皇帝并不亲赴内阁关注政务,只是让内阁学士票拟,此票拟必须由太监递上,因此司礼监之权,往往超越内阁学士,意即太监之权比宰相还大。
武宗时之太监刘瑾专权更甚,大臣凡有奏议,竟有改易者。刘瑾这个司礼监,每月呈给武宗皇上之奏疏,必定趁皇上正在嬉戏时,于是令皇上厌烦,不欲理政事,便斥责道:“我用你来干什么?现在又来烦我,快走开。”其实刘瑾本意就是想造成此现象,则他便可乘机弄权矣!于是,每有奏事,刘瑾便代皇上裁决,不再告诉皇上。但刘瑾不学无术,批语荒唐,靠其助手焦芳替他润色。为此事,大臣李东阳首上疏皇上告状,谓刘瑾窃得皇上批答之权,而抵制他们内阁大臣,非常痛恨。其实洪武时曾铸铁牌,挂于宫中,谓:“内臣不得干预政事。”但永乐开始,太监就弄权了。此后太监弄权日益嚣张。因此,以后内阁学士等大臣想把握政权者,往往先得交结内监。即使是为皇上信任权重一时的张居正,当时亦不得不交结太监冯保。
清儒黄梨洲言:明代政府之败坏,乃自明太祖废宰相始。明代一面废相,一面施行严刑峻法。如太祖时设锦衣卫狱;永乐时设东厂,由宦官管治;宪宗时设西厂。武宗时,由刘瑾管西厂。神宗时,由冯保管“内厂”,即是变相的西厂。魏忠贤时,兼设内、外两厂,刑罚更毒。这些成为皇帝的私法庭,可不经政府司法机关,私自处分朝臣,甚至虐杀,其权均操于太监之手。
总之,永乐年间,设立内监协助有功大臣处理军纪事务,需太监更多。派军出征边疆时亦派太监为监军,协助边塞的巡视,因此太监权力遂侵入于军事。
其后,明代皇庄之管理,矿税之查收,还有上供、采造等有关财务的措施,也让太监插手,又如永乐中郑和下西洋,侯显出使西番,马骐镇压交趾,都用太监出使。到熹宗时,司礼监魏忠贤大权在握。有浙江巡抚潘汝桢者,竟为魏忠贤在天启六年立生祠,可谓马屁逢迎,无所不用其极。亦有建议将魏忠贤配孔子者,实在十分荒唐。到崇祯年间,重罚搞事内监,有充军者,有处决者,有革职闲住者,太监弄权乱政之风遂被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