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一”运动
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已有很多,也出版了不少书,但大多是资料集,就像注册组的报告一样。比如北大出版社的《西南联大校史》,最后的修订我也参与了,可那本书我也不大满意,因为它都是资料数字,虽然也有用,但毕竟是死的,而真正的历史是要把人的精神写出来。“糟粕所存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把每根头发都画得一丝不错不一定就是最好,可是漫画家三笔两笔就能把人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丰子恺是老一辈的漫画家,我看过他写的一篇小文非常有意思。有一次他去上海,在火车上遇到一个上海小商人,商人问他贵姓,他说姓丰,商人问是哪个“丰”,丰子恺说:“五谷丰登的‘丰’。”五谷丰登是什么?商人不知道。丰子恺想了想,说:“咸丰皇帝的‘丰’。”咸丰皇帝?商人还不知道,后来又说了好几个“丰”,他都不知道。丰子恺突然想起来了,说:“哦,是汇丰银行的‘丰’。”于是那个马上小商人惊呼:“噢——,汇丰银行!汇丰银行!”他就只知道汇丰银行。短短几句话就活画出了上海滩小商人的面貌,这就是他的“精神”。写历史最重要的也是把“精神”写出来,堆多少资料也堆不出活生生的人。
下面要谈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虽然不见得很正确,也不见得和别人的印象一样,但它毕竟是一个“活人”的感受。比如我看到一些回忆西南联大的文章,好多是写歌咏队、演剧队的,可能这些人属于活跃分子,但也可能给人一种感受,以为歌咏或者演戏在当时的校园生活里占了很大的比重,其实未必是这样,并不是大多数的人都喜欢演戏,我就不演戏,而且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我们的感受就跟他们不完全一样。
另外,在政治挂帅的日子里,往往特别突出政治斗争的一面。大学不是独立王国,不可能脱离政治,肯定要参与到社会的政治斗争里边去,这是不成问题的。可大学毕竟不是政治团体,并不是把全部的或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政治斗争上,它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在学术方面。所以我看有些回忆或者研究西南联大的文章往往会有两个偏颇,一个是过分强调政治斗争,好像这成了大学里最重要的内容,另一个就是尽量淡化政治斗争:既然大家都是校友,都是平等的,就不要强调政治,无论当初是反动的或革命的都不要提。这就像黄埔同学会那样,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的军官,好像都亲如一家,这也不符合实际。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到“一二·一”,从来都是两派间的政治斗争,如果完全不提也不适宜。再比如,北大百年校庆的纪年文字中,绝口不提历次“运动”,竟仿佛几十年来北大从不曾经历过任何运动似的,这恐怕也有悖于科学精神。所以我觉得还是实事求是,既不要夸大政治,也不要过分淡化,两个偏向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