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完成

字数:2192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通过前后,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陆续开始。按照最初的设想,三大改造将是一个至少持续15年的过程,基本方法是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农业合作化要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几个阶段。手工业合作化从建立生产小组开始,经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主要采取公私合营形式,但其原则是公私合营应当根据国家的需要、企业改造的可能和资本家的自愿。从1953年初至1955年上半年,三大改造大体是按照上述设想进行的,步伐走得比较平稳。但从1955年下半年起,改造进程便不断加速。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最先开始,在三大改造中起着领头羊作用。1953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农业个体经济的改造进入大办互助组、试办初级社的阶段,互助合作运动得到稳步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到年底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40%,其中加入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0.23%。这一年,由于缺乏经验和各地、各部门都想多搞一些建设,上半年的建设摊子铺得大了,政府和国营企业投资超过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从而导致经济的紧运行,尤其是农副产品供应紧张。为解决小农经济、市场与工业化建设的矛盾,中共中央决定从1953年12月正式对粮食、植物油等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统购统销制度的实行,不可避免地造成国家与一亿多个体农户的摩擦和冲突,国家因此需要支付难以承付的高昂的交易成本。而降低这一交易成本最简捷的办法,就是毛泽东形容为把“小辫子”编成“大辫子”的农业集体化。

所以,几乎与统购统销实施同时,1953年底中共中央又出台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全面提高了农业集体化运动,进入大办初级社的阶段。并在1955年夏季掀起了农业集体化的高潮,最终到1956年底,全国96.3%的农户加入了生产合作社,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87.8%。这样,将原来1.1亿户的自耕农,合并简化为76万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提前完成了。

农业集体化将农民的所有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活动统一收归和编排到农业合作社中,直接接受国家的统一指挥。就在农业集体化即将完成之时,1956年10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粮食统购统销的规定》,把统购统销的任务分派给各个合作社,使其成为统购统销制度低成本、高效率运行的组织载体。国务院的《规定》要求:“国家对农业社的粮食统购、统销的数量,不论高级社或初级社,一般以社为单位,根据1955年分户、分社核定的粮食定产、定购、定销数字,统一计算和核定”;“农业社在进行社内粮食分配的时候,必须保证完成国家核定的粮食征购任务,和保证不突破国家核定的粮食供应指标”。 (46)

私人工商业改造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重头戏,大规模改造大致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工作重点是有计划地扩展公私合营(即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有步骤地将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同时通过对商品实行计划收购、计划供应,把私营小批发商和私营零售商逐步改造为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原先估计这将是最困难的,但实际情况出乎意料地顺利。

从1953年下半年到1955年,主要是搞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有了快速发展。到1955年底,在全部私营工业产值中,公私合营占49.7%,加工订货占41%,自产自销占9.3%。1955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要求把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推进到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办法是将若干个同类小企业合并成一个大的专业公司。12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序言中,开始批判中国整体经济工作中的“右倾保守思想”,并要求“中国的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应当争取提早一些时候去完成,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于是,在农业合作化高潮影响下,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速度也明显加快,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年底,占私营工业总产值99.6%的企业已经完成了所有制改造,主要形式是公私合营;占私营商业资本额93.3%的商业已经完成了所有制改造,其中公私合营部分占资本额的71.5% (47) ,基本上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对这种形势,毛泽东在1956年举行的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说:“公私合营走得很快,这是没有预料到的。”然而,不难理解的是,在国家对经济控制越来越严密、市场逐渐失去作用的情况下,私营工商业已很难生存,也无利可图。在这种情形下,很多资本家是抱着“丢包袱”、改变成分的心态参加公私合营的,所以“走得很快”。

至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致从1953年冬季起步,发展也较快。由于相当一部分个体劳动者都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认为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得到政府的扶持,所以有参与合作的积极性。1954年6月,为了加强团结和发挥手工业者的作用,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可采取手工业者代表会议的组织形式,把手工业者广泛地组织起来。到1955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组织发展到6.46万个,参加人数为220.6万人,占手工业从业人数的29.1%;产值20.16亿元,占手工业总产值的29%。之后,在毛泽东“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速度问题,在1956年上半年应当谈一谈”的促动下,1956年手工业的改造活动也掀起了高潮。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化的手工业人数迅速上升到91.7%,同时合作化手工业的产值占手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达到92.9%。 (48) 至此,手工业由个体经济到集体经济的转变过程基本完成了。

随着三大改造的快速完成,中国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转变。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已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这种变化反映到国民收入结构上,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接近于零,前三种经济已达92.9%。在工业总产值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社会主义工业由56%上升到67.5%,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由26.9%上升到32.5%,资本主义工业由17.1%下降到接近零。在商品零售总额中,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由42.6%上升到68.3%,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和由原来的小私商组织的合作化商业由0.2%上升到27.5%,私营商业由57.2%下降到4.2%。 (49) 三大改造的完成,不仅标志着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而且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微观组织基础。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三、计划管理体制的全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