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革”后期的经济整顿
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毛泽东心力交瘁,周恩来得以全面主持中央工作,经济领域得到纠正“左”倾错误的机会。1972年2月,周恩来在听取国家计委汇报时指出,现在我们的国家无政府主义盛行,企业管理乱得很,要整顿。国家计委根据他的指示,起草了《1972年全国计划会议纪要》,提出整顿工业的若干措施。内容主要是:(1)按照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的原则,建立强有力的生产指挥系统;(2)恢复和健全七项管理制度,即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技术操作规程、质量检验制度、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经济核算制;(3)抓七项指标,即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消耗、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4)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正常的考核晋级制度,进行计时工资加奖励和计件工资的试点工作;(5)落实对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政策。但由于张春桥的阻挠,这个文件未能正式下发。
面对经济混乱的严峻局面,1973年2月,周恩来指示国家计委起草了《关于坚持统一计划,加强经济管理的规定》。这个文件针对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过于分散,以及企业缺少责任制、分配上吃“大锅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经济管理体制的十条规定。主要内容有:加强国家统一计划的领导,搞好综合平衡,反对地方各行其是,严格控制基本建设规模,不许乱上建设项目;职工总数、工资总额、物价等控制权集中在中央,各地区各部门无权擅自决定;中央下放的大中型企业由省、市、自治区或少数省辖市管理,不能再层层下放,严格执行物资分配计划和订货合同,不准随意中断合同关系,加强资金管理,严禁拖欠、挪用税款和利润,不准用银行贷款和企业流动资金搞基本建设;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强有力的生产指挥系统;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广泛推行计时工资加奖励,少数重体力劳动可实行计件工资。 (28)
尽管这个文件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同样没有正式下发,但其主要精神还是传达开了,从而对实际工作产生了较好的影响。经过1973年周恩来领导的大力调整,当年国民经济状况较前两年有了明显好转。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9%,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2%,其中农业增长8.4%,工业增长9.5%,粮食增长10.2%,棉花增长30.8%,财政收入增长5.6%,工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了3.3%,不少工业产品质量严重下降的情况也有了转变。 (29)
1974年,“四人帮”借“批林批孔”运动的时机,大搞所谓“放虎归山”“第二次夺权”活动,指使他们的爪牙打着“反潮流”和“反复辟”的旗帜,到处揪斗党政军负责人和企业领导干部,全国重新出现搞串联、拉山头、不上班、打派仗的动荡局面。受此影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许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全国经济形势再度恶化。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3%,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业增长4.2%,工业总产值增长0.3%。1974年底,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重新出山,辅佐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和中央工作。他以毛泽东此前发出的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三项指示”作为旗帜,开始对国民经济秩序进行系统整顿。
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经济整顿,首先从铁路开始,接着是钢铁工业。他在整顿国民经济、改进经济体制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认识水平,集中反映在1975年7月至9月国务院主持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即“工业二十条”)上。“工业二十条”明确指出,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集中统一领导,凡国民经济的方针政策、工农业主要生产指标、基本建设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重要物资的分配、主要商品的收购调拨、国家财政预算和货币发行、新增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必须由中央集中决策,任何地区、任何部门不得自行其是,国家计划要着重搞好综合平衡,重点安排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比例关系等,计划的制订要进行逐级平衡,订出全国统一的计划;中央下放给地方的企业及地方原有的大中型企业,原则上由省、市、自治区和省辖市领导,不能再往下放,中央各部对这些企业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管理。 (30)
邓小平后来曾说:其实改革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 (31) 。实际上,1975年的整顿只是向无政府主义和“资产阶级派性”的宣战。在此过程中,部分放弃了大轰大嗡的“运动经济”,部分恢复了被造反派作为“修正主义”而彻底“砸烂”了的苏式管理办法,或者说就是尽可能复原比较“正规的”计划经济,来克服经济秩序的严重混乱。通过这次整顿,中国经济有了新的起色。当年社会总产值增长11.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5.1%,农业总产值增长4.6%,经济重新走上好转的趋势。但是,由于“四人帮”的挑唆,加之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毛泽东又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全面整顿被迫中断,全国因而再度陷入政治经济混乱。
总体上说,“文革”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多变,多变导致了经济运行的严重混乱。虽然用行政权力配置和调动资源这一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继续保留,但经济政策更多了行政命令成分,缺少了科学理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