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558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译文

黄帝说:病在初起的时候,是极其轻浅而隐蔽的,病邪只是潜留在皮肤里。现在,医生一看,都说是病情严重,结果针石不能奏效,汤药也不管用了。现在的医生都能掌握医道的法度,遵守医道的具体技术,与病人的关系像父母兄弟一样近,每天都能听到病人声音的变化,每天都能看到病人五色的改变,可是病人却没有治好,是不是没有提早治疗的缘故呢?

岐伯说: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相得;病人和医生不能相互配合,病邪就不能驱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赏析与点评

关于“病为本,工为标”的论点精辟地描述了病人和医生、疾病和治疗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医生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对于医生来说,要认识到“病为本”,病人及其病情是第一位的,必须全面、准确地收集病情数据,科学地分析这些资料,才能够采取符合病情、针对病情的有效治疗措施。相反,如果主观片面,先入为主,就是本末倒置,将会导致医疗的失败。对于患者来说,“病为本,工为标”,要求首先要客观、真实地向医生反映自己的实情,使医生的诊疗与自己的病情契合。其次,在治疗中同医生密切配合,遵守医嘱。同时,要认识到自己是治疗中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使自己的精、气、神处于最佳状态,才能使医生的治疗充分发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