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字数:546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岐伯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听夫子讲针道,知道很多了。根据夫子的理论针刺,常常手到病除,从没有坚不可除的病证。先生是向前辈的先生询问继承的呢,还是从审察事物中而发明的呢?
岐伯说:人所作针刺的道理,对上合于天文,对下合于地理,对中合于社会人事。一定有明确的法则,以立尺度长短,模式规矩,然后才可传于后世。所以匠人不能丢掉尺寸而妄揣短长,放弃绳墨而求平直;工人不能丢开规而去画圆,去了矩而去画方。知道运用这一法则的,是顺应了自然的物理,是便于应用的教法,也就是衡量逆顺的常规。
赏析与点评
本段先以圣人为道有明法的道理,论治病讲究规矩方圆,合于自然物理。次论治病之道法于自然,认为万物之生化,不能以人力代替,四时之规律,亦不能随意违背,从而提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的治疗思想。此语虽是针对“病去而瘠”的康复治法而言,但它的精神具有普遍意义。提示人们,各种治疗方法,其作用主要是协助人体自身生化机能,从失调无序的病态转向有序和谐的健康状态,作用要点在于调节。这种治疗思想为提高中医治疗水平、端正中医科研思路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