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大楚政权

字数:9489

宋朝版本的选举

旧皇帝已经被废黜,接下来是寻找一位新皇帝。如果宋代人到了现代,熟悉了现代的选举制度,就不会为寻找新皇帝感到为难。但在当时,所有的皇帝都是靠自己打江山或者继承的,和平选举一个新皇帝还是新鲜事。

到底该选谁呢?在这之前,大家都是同僚,一起向旧皇帝跪拜,突然有一天,旧皇帝消失了,要从同僚中选出一个人来,从此以后要向他跪拜,大臣们总感觉很别扭。更何况谁也不敢毛遂自荐去当这个皇帝。即便有人想当,也担心无法服众,没有好下场。

不过金人已经催促了好几次,这个任务不完成也不行。

二月十一,群臣们召开会议,大家大眼瞪小眼不知道怎么完成任务,连话都不敢说,怕惹祸上身。根据后来的传说,当大家都沉默时,突然有一个人开口说话了,他的大意是:“既然在场的人都不敢当皇帝,不如选一个不在场的人,应付金人的逼迫。”大家一查,担任过宰执的大臣中,张邦昌不在现场。原来,皇帝出城后,张邦昌正月十五出使金军营地,也被金军留下没有回来,从此,这位前少宰就无法在朝廷替自己推辞了。众人一听都说好,就纷纷选举张邦昌担任新一任皇帝。[1]

这个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张邦昌之所以脱颖而出,并非是群臣们敷衍塞责的结果,而是金人有意选他。

在斡离不第一次进攻汴京时,要求一位宰执和一位亲王做人质,康王和张邦昌慷慨赴行,在当时被视为一宗壮举。姚平仲袭击金军营地时,两位人质实际上已经有了生命危险,只是由于张邦昌与金人关系不错,又会解释,才躲过了被杀的命运。

斡离不北归后,张邦昌成了主和派。他担任了河北路割地使,坚决要求皇帝遵守协议,甚至请皇帝下诏敦促交割,结果得罪了大臣们。大臣们上奏将张邦昌贬为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让他脱离了权力中枢。[2]

但张邦昌的“政治面貌”却引起了金人的好感,他是担任过宰执级的官员中最友好的一位。

与现任宰执何、张叔夜、孙傅等人相比,张邦昌都有明显优势。张叔夜、孙傅对于金人的敌意过大,何的执行力不行,让金人不放心。吏部尚书王时雍、开封府徐秉哲属于执行命令的酷吏,在民间威望太差。彻底投靠金人的范琼只是一条忠顺的狗,变不成狮子。从各方面看,张邦昌都是新皇帝的最佳人选。

二月十一选举时,还有另一种说法可能更符合事实。选举当天,已经有消息说,金人对张邦昌最满意,希望城内能把他选为皇帝。官员们开会时知道今天必须选出一位皇帝,否则脱不了身。当人们保持沉默时,尚书左司员外郎宋齐愈见事情僵住了,连忙偷偷询问出使过金军营地的王时雍,金人到底最喜欢谁。王时雍告诉宋齐愈,元帅们最喜欢张邦昌。宋齐愈立刻将“张邦昌”三字写在纸上,出示给大家。由于有人带头了,众人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纷纷表示同意,于是张邦昌就被定下了。[3]

在当天给金人的信中,虽然是以留守孙傅的名义写的,但实际上,孙傅并没有参加会议。皇太子出城时,孙傅要跟太子一起出城,被范琼拦截。当晚他就睡在了城门下,等待金军允许他出城陪太子,从此不再参与政治活动了。另一位大臣张叔夜也没有签字。所以,送给金人的报告上就少了这两位最重要大臣的签名。

二月十二,金人将孙傅与张叔夜两人带到青城,询问为什么没有签字。张叔夜后到,一见面,金人就告诉他,孙傅由于不肯签字已经被斩首了,如果他不肯签,也会被斩首。但张叔夜表示宁肯死也不签。[4]

事实上,孙傅并没有死,金人只是想逼迫张叔夜罢了。二月十三,金人将孙傅的家属带走,决定带他们北上,从此两人再也没有回过汴京城。[5]

失去了两位最重要的大臣,城内的官员首领换成了吏部尚书王时雍和户部尚书梅执礼。其中王时雍由于与金人直接对接,更是主导者。

二月十三的任务是写一份公开的推戴状,不仅要有文武百官的签名,就连百姓代表也要联署。其中百官赴秘书省签字,士庶僧道的代表去朵楼,军民代表赴大晟殿。[6]推戴书是军器少监王绍起草的。[7]为了防止别人不好意思签名,王时雍首先做了表率,大笔一挥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剩下的人一看,也都服从了安排。

但这一次又有一个人拒绝签名。这个人由于后来名声太坏,甚至人们都不愿意提他反抗金人这件事,而且流传着各种版本,说明他是歪打正着出了名,这个人就是秦桧。

一个版本是这样的,宋代有一个官僚阶层叫作谏官阶层,他们平常属于最激愤的人群,动不动就要给皇帝提意见。在百官签名推戴新皇帝时,谏官们议论,作为帝国的良心,不能不发声就让事情过去了,他们决定起草一封信给两位元帅,要求立赵氏的后裔为皇帝。信写好后,开始联名。恰好秦桧是御史中丞,也就是御史台的台长,官阶最大,就把他排在了第一个。但秦桧本人却并不情愿,只是因为同僚的胁迫,不得不签。[8]这封信于二月十三送到了两位元帅手中,元帅们大怒,之前他们已经下令禁止谈论立赵氏,竟然有人还敢冒犯。二月十四元帅派人将秦桧捉拿归案,从此秦桧也离开了都城。[9]

当然这个版本只是激愤之辞,从现有的证据看,人们更倾向于,秦桧的确反对了立张邦昌为皇帝,并写了信拥立赵氏,才被金人捉拿归案。[10]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秦桧的这封信注定了他要和皇帝一起被金军带到北方,这才有了后来他的返乡与担任宰相。可以说,南宋高宗的一系列事件都发端于秦桧这一天的“英勇之举”。

金人在确定了新的皇帝之后,却并没有立刻将张邦昌放回。汴京城又经历了混乱的半个多月。在这半个多月里,他们不断地催促着城内将还没有发送的人和物资送出,并希望榨取更多的金银。

如果说,粘罕在没有废黜赵氏之前,对城市还带着一点怜悯,那么现在最后的一丝怜悯已经褪去,变成了撤军之前最后的勒索。

二月十二,金人索要六部人吏出城,[11]他们不缺官,但是缺更加专业的吏。

二月十三,继续要求将宗族男女与十位学官、三十位明经送出城。[12]学官和明经可以提高金人的文化修养,为接管中原做充分的准备。对于三十位明经,金人给了很高的待遇,送上了聘礼,当作老师去尊重,城内官员也送给每人三十万的置装费。三十人都是自愿报名的,最踊跃的是福建人、四川人和浙江人,他们受到了文化阶层普遍的嘲笑,却并不在意,因为他们的家乡距离都城遥远,本身就没有被那么强烈的忠君伦理束缚。这三十人直到二月二十[13]才出城完毕。

金人对这三十人的要求是,不要你们作大义和策略,而是要作乡土方略利害,要实用性的东西。三十人于是纷纷将山川险隘、古人攻占的地理因素等写出来,交给了金人,它们成了日后金军进攻宋朝全境的依据。[14]

二月十四,司天官、内侍、僧道、秀才、盐吏、裁缝、染工、木匠、银匠、铁匠、阴阳、技艺、傀儡、影戏、小唱等人员和他们的家属出城。这些人一共运送二十天才结束,[15]每一天都有号哭的人们与无动于衷的官吏。

二月十六,后宫才人出城。[16]

二月十七,何、高俅的家属,以及跟随皇帝在城外的随官的家属出城;[17]记载宗室情况的宗正玉牒、内库藏银出城。[18]这些天一共运送了宫嫔以下一千五百人,亲王二十五人,帝姬和驸马四十九人。[19]

二月十八,由于绢有多余的,金人让再送四百余万匹绢出城。景阳宫的钟,以及遗漏的宫嫔、皇族出城。[20]这一天金人又索要牛车千辆。[21]

二月十九,金军希望弄一批通佛经的和尚过去,有了上次明经的经验,和尚们踊跃报名。有数十人报名,金军最后留下了二十人。[22]他们要和尚,是因为他们认为寨中鬼魅太多,想请和尚作法。[23]

二月二十,金人亲自进入内廷,搜去了大量的珍宝器皿。五代以来历朝皇帝从江、浙、蜀等地收集的奇珍异宝,以及宋徽宗二十多年积累的各种文物珠玉,到此时终于被席卷一空。二月十八要的牛车也派上了用场,一路络绎不绝,国人感慨万分,不敢正视。[24]也从这一天开始,新一轮的搜刮金银又起步了,原因在于,金人从出城人员的行李中发现了太多的金银,认为城内官员没有尽到责任。

二月二十一,为了测试城内还有没有金银,在城内设置了几个卖米的场所,一两金购买米一石四斗,一两银购买米一斗。由于城内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人们纷纷拿出金银来买米,于是又收上来许多金银。这件事更让金人感到恼火,增加了对城内的压力。他们丧失了风度,径直进入后宫,看到有人胳膊上带着金银钏,一把撸下就走。[25]

二月二十二,为了防止还有隐匿赵氏宗亲,以二月二十五为期限要求将他们都交出。[26]金人由于掌握了宗室谱牒,几乎没有遗漏下任何一个近亲宗室。如果不是康王提前离开,可能宋徽宗的所有儿子女儿就被一网打尽了。

二月二十三,开封府再送上金七万五千八百余两、银一百一十四万五千余两、表缎四万八千四百匹。[27]

二月二十四,金军点名要两位太学生,名叫黄丰和杨愿,可能是前面出城的三十位明经向金人透露,这两人是太学生中最为出众的。但黄、杨并不想出城,辞以疾病,金人竟然同意他们留下了。[28]他们属于少数金人想要但没有要走的人。

二月二十五,由于金银不足,终于出人命了。为了搜刮金银,皇帝曾经在城的四周设立了四个官员,分别负责一面城墙(及其附近住户)的金银收集工作,他们分别是东壁提举户部尚书梅执礼、南壁提举开封府尹程振、西壁提举礼部侍郎安扶、北壁提举工部侍郎陈知质。此外,还有四名辅助官员,分别是侍御史胡舜陟、殿中侍御史胡唐老、监察御史姚舜明和王候。他们挨家挨户进去发掘了一遍,仍然无法凑足。八人中,以梅执礼的威望最高,他建议,既然无论如何无法凑足金银,不如给城内百姓留一点希望,直接告诉金人,任务已经完不成了,作为官员他们愿意承担责任。当他们的信到达了金军营地,不巧,恰好金人发现人质中携带了大量的金银,加上从二月二十一开始,通过出卖粮食又得到了一部分金银,这证明八位官员的说法是错误的,汴京城内还有大量的金银。[29]

这一天傍晚,八人被带到了元帅面前。一元帅询问为什么金银不足,四位主官均表示的确找不到了。

元帅大怒,问谁是负责人。其余的人战战兢兢,只有梅执礼表示,四人都是负责人。

元帅命令将四位副手各鞭背五十下放回。胡唐老被打死,其余三人号泣着回到城内。梅执礼等人为副手求情未果。

副手走后,元帅让四位主要负责人骑马离开。他们回到南薰门附近时,突然被人叫住,原来元帅的命令到了。他们下马后,被要求跪在地上,依次被杀,头被砍下,让家人用金银赎回,身体扔在了城门口,直到一天后才有人敢收尸。[30]

关于四人之死,金人却有另外的说法。在元帅们煞费苦心地从汴京城敲诈金银时,北方的宋军已经逐渐集结在了康王的名义之下。当时北方城池的占领情况如下:宗泽占据了澶州,闾邱升在濮州驻扎,黄潜善在曹州,赵野、范讷在南京应天府(现河南省商丘市),向子野屯巨野,何志同屯许州。这些将领曾经商议要一同来汴京与金人决一死战,却由于心不齐,加之担心金军从城墙上进入城市,造成破坏,只能在远处观望。

康王的军队虽然不足以进攻,却让金军感到害怕,担心回去时受到攻击。他们听说汴京城内的四壁提举官已经成了康王的内应,提举官表面上帮助金军筹集黄金,实际上却收留残卒,准备乘康王打过来时做内应。金人杀掉四位官员,就是防止他们帮助康王。[31]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已经无法考证,但至少金军是相信这样的说法的。这也表明金军的占领已经接近尾声了。

二月二十六,开封府推出新规矩,按照官员职级分成九等,每等各摊派一定的金银数目,平民分成三等,也各有数目。[32]比如,最高一级,两府、尚书的摊派是金二十两、银五百两、表缎三十匹。[33]

二月二十九,金人派人到普净寺,这里藏了朱勔家的许多书画,并到油衣库取走什物,再将太医局的玳瑁和药材拿走。[34]

除了不断地搜刮之外,金人的纪律已经乱了套。金军不再满足于在城墙上搜刮,他们下到城内抢夺、搜查,也因此制造了不少事故和火灾。比如,二月二十三,封丘门、陈桥门被金人焚毁。二月二十八,保康门被焚毁,火势一直蔓延到延宁宫。三月初八,烧毁了天汉桥,并波及周围民屋百余家。[35]

随着搜刮进入尾声阶段,政权交接的大戏终于要拉开帷幕了。

以九族换取一城生灵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三月初一,这一天是大喜的日子,在金军营地里的张邦昌终于要回城了。

在送张邦昌回城的过程中,金军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张邦昌不会被杀死。他们早早地向城内放了风:交割的时候是个活的张相公,如果交割之后他死了,不管你们找什么借口,都是你们杀了他。金人没有明说后果,但人们都知道这样的结果就是屠城。

城内的官员们最犯愁的,是应该按照什么礼节迎接这个“未来的皇帝”。最后决定,既然他还没有登基,还是按照宰相的规格来接待。御史台查了一下旧例,发现宰相入城,百官也应该到门口迎接,他们通知所有官吏必须于这一天的下午未时(一点),准时到南薰门迎接太宰张邦昌。

时辰到,公相们聚集在城门口达数千人,观看的百姓又有数万人。为了防止出现意外,范琼、汪长源等统制官领兵分列左右,从州桥到城门下如同两道铁墙一般。直到申刻(三点),张邦昌才赶到,文武百官站在城门内迎接,金人铁骑将他送到城门口,不入城,把他交割给范琼后,拨马就回。

当晚,张邦昌并没有进入皇宫,而是住在了尚书省内。不过由于他不是一般的宰相,照顾他的从员很多,有郎官十员值夜班,后来又增加了十员掌管各种事务,还有使臣十五员负责传递各种消息。[36]

在尚书省安顿下之后,百官们按照金人的意思请求张邦昌当皇帝。

不想张邦昌回来后,立刻宣称病了,连饭都不吃。众人把他逼急了,他就反问说:“你们都怕死,就趁我不在把这个名头送给我,这不是来害我吗?我要答应了,不是大祸临头吗?”[37]

人们原本以为,张邦昌在金军营地时早就答应了当皇帝,现在才发现,张邦昌是刚刚知道这件事。在金军营地时,最初他对于百官推戴的事情完全不知情,后来,元帅们把百官的推戴信给他看,他大惊失色,表示这可不行,如果逼迫他,只有自杀一条路。

金人只好换了一个办法,表示准备立赵氏太子为皇帝,由张邦昌当宰相,监督盟约的执行。张邦昌这才答应了进城。[38]金人的意思是,只要骗张邦昌进了城,就可以利用宋人来劝说他。

三月初二,金军再次来信催促,表示给城内三天时间立张邦昌,否则立刻屠城。整个城市都慌了神,他们的命运掌握在一个病号的手中。三月初三,为了争取时间,百官们只好说张邦昌已经答应了,三月初七这一天就可以登基。

可另一面,张邦昌还是不吃东西,硬撑了四天。人们逼急了,他就拔出佩刀来要自杀,吓得人们赶快将他拦住,哭着说:“相公你怎么在城外不死,偏跑到城里来死?你这不是害了一城的生灵吗?”

又有人劝说:“相公你先权且当一下皇帝,等金人走了,你到底要做伊尹(将皇位还给赵氏),还是做王莽(将皇位据为己有),这都全在你自己。”

事出无奈,张邦昌只好答应下来,表示自己是以九族性命换取一城人的性命。[39]

当大部分人都谄媚地等待着张邦昌担任皇帝时,也并非没有反对者。在所有反对者中,最有能力的是以统制官、宣赞舍人吴革为首的一群青年军官。吴革曾向孙傅提议不要将太子送给金人,而是换一个孩子,在送出城的过程中将孩子摔死冒充太子的尸体,再把真太子偷偷藏起来或送走。但他的提议没有被采纳。这一次,吴革等人密谋于三月初八这一天发动政变。他们最主要的目标是范琼等亲金将领,由于范琼掌握军队,也是最配合金军的人,要想政变成功,必须首先将范琼等人杀死。杀死城内的亲金将领后,就可以争取城内所有军队和百姓的支持。然后,再命令军队从所有城门出城,列成两个主要战阵,与刘家寺和青城的金军两营对垒,劫掠金军营地,将二帝迎回。他们还制作了蜡丸送出城外,期待与城外的勤王部队里应外合。[40]

参与谋划的还有吕好问、马伸、张所、吴伦等人。一位叫作左时的人写了三封檄书,第一封指责金人侵略,第二封指责百官贪生怕死,第三封指责人民不反抗。从这三封书信中,也可以看出策划政变的是一个激进团体。

吴革等人之所以制定这个方案,是因为这时恰好有消息,四方勤王的人马快赶到了。金军的大部队都派到四方打仗去了,留在寨内的只有不满万人。这就给了城内可乘之机。

但即便这个消息是真实的,方案可行性也很小,要想从戒备森严的金军营地中将二帝救出,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这也可以看作北宋武将阶层做出的一次绝望挣扎。

但接着,意外就出现了。在吴革等人做准备时,有人探得消息:有五十辆车从青城出发向东走了。吴革立刻想到这是金人把皇帝转移了,恸哭不已。如果皇帝离开了,那么一切策划都失灵了。

但实际上,吴革的猜测是错误的,皇帝一直在青城待着。可这个错误消息的确影响了吴革的准备工作。[41]

到了三月初六凌晨,有内官听说张邦昌三月初七就要登基,已经坐不住了,他们杀掉了妻子及其他家人,烧毁了居所,聚集了数百人,一起找到吴革,表示当天就要起兵。这时密谋已经公开化了。不过,吴革还是冷静地询问:“如果提前举兵,城外的援军得不到通知,不是坏事了?”

来人告诉吴革,就算没有城外的援助,城内大约有五千士兵和数十万百姓可以参与。吴革考虑到事情已经暴露,不得不发,只好披甲上马,向北面的咸丰门杀去。到了金水河,已经是黎明时分,周围都是范琼的人。

范琼并没有强行攻打吴革,而是叫人假装吴革的同党,把他骗下马,和他的儿子一起,出其不意将他斩首。吴革死前颜色不变,破口大骂。他死后,与他起事的数百人都被杀戮在金水河畔。[42]

伴随着范琼镇压了起事,三月初七,册封大戏正式登场。

这天一早,大风,有日晕,百官、僧道都来到了尚书省,等待张邦昌出来。张邦昌从尚书省门口痛哭着上马,到了西府门,假装头昏要摔倒了,立在马上待了一会儿,回过神来,继续痛哭。到了午时,有人将他引到了宣德门的西门阙下马,进入幕后,在那儿他继续哭泣,但没有耽误换皇帝的衣服。

金人派遣了五十多个使者,带着数百随从骑马赶到。正使是特进尚书左仆射、同知枢密院事、监修国史、上柱国、南阳郡开国公、食邑二三千户、食实封二百户韩资政,副使是荣禄大夫、行尚书礼部侍郎、提点大理寺、护军、谯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一百户曹说。礼直官是东、西上门使韩企先。持册命前来的人是金紫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知御史中丞、上护军、彭城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一百户刘恩。宣读册命的是枢密院吏房承旨、中散大夫、卫尉寺卿、上轻车都尉、清河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张愿恭。持皇帝印玺的是中大夫、行中书舍人、上轻车都尉、太原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王企中。将印玺供奉给皇帝的是枢密院户房主事、银青荣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行太常少卿、兼侍御史、轻车都尉、陇西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李忠翊。

从这复杂的官名可以看出金人对于宫廷礼仪学习的迅速。金人赐给张邦昌的礼物如下:玉册(册匣、册床、行马一对)、金印大楚皇帝之宝(宝匣、宝床、行马一对)、红罗窄袄子、平面玉御带(纯金龙口束子、锦箱全)、银褐中单、乌纱幞头(衣匣、衣床、行马全)。[43]

使者们穿着红衣,拿着册封文件。张邦昌从幕后出来,在御街上朝着北面拜谢,舞蹈。在隋唐两宋时期,官员拜见皇帝除了跪拜之外,还有一个环节叫作舞蹈,可能是官员向皇帝做一些代表尊敬的动作。但这些动作却已经失传了,只留下了“舞蹈”这个名字。

张邦昌向北舞蹈,表明他认可金国的正统身份,自己虽然贵为皇帝,也只是金国的附庸。

接着他跪下接受册宝。金人册封他为大楚国皇帝,接受北宋的半壁江山。首都也不再是汴京,而是迁到了金人暂时不感兴趣的长江流域,以金陵(现江苏省南京市)为都城。

张邦昌拜谢之后,金人作揖别过。到这时演的是“册命”一出戏。

金人退走后,由原来宋朝的文武百官接着演“朝贺”一出戏。百官从宣德门进入,穿着赭红色的袍子,张着红盖。张邦昌也步行从宣德门,经过大庆殿,到文德殿。在殿门口,有人给他送上皇帝专用的辇子,但他拒绝了,继续步行入殿。

他没有坐皇帝的正座,而是叫人在西侧又放了一把椅子坐下,接受了百官的朝贺。不过百官要下跪时,他立刻传令,表示自己是为了生灵才这么做,并不是真要当皇帝,请不要拜。但王时雍还是率领百官拜过,张邦昌一看连忙转身面向东拱手站着,表示没有接受。

整个仪式过程中,大部分人都哭丧着脸,表明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有一小部分人却欣然而为,他们是王时雍、吴幵、莫俦、吕好问、范琼、徐秉哲等亲金大臣,张邦昌当皇帝后,必须依靠这些人才能维持统治。[44]特别是王时雍,每次向张邦昌汇报,必定以“臣启陛下”开篇。[45]在官职上,王时雍为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吴幵、莫俦皆为权枢密院,吕好问为权门下侍郎,徐秉哲为权中书侍郎,范琼是负责保卫皇帝的殿帅。[46]

在城内,人们给几位大臣起了外号,王时雍被称为“卖国牙郎”,吴幵、莫俦主要负责传递消息,所以称为“捷疾鬼王”。[47]

当天,消息传到青城的宋徽宗耳中,太上皇立刻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定了,他必定被金人裹挟而去,正伤心的他泣下沾襟。第二天有人向他献了两句诗:“伊尹定归商社稷,霍光终作汉臣邻。”意思是张邦昌必定会把皇权交还赵氏,太上皇边读边骂:“等他把社稷还回来,我已经跑到比龙荒还北面的地方去了!”[48]

为了表示无心当皇帝,张邦昌还做了一系列的规定。虽然皇宫主人换成了他,他却只当一个皇宫的暂时保管人,不登正殿,又罢去了繁复的皇家礼仪规定。对于皇帝起居的大内,更是连门都不进,直接在各个门上贴了封条,写上“臣张邦昌谨封”。他不受通常的朝拜,百官见他不用山呼万岁,谈话时也从来不说“朕”这个皇帝的专用名词,而是用“予”来代替。由于有人将他的命令说成“圣旨”,他还专门下了一道命令(三月十二),规定不准说圣旨,只准称“中旨”;如果是当面得的命令,叫“面旨”;要发往四方的,称作“宣旨”;手诏则称作“手书”。总之避开一切可能让人误会的称谓。

只有一个场合,张邦昌不得不继续演戏,那就是金人在场的时刻。有时候,张邦昌穿着常服与宰执们议论,双方以名字相称,突然间,金人来了,他就立刻进去换上皇帝的服装。就连卫士都说:“以前戏子演杂剧时都装作假官人,今天张太宰就是这样的一个假官家。”

不过,金人对他却非常有礼貌,元帅们下令,金使觐见张邦昌必须按照以前对待宋朝皇帝的礼仪。于是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在即位之前是张邦昌朝金人鞠躬,现在金人都是在台阶下拜见张邦昌。张邦昌有些不习惯,告诉金国使者可以随便一些,金使表示如果不这样,回去元帅会杀了他们。[49]

在张邦昌与群臣们演戏时,金军却开始准备撤离了。他们的军队也是各个部落拼凑的,到了夏天急着回北方。但在离开前,还需要做最后一次尝试,看还有什么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于是,张邦昌登基之后邀请金人庆祝了几天,吃喝一番[50],到了三月十二,就继续干正事儿了。

三月十二,金军将景灵宫席卷一空。景灵宫是皇帝祭奠天神和祖宗的所在,里面各种祭祀用品不少,金人将之卷走。

三月十三,劫掠宗庙。

三月十四,席卷内藏库。[51]

但这些还只是常规动作,金人最想要的还是金银,他们决定最后试一把。在开封府上报给金军的户口册中,注明汴京城一共有七百万户,这是一个庞大的数目,按照每户三人(很保守)来算,就是近两千一百万人,放在现代也是世界特大城市。可事实上,北宋末期全国总人口也只有五千万左右,比如,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的统计,是户两千零二十六万四千三百零七,口四千五百三十二万四千一百五十四人。具体到东京开封府,是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两千九百四十人。[52]这个数据与上报数字差了二十多倍。

金人很纳闷,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口,只有这么一点金银,于是决定采取摊派的办法再搜刮最后一遍,按照七百万人户来分摊金银。开封府明知道没有这么多人,却又不敢明说,只好把数额摊派在二十六万户的头上,结果,即便是最贫穷的家庭也摊派了金三十锭、银二百锭。

不想这件事产生了反作用。大家一看这已经成了胡闹,干脆连理都不理,金人威胁不交就屠城,可人们已经不怕死了,都威胁不动。另外,大家似乎捏准了金人的心态,既然已经准备撤离,他们的心思更多应该放在如何安全地撤退上,不大可能屠城了。[53]

这件事僵持到了三月十四,老百姓不配合,金人没有面子,大家都怨开封府做了傻事。最后出来收场的就是新任皇帝张邦昌。三月十四,张邦昌写信给金军元帅们,请求豁免金银,他表示进城之后察看一番,发现民间真的很穷了,榨不出来了,也希望元帅们给这个新成立的国家留一点家底。[54]

三月十五,张邦昌亲自前往青城与元帅们会晤,他带着七件事前往:第一,不毁赵氏的陵庙;第二,不要继续搜刮金银;第三,汴京城墙上防御用的楼橹不要拆掉;第四,既然定都金陵,但要等那边建设完毕,三年后再搬迁;第五,金军于五日内班师回朝;第六,张邦昌的国家叫大楚,他就叫大楚皇帝,不再另立庙号;第七,他需要犒赏军民功臣和大赦,但这个国家已经一穷二白了,需要金军支援一点金银作为犒赏之用。元帅们全都答应了下来。[55]

张邦昌见元帅们答应了,又提出了新的请求。他提议金人扣押的官员已经太多了,带回去也是累赘,不如放回一些,他的名单上包括冯澥、曹辅、路允迪、孙觌、张澂、谭世、汪藻、康执权、元可当、沈晦、黄夏卿、郭仲荀、邓肃,以及太学、六局、秘书省中用不着的官员。金军也答应了。

但张邦昌提出的另外五人,金军没有答应,他们是何、张叔夜、孙傅、秦桧和司马朴,这些人大都是反对废黜赵氏的,他们必须与赵氏一同前往北方。他们的家族成员只要能抓住的也全部在迁移之列。

直到三月二十三,金人将释放人员送回时,才正式发布告示,宣布豁免了剩余的金银。[56]这一天放回的人有数千之众,除了官员,还有百姓、僧道等。[57]张邦昌作为一个傀儡政府,对于汴京城的保护却比宋朝两位皇帝还多。

那么,金军一共从汴京城榨出了多少金银呢?这也牵出了汴京围城史最悲惨的一幕……


【注释】

[1] 参考《靖康要录》与《大金国志》。

[2] 参考《宋史·张邦昌传》。

[3] 参考《玉照新志》。也有记载是宋齐愈出使金军营地,回来将张邦昌名字写在纸上,没有询问王时雍环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4] 参考《中兴遗史》。

[5] 《三朝北盟会编》引《宣和录》。

[6]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7] 参考《靖康要录》。

[8] 参考《挥尘余话》。

[9] 《大金吊伐录校补》第一五七篇。

[10]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11] 参考《瓮中人语》。

[12] 参考《靖康要录》。

[13] 参考《靖康纪闻》。但《纪闻》记载索要明经是在二月十八。

[14] 参考《中兴遗史》。

[15] 综合《瓮中人语》与《靖康要录》。

[16] 参考《瓮中人语》。

[17] 参考《靖康要录》。

[18] 参考《瓮中人语》。

[19] 参考《靖康纪闻》。

[20] 参考《瓮中人语》。

[21] 参考《靖康要录》。

[22] 参考《靖康纪闻》。

[23] 《南征录汇》引《青城秘录》。

[24] 参考《靖康要录》。

[25] 参考《靖康要录》。

[26] 参考《靖康纪闻》。

[27] 参考《瓮中人语》。

[28] 参考《靖康纪闻》。

[29] 参考《中兴遗史》。

[30]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31] 《南征录汇》引《大金武功记》。

[32] 参考《靖康纪闻》。

[33] 参考《靖康要录》。

[34] 参考《靖康要录》。

[35] 参考《瓮中人语》与《靖康要录》。

[36] 参考《中兴遗史》。

[37] 参考《大金国志·楚国张邦昌录》。

[38] 参考《朝野佥言》。

[39] 参考《大金国志·楚国张邦昌录》。

[40] 参考《中兴遗史》。

[41] 参考《中兴遗史》。

[42] 《三朝北盟会编》引《伪楚录》。

[43] 《大金吊伐录校补》第一六三篇。

[44] 综合《靖康纪闻》《大金国志》《中兴遗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三朝北盟会编》等。

[45] 参考《中兴遗史》。

[46] 参考《大金国志》。

[47]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48] 参考《北狩见闻录》。

[49] 参考《大金国志·楚国张邦昌录》。

[50] 参考《靖康纪闻》。

[51] 参考《瓮中人语》。

[52] 参考《宋史·地理志》。

[53] 参考《靖康纪闻》《中兴遗史》。

[54] 《大金吊伐录校补》第一六七篇。

[55]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56]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57] 参考《靖康纪闻》。


第十四章 惊天之变第十六章 战争中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