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炼与养生

字数:22544

有为的功法,“了命”;无为的功法,“了性”。“明”传命功,“默”传性功。其实气功多是有为功法,气功也可算作炼内丹的前段。

我国古代除了东晋时许逊写的一本练武术的书中用了“气功”二字,此后再没有人用过。1953年,河北省因病退伍的军人刘贵珍随刘渡舟习炼内丹治好了肺病,在胡耀邦、谢觉哉的帮助下,于1956年先后在唐山、北戴河成立气功疗养院,开始称内丹功为“气功”,又叫“内养保健功”。

一、气功与养生

上课之前征求了一下大家的意见,有的人提出,我们想听听形势,到底政府对气功发展或者对于今后我们这种功法的锻炼有什么政策没有?由于法轮功的干扰,很多人一听气功就害怕,还能不能练?怎么练?希望我讲一下;也有人希望我讲点练功秘诀,外边不能讲的,讲讲绝招。说实话,真是秘诀,一个是我也不敢讲,一个是我也讲不出来。那么大家都是练过气功十多年或更长的,每位都有各自健身的一套方法,例如每天早晨起来怎么按摩、散步,去公园打太极拳、跳交谊舞等等,所以我只能把我自己如何练功的体会说出来,供大家参考,谈不上教功,更不是在这里演讲。何况我们这种为了祛病健身而锻炼,在“有为”(故意的)阶段的功法,是法无定法,功法在初期有为阶段可以一法万人练,直到一定阶段,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实际上越到高级功法越只有一种功法,叫做“万法归一”、“没有功法的功法”,不是老师教,是本能的,没有千千万万的功法门派。佛门说佛有八万四千法门,道家有三千六百法门,还有七十二旁门,事实上是一人一法。一种功法让万人学,只能是最低级的。因为人的差异很大,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健康的、有患病的,怎么能一法万人学呢?一个功法人人都有效,这不科学,因为“法无定法,并无高下,法法平等”。怎样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呢?因为每个人的条件不同,老、少、强、弱、男、女都不一样。我练这法有效,但你练这法不一定有效。所以,我只能把我自己多年练功养生的体会提供给大家参考。

再有一点,“气功”这个名字,是在1953年时,有一位参军因病退伍的刘贵珍老师,在河北省卫生厅和唐山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下,筹建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气功医疗中心——唐山气功疗养所(院),气功这名字是刘贵珍起的,原来不叫气功。历史上从来不用气功两个字,只有在东晋时,有个叫许逊的人,他用过气功这个名字,古来是没有的。许逊当年取名的气功,并不是我们现在这个练法,他是指的武术,武术中要练内气,所以叫气功。直到刘贵珍叫了以后就流传下来了,大家也就叫气功了。后来把什么东西都归到气功,气功的范围越来越扩大,连预测学、看手相、看面相、测字、砸石头、金枪刺喉、硬功都叫气功。其实,我们看到的很多硬功,不应叫“硬气功”,应叫“硬功”。硬功也有真真假假,真硬功要练,假的要“托”。

现在我们政府的政策,第一是肯定练气功,认为它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法轮功”根本是两回事。政府的政策,特别是今年(2011年)四月初,有的领导同志召集有关方面的人士开会,一再强调气功与法轮功是两回事。气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流传下来时,有许多迷信和不正确的东西夹杂在里面。因此,我们现在有一个任务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社会上各门各派的气功,要予以审查区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强管理”,这就是我们政府的政策。今年6月5日,《人民日报》已公布了国家正式成立“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并正式挂牌,由国家体育总局直接领导,管理什么?管理健身。

其次,是对气功的管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医疗气功,归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管理;一部分是健身气功,归国家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管理。但我们都知道,气功分为健身与医疗其实很难分,因为气功既能健身又能祛病。但现在只能这样做下去。某一个气功师要治病,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必须先是合格的中医师;第二必须有三十例治好某一种病的病例;第三,用气功治病只能在指定的医院内治病,不能在社会上个人开门诊用气功治病。体育总局虽然挂了牌,开了会,并去一些省、市作了调查研究,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前几天《人民日报》上登了一条消息,报导北京体育大学张广德教授创编的“导引养生功”的活动,可能这是第一个合法的功法。相信不久,管理中心会公布一些可以普及流传的好功法的,已公布的有“六字诀”、“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

当今我国老年人占全国人口近10%,约1亿3千万。60岁以上的老人,看病现在太难了,一次感冒看下来也要百元以上;有病动手术,就要好几万元;人们看病负担重,何不让我们练练气功,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来祛病健身呢?这点,政府是知道的,也准备大力推广能祛病能健身的气功。相信政府通过这次清理整顿,能够把那些骗人、骗钱的功法清除掉,搞一个打假、打骗,当然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一段时间。

作为广大群众,要想分辨出气功哪是真、是假、是好、是坏是很难的,这中间就需要我们去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分析。第一是分析气功的真假、正邪、高低。我们以后不叫气功,有些人一听气功就怕了,“闻气色变”,它本来也不叫气功,只是刘贵珍同志取的名字,我们就叫传统的养生术。依我的看法,本来气功不应叫健身气功、医疗气功,我认为应该把气功用于健身、用于医疗,以及用于唱歌、游泳、抗癌、抗寒、射箭、书法等等,现在就叫养生。

养生是什么?平常我们叫修炼、修德、修行、修为、修真,为什么要用“修”字?修是错了改正,就是改正我们的错误行为。我们脑子里,有许多和实际不符合的东西,需要修改。修改就是一种养生的方法,现代人由于医学的发达,生活改善逐步走向现代化,于是带来了很多的疾病。人们的观点是有病就得吃药,再一个就是吃补品,吃人参、鹿茸、美颜品等等,每天吃一大把。防病也是吃滋补品,什么蜂王浆之类的,都是走的这种道路。是的,药能治病,可是都有毒副作用,有抗药性。一病就吃药,这个思维恐怕要改。现在美国已设立一百多所(包括大学在内)专门研究机构,专门研究中国的中医药、针灸、气功。美国政府拿钱培训医院护士,现在有75%的护士都会用外气为病人调理。他们不叫“外气”,而是叫“替代疗法”、“自然疗法”。可是,我们对外气疗法,还认为是迷信。其实,除去中医,古时有专门的气医。

怎么办?慢慢来,我非常有信心。为什么?刚解放时,中医是不许看病的,看病是非法的,不让注册登记,连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也是“地下”看病。直到1956年毛泽东主席讲了“中医是中国文化的宝藏,要认真加以发掘”,中医才开始合法起来。后来,毛主席提出一个政策,就是“中西医结合”。二十多年来培养了二十多万中西医结合医生,事实上是认为中医不科学,让西医来改造中医、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他们首先的治疗方法,还是照片子、照心电图,顶多给你开点中成药或针剂,仍然是西医的脑袋,中医的手段。再举一个例子,在《黄帝内经》中讲治病的手段有四种,首选的手段是“导引布气”。“导”是“导气令和”、“引”是“引体令柔”,“布气”就是首选治病的方法。第二是针熨。现代叫针灸,古代人不懂运气手法是不够格做针灸大夫的,针灸必须运气下针。古代医生还可隔衣下针治疗。现在国外许多想学针灸的人越来越明白,要想学针灸,不是到中国,而是到日本。中国的针灸师只知找穴位留针、深刺,因他不懂运气,不会运气。不懂运气,针力就不能渗透,故不能通经活络,效果就差。1984年联合国招标成立国际气功学院,中国未中标,日本人却中标了。1985年在日本召开全世界针灸协会大会,选的理事长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第三种手段叫按矫。按是手按,矫是用脚踩。第四种手段是用药饵,膏丹丸散。过去中药店的抓药师抓药时就要运气抓着,不懂运气的是没有资格当药剂师的。可现在把这些都当成迷信了,把西方的物质科学才当科学。所以,我们现在确实要承担起一个重大的历史责任——恢复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要搞真正的挖掘继承。

接下来讲讲养生。生是什么?是生命,生命又叫性命。人有躯体,可怎么能说话能活动能想事,肯定其中有一种能量,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生命是一种能量。当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机器是怎么构成的,是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工作部分,二是传动部分,三是动力部分,三者缺一不可。现在机器又多了一个部分,就是自控电脑。假定拿人比作机器,那电脑就是人的神,也叫神气。我们饿了,血压高了或低了,是通过电脑自动控制的,不用人管。人的神包括元神与识神,是人类活动的控制者、指挥者;他的工作部分,好比身体;动力部分电动机,好比人体的精气与神气;还有传动部分搞联系的,在人体就是元气。所以,生命是精、气、神,练功养生就是练精气、练神气。

生命是精气神,精气神是练的,为什么又叫养?因为真气包括常用的气有卫气、营气、真炁(又叫元气)。卫气可以练,营气只能调。这个卫气是人体能感觉到的,可以由人的意念支配的,是可以练的。平时练功就是指练卫气。所谓气感、发功、发气就是这个卫气,卫气的一半是由父母给的、遗传的,另一半是靠后天营养、吃饭、喝水、空气等得来的,故它又是半先天半后天之气。还有大气从人的头上给的营养。

这个卫气产生于人的脊柱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它存储在气海,行走于人的肌肉和体表、腠理(腠理就是人体内肌肉的缝)之间,不走经络。每个人的体表都有一层卫气保卫着人体,使外邪不干扰,中医就把它叫做浮阳之气。卫气是可以防病治病的。

其次是营气,它存储在胸窝中丹田的部位。营气走经络,是经络运行的气,血管内运行的气润泽我们的五脏六腑。这种气不可以感觉到,也不能练,练不了。因为营气有自己运行的规律,一般每24小时在人体内循环约五十圈,是不能用意念指挥它的。经络实质上是人体生物电的电网,穴位是电网上大小不同的发电站。生病就是人体阴阳对称各穴位发电量不平衡了,如感冒是先侵入表经大肠经,合谷穴左右发电量的不同,用普通电压表都可以测出。用针灸、按摩、拔火罐来调,或用气功来调,左右平衡了,病也就好了。因此,营气是不能练的,但可以调,叫“调经顺气”。我们看到许多功法都有动功,虽有动作,但不是体操动作。如晃海、太极拳不是柔软体操,也不是活动筋骨皮的。活动筋骨皮的叫外功,而我们练的是内在的功,我们修炼的是精气神,是生命力。唯独真炁不能练,也不能调,真炁只能“养”。一位知名医生,天天给人看病、开药,但他对人说,最好不吃药,顶多是三分吃药,七分养。有病,药力只起到三分作用,另外七分靠“养”。

什么是“养”呢?是不是整天睡在床上,不上班,只吃和睡,这能治病吗?有了病不吃药不对,但只靠吃药也不对。因为药有抗药性,也不能一辈子吃药,吃补品也不行。人本身就有自家药,就有免疫力,药吃多了,降低了免疫力,有副作用。所以,要三分药,七分养。“养”就是“不想事”,清静,无为,不耗神,养神。

二、练功与修持

“修持”就是把后天的“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使其退化,对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理都不理。《道德经》中说“道”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就是说“道”是看不见,不分辨,根本不理,使后天的功能退化。等到你的后天功能越退越弱,先天功能就要显现了,这在道家叫做“识神退位”,就是后天意识退下去,“元神”就位。把“识神”不用,降到最低状态,就可以使“元神”增强。练功就是要退掉你的“阴六根”,使你暂时变成一个生活上的“傻子”,变得如醉、如痴,“大智若愚”。总之,不用“六根”,使脑子好像一片空白,但又清澈无比,什么都不想,又什么都清楚,无法形容,所以,老子称之为“妙”。所有有功能的人要显功能的时候,脑子就是一片空白,因为“意不静,则神不活”。练功可以练出人体潜功能,但必须要暂时退化“六根”,可现代人退化六根是很难的。人们每天得吃、喝、拉、撒、睡,得工作,得上公园,得管家,买菜、烧饭,能退吗?然而,起码可以在练功的两小时里退其六根。而退的方法实际上不是练的,是“养”的,是靠“养”出来的。为什么用“养”,养就是不想事。总之,要有眼不看,有嘴不说,用一个字表达,叫“静”。不是不动,是指“意静”,是动中有“静”。古代人称“静”,必须要“心地无私无垢”,佛家叫人做好事,让人心地干净,不想事才能元神出现,才能有超人的智慧。有了人体潜能,若想再提高,再发挥其功能,还要把已有的人体潜功能也否定掉。特异功能我们叫它为五眼六通,把阳六根再第二次否定掉,就可达到“般若”。这是一种超智慧,大智慧,佛教叫“圆满”,道教叫“圆觉”。这就是“佛”,有了“漏尽通”者,则可成佛。“漏尽”指上不溢,下不漏。一看,一听,一想,就叫漏。

1991年,有一个欧洲的富翁捐资建了一个欧洲的“气功学院”,让我当他们的“荣誉院长”,每年去一次德国慕尼黑,让我介绍一位高级气功师去讲学。我介绍了一位很有学问的气功师叫陆锦川(音),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教授王子平的徒弟,是太极武门的掌门人,著有很多书,我很佩服他。我带他去了后,说请他讲一点高级的内丹。我介绍之后,请他开始讲课,大家都洗耳恭听。可他瞪眼看了十几分钟没出一声,我急得满头大汗,可他还是不出声。我让他讲,他说:“讲什么,我讲完了。”人家用的是“无为”的,已经在发动了,而我们搞不清楚。这是对的,高级的就是“无为”的,一说就是“有为”了。大道本来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说了就是漏了!有为的功法是最基础的,而高级功法是无为的,因为“大道无言,开口便错”。一部《金刚经》它的核心只是八个字,“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智慧法门的经典,读金刚经是先让你傻读,不去分辨意思。只傻读,脑子好像一片空白。一分辨就“有为”了。要的就是脑子好像一片空白,读完了一合书,满脑子空澈,元神出来了,就有功能了。这时候,脑子清澈无比,出现一种“会归自心”的感觉,老子称它为“妙”!是一种什么都没想,又什么都清澈的境界,但不是脑子空空。

释迦牟尼19岁出家,30岁得道,出家讲经四十九年后,对弟子们说:“我什么都没给你们说。”他的意思是让弟子们把他的话都忘了,方可进入另外一个时空界。让他把四十九年讲的东西用一句话表达,他说叫“去妄念,空”。佛经上说“开口便错”,也说“不可说”,因为一说就错;因为不得矣,只好用地球上的语言告诉徒众,那三千大千世界,域外、地球外无数高级生命,也就是外宇宙、外星球的情况,所以只能比喻。

接下来讲讲健身修炼,讲讲太极拳。太极拳是和中国文化分不开的,太极拳也是内丹的外架,也是可以养生治病的。总之一句话,我们的目的是养生,是健身祛病。前面讲养生就是养精气神,精气神就是精气和神气。现在先讲讲练精气。

第一步练精气。这个气是“卫气”,也叫“浮阳气”、“皮毛气”、“意念气”,它走皮毛。在人体的周围有一层卫气,它保护人体不受外邪干扰,所以叫皮毛气。这种气,经过训练,在光线暗的情况下,可以看得到,有颜色,颜色多达六十多种,是后来一个日本人奥拉发现的,叫奥拉气,也叫人体辉光。三十年前,苏联一个叫杰里安的发明了一种照相机,可以把辉光照出来,这种相机就叫杰里安照相机。我们练的是“卫气”,真炁是练不出来的,是养出来的。要“至虚极”、“守静笃”,才能出现真炁。不管哪种功法,不把卫气气脉打通,就不可能进入这个境界。养生的“养”,就是养真炁。养和练有什么区别呢?练是用后天意识,是故意的,用脑子想的,有为的;而真炁是养的,是无为的,不是靠老师教的,老师可以用秘诀帮助进入“无为”,以后全靠自己的本能。法法自生,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自生法,法法自灭。此时,老师是可以“证法”的。

卫气有什么特点?怎么练呢?卫气是可以受意念指挥的。比如你身体有病,你身体周围的气是灰色的,或灰黑色;而在恋爱中的人,气是粉红色的;在静养时出现的是淡绿色;发脾气、大怒时出现的气是冒火的。用杰里安相机可以照出来,人经过训练也可以看到。太极拳练的也是这个气,也叫混元气。卫气怎么练?卫气是由脊柱制造,存储于气海,丹田能够用意念指挥,意到气到力到。气也是力量的源泉,力到病除。卫气有很多特点,我们练功要松静自然,而古代不用放松这个词,放松不是松懈,而是身体外面挺拔,里面虚空,像面包一样。放松不应有方向性,而是全方位的,是全面的,虚空的。卫气必须是在放松的情况下使人体各部位形成弧形、圆形,若是出现棱角,气就断了。发功的时候不能有尖角,必须要成弧形、球形,太极拳不是身体外形直来直去,都是弧形的,而不圆不弧就叫“出尖”。任何部位都不能出尖,一出尖,气就断了。一些老人在家没事,两手抱空球玩也可以健身,也可以练圆弧运动。佛家道家结手印打坐时,一定要把手翻起来,使臂肘成圆弧,而不翻起来则压迫胸腔,使呼吸不畅。所以,一定要把手翻开,要虚腋,像夹着个球似的。练功一定要腋半虚,臂半圆,气不断。人体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任何地方只有形成圆形、弧形才有气感,这就是太极拳为什么要成弧形,使身体形成三十六个球,腋窝、腿裆、脚缝都要夹个球,一定要有圆的概念。若是练功时低头哈腰,就是“师傅不高,老师没教好”。

身体放松是要外挺拔,内虚空,这样才有气。既要圆,又要展,要舒展,要用意,不是用力。发气时是全身的每一个关节、每一个筋骨都要展开,都在生气,因为展开能开窍,窍开了,气才能发出。“展”很重要,练功时光松不行,还要展,松中有展。我们可能都接触过很多功法,可能都有一种感觉:开始练效果都不错,但练练以后,就上不去了;或者大多的病好了,但再提高就难了。都希望能继续提高,可是却很难。这个原因就是因为老师为了便于我们学习多种功法。其实,凡是学来的都叫“有为法”,又叫“有作法”,都是告诉你该怎么办,该怎么做,要故意地去这么做,所以就叫“有为”。而有为法是“法无定法,因人而异”的。比如练功,你的年岁比他大,你练功的方法就跟他有所不同。年岁大的,腰椎不好,就躺着练,为什么非要坐着、站着练呢?有的人年轻,站着练舒服,就练站功。所以是“法无定法”,不能一种功法万人学、万人练。如果万人学,万人都能用的,那是最初的基本功。共同的规律、共同的方法,可以练,但基本功不扎实,不懂得诀窍,怎么提高?佛家说,有为法八万四千门,实际上不只八万四千门,是一人一门。跟书法似的,开始临帖,熟练后就有了自己的笔体,一人一体,都不一样。所以说“法无定法”,因人而异。功法这个东西,是法法平等的,并无高下,不应该说你练的是低级的,我这个是高级的,它们都是祖国文化的瑰宝。但是越到高阶越是一致,叫做“万法归一”或“万法归宗”,目的就是达到不要法,都是为了最后进入无为。比如“养”,是无为才能养出真炁,所以叫“养生”,不叫“练生”,而叫养生。无为的功法是无法用语言传授的,一传就“有为”了,一讲就错。如何让人们学到呢?有一种方法叫做“半有为”。怎么叫“半有为”“半无为”呢?怎么过渡呢?打个比方,有个县长问我这个问题,我问他,你最喜欢什么,他说最喜欢书法,我问你什么时候写的字你最满意?他说喝醉酒时,迷迷糊糊写的字我最满意。他喝醉酒时,随手写来,写完倒头便睡,一醒来看到桌上摆着一幅字,写得特别好,这就是在“半无为”状态下写的。李白总是在醉酒的情况下写诗,“李白醉酒诗百篇”就是在半无为状态下完成的。喝酒的好处就是忘事,忘事就进入“半有为半无为”,直到进入无为。无为是没有功法的,如果有法,就是不要功法的功法。到了无为阶段,脑子好像一片空白,但还是有法,这法不是人教的,是自生的,叫“法法自生,法法自灭”。进入这个境界并不难,大道至简嘛!进入之后,完全不用人教,都是自动的,本能的。《金刚经》中最后有四句话,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然《金刚经》里讲的心法不全是指的功,指的是“法尘”,指万事万物都是“法”。如眼睛叫“眼根”,其功能叫“眼识”。耳朵叫“耳根”,功能叫“耳识”,是听觉,听的对象叫“耳尘”。脑子里想事,叫“意根”,能想事的这个功能叫做“意识”,想的形象都是空幻的,所以叫“法尘”。其实功法也是法尘,用功法就是为了扔掉功法,一辈子按照老师的功法练,进步不了的。功法就是桥梁,就是船,过了河就不用它了。道家的有为法第一步炼精化炁,第二步炼炁化神,第三步就进入无为法。炼精化炁一百天就可以了,第二步炼炁化神三个月就行了。可是我们多数人练了很久,有的也许练了十年了还在练有为法。我们应该尽快使自己进入无为法的层次。进入这个层次其实并不难,如在《内经知要》里说的“凡不根于虚静者即为邪术,凡不归于易简者即为傍门”,“大道至简”,越讲得方法复杂,越不是大道,越复杂越是邪门歪道。但是,方法容易,坚持难,因为要改正我们几十年的习惯,是很难的。大道全凭静中得,要心静、身静,心不静则身不正。要“虚”,不虚心则功上不去,一杯水满满的,怎么能加注新的水呢?所以大道教人“虚怀若谷”,小道是放松身体。

我们讲健身、防病治病,而很多病是来源于心病,往往是先有心病,所以说很多难治的病往往都是心病引起的,身病好治,心病难医。如果心病不除,那么身体虽然练好了,但是还会再出问题。所以,下面还要给大家讲《心经》。

当年毛主席曾经对学文科的大学生讲: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好好看看《心经》。《心经》是佛教中的六百部“大般若经”浓缩的260个字。虽然只有260个字,但是它把佛教基本精义都浓缩在了里面,它是非常了不起的经典。这个《心经》不是迷信,唐三藏玄奘西天取经就是一路念着《心经》的。其实,毛主席每次出去视察、出差,他都要带一些书去,大部分都是些马列文史类的,唯独他一定要带一本名叫《六祖坛经》的书。根据毛主席自己说:“我各方面的学问都想研究一下,也都研究了,唯独对佛学我研究得不够。”所以他每次出差都带上《六祖坛经》。我这里给大家讲的还是些最基本的东西,还得一步步提高,等将来到了高层次,还要进入无为,有很多东西还要自己去悟。举个例子:我是1947年在天津工作,那时候的工作太紧张了,后来我得了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慢性胃炎,便血,吃什么流质的东西都会吐出来,瘦得皮包骨头,还长期失眠,经常是五六天睡不着觉,安眠药是一把一把吃也不管用。坐轮船去上海、天津时,我就叫人把我锁在船舱里,因为我见了海,都想跳海;我在高楼上,窗子开着我就想跳楼,因为烦躁极了,中西医不治。别人告诉我,说有一个从河北来的老中医,八十四岁了,逃难来到天津,在贫民窟住着,介绍我去他那里看病。他只是在墙上挂了一个小牌子,油漆都脱落了,上面写了四个字叫“导引布气”,其实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治病方法,“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我那时一点都不懂,躺在床上,他把手放在我腰部大脉上五分钟,然后就给别人去治病了。他一共放了三个五分钟,一天就算治好了,当然不是当时就好。每周四次,一个半月下来就好了,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是什么东西呢?我当时不知道。我的第一个老师叫蒋维乔,他的道号叫因是子,是常州武进人,但直到1958年才圆寂的,关于他我以后再给大家详细介绍。

我自己练功主要是从练卧功开始的,因为有病所以老是躺着练功。我练卧功的方法就是把两手对着胃部发功,因为他给我治病就是用的这种方法。老中医不在了,解放后他回去了,找不到了。我当时练功的时候,就模仿着他找感觉,所以我多年都是练卧功,那时我并不懂什么坐功、站功,后来遇到蒋维乔老师(他做过江苏省教育厅长、东南大学校长),我学功走的路是跟他学的。开始练的是内丹,是长寿的。48岁以后,没有名师指点了,改学密宗,所以我到后来一直是学的密宗,练的也是密宗,我曾经学过六年太极拳,但老师不允许我搞动作,只练站桩。我是靠站桩练出自己的东西的,不是靠动作练出来的。那么我练卧功的时候奇怪极了,我平躺在床上,我觉得脚自己起来了,我想把它放下来,它就是不下来。其实,我的脚根本就没动,是内气充盈后感觉脚抬起来了。有时感觉两只脚一起抬,而且抬得很高,可是我睁眼一看,它一点都没动,还是在原来的地方,只是我感觉脚抬起来了,以后就分开了,里面冲的力量恨不得把床板压塌,这就是内气充盈了。那时没有人教我,也没有人指点,我也不懂这是什么道理。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我的内力,是平常的情况下练的,很多东西是我自己在练功中悟出来的。后来又看书,听老师讲,才知道原来古人早就有了。所以,看书往往是证实我悟到的结果,看书练功是很难的,看书只是为了参考,要靠自己的悟和实修才能体会。那么躺着练功,有的人说我睡觉的习惯是侧着睡,其实我也是侧卧,睡着了是侧卧的。一般是往右侧卧,因为这样不压迫心脏,如果左侧卧就压迫心脏,有时会憋气。那么仰卧你尽管练,因为平躺着不影响呼吸,而侧卧总是压迫一侧的肺部,平躺是比较理想的。但是,一般的人习惯侧卧,没关系,侧卧也一样练功,方法一样。侧卧的方法叫狮子王卧法,一条腿弯得小一点,另一条腿弯得大一点。身体要感觉拉长了,只是肱圆不好(肱就是两手臂),平卧要好做些。当然,有的人趴着练卧功,有的人甚至让小孩趴着睡,尤其是外国人,当然它有它的好处,我们现在不讨论。

下面我讲一讲,当我们练功到了一定阶段,容易出现的一些现象,我尽量多讲一点,便于大家将来参考。

这个肱圆抱球,刚开始练的时候要放松,不过我们往往不容易做好。当年在北方有个很有名的武术老师叫郭云深,他收了很多徒弟,教形意拳,最小的一个徒弟叫王芗斋,曾教导过我。王芗斋发现老师给大家教拳,只教不练,自己不练,这是什么道理?你教我们形意拳,你自己为什么不练?他就开始注意老师的行止。他夜里不睡觉,看老师去哪,结果老师出去到树林里去了。他偷偷地跟着老师,到了树林里头,结果发现老师就练站桩,一站就站到天亮,然后回去睡两个小时。他当时就觉得奇怪,天天跟着去看。有一天老师发现了他,老师问他,你来干什么,想偷功。他说不是呀,我是想来学点东西。他当时就跪下求老师教他,于是老师就教给了他站桩。其实站桩的姿势不光是抱球一种,它有三十多种姿势,其中比较难的有童子拜佛站,最难的是降龙伏虎桩,这种桩得气快。过去老师给我治病时并不接触到我,就是用内气。上海的赵伟,他空抱着一棵树练,发起功来树直动,你不练出内气,内劲怎么可能呢?不接触树,树能动,就是光放松站着能练出功夫来吗?但是不能自己瞎练,得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按次序练,不能没到那个层次硬绷着练,那就僵了。所以,太极拳里头也有个规律,一开始先让你练掉僵力,再从头开始练,那么练到一定阶段了,会出现一些现象。虽然现在讲早了点,但我还是要讲,便于大家以后参考。

两手抱球的要求,首先是沉肩坠肘,也是撑肩,也叫平肩,肘一定不要翻起来,要坠肘,肘与肘之间要有合力,肘还要与膝合,两膝之间也要有合力,好像夹着个球似的。过去那时候,教拳的都很穷,王乡斋也很穷。在抗战时期,有一个很富有的大学生,叫姚仲勋,他供养着王芗斋,那时候中南海是可以出租的,他们就住在里面。因为姚仲勋练功非常刻苦,深得王芗斋的信任,他得到了真传。有一次,从日本来了一个剑道七段的剑师,叫泽井健一,到了北京以后就打听谁的武功最高,人家说王芗斋,他就到中南海去求王芗斋,请王芗斋吃饭,然后说咱们较量较量。当时,王芗斋哪敢跟他比,伤着怎么办,打输了也不行,打赢了也不行,一再拒绝,还是不行,非较量不可。没办法,王芗斋就说,你用竹剑,王芗斋就拿了根竹手杖,两人就较量了。王芗斋用内力一抖,泽井的剑就握不住了。因为王芗斋的功力超群,这时泽井的手已经麻了,剑脱了。泽井不服,再比还是出去了,比了几次都是这样。最后泽井是真的服了,又是请吃饭,又是拜师,非把自己说成是王芗斋的徒弟不可,要王芗斋教他。没办法,王芗斋就教他站桩,手往前一抱,没教他关键的东西。王芗斋心想,我要把真东西教给你,我不成了卖国贼?我不能教你真的,只能教点皮毛。所以泽井学的站桩只是外形上的姿势,他学了以后回到日本开武馆,现在在日本还很有名,他后来改名为“大风拳”,收了很多徒弟,一看个个都是这姿势,这是最低级的了,不可能站出点气来,没有内力。

有的人练功的时候自己就动起来了,而且一动,病就好得快。因为一动就通关展窍,力量非常大,出现一种自发动的现象,是本能的,有的打滚,有的哭,有的笑,为什么会哭会笑呢?因为他常年受压抑,练出内气以后,他的怒气就解放了,这样就自然产生了哭笑,也是他自己为了解放他自己,本能的,无为的,所以效果非常好。但是也有它的缺点,因为自发动以后很伤气。所以,练完自发功以后需要养,站着、坐着养气,引气归元,引气归海,否则会很疲劳。所以当年王芗斋曾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是体内生生不已之动。”大动到一定程度也就自然出现小动。大家以后如果出现自发动功不要害怕,很多练自发功出偏的是因为害怕,害怕什么呢?怕停不下来。实际上要停下来很简单,只要收颌藏喉就停下来了,所以不要担心停不下来。这里把大家以后练功可能会出现的现象给大家讲了一下,便于大家以后参改。真正进入无为时会产生自发动功,其实真正的太极拳是内丹外架,是自发动功,不是人为设套路的。

三、三调与开窍

前面我们讲了练内功就要养气、养生,而养生、养气的方法主要有三调:调身(形体)、调心(意识)、调息(呼吸)。

有些人练功往往难去杂念,认为不练功还好,一练功就想事。为什么难静下来?主要是因为窍没有开,窍不开就静不下来,身不正,气不通,意不静,神不活。所以练功一是要先正身,正身就是开窍,身正则气通,气通意能静,意静则神活。古代练功先要做到正身,也就是调身;内省也就是调心;第三是调息,古代叫吐纳术。三者统一不能偏废一方。佛教叫安那般那,简称安般。

古人认为正身有大道小道。其实练功也是修炼处世之道,《道德经》中认为,修心养性和待人接物、处世、治国、齐家、平天下及自然规律是一个道理。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叫做“自然辩证法”,对于人与人的关系的规律叫“历史唯物论”。我国古代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道理,是统一的。从大道来讲,练功就是做人,人就要正身,正身就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身、心不正直的人,他的功也一定练不好。从小道来讲,就要站、走、坐、卧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姿势,要理顺,不顺,则气不通。古人认为每个人都要“吾日三省吾身”,要反思一下,每天做了哪些好事或不该做的事,用围棋子来计算自己每天做的好事坏事。做好事摆个白子,做错事摆个黑子,看自己是否一天比一天慈悲善良。北京有一种功法叫“先天自然功”,它的老师是位老太太,功力非常高,叫江仲坤。她是道家的积善派,很多大学教授都喜欢她的功,没有什么功法,其功法就是每做一件好事,其功力就长一分,功法就叫“做好事”。古人教人,大道使人“凝神内省”,凝神就是止念,别胡思乱想,要内省。在《内经知要》里讲如何让人不得病,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诸葛亮曾挂一座右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什么叫恬淡,就是不追求名利,脑子里不想事;精神内守,就是练功要想身体里面,不要想身体外面,想里面的“玄关一窍”,也叫凝神内省。练功人,要过名利关、酒色关、富贵关、生死关,冲出这四关,把名利、地位、酒色、生死都看淡,不计较得失,才能大步提高。

调息就是怎么呼吸喘气,就是吐纳法。古人认为,吐纳的方法达一百三十六种之多,但我们现在用的六种就够了。呼吸的终极目的是使人达到停止口鼻呼吸,最后直到鸡毛放到鼻子前面都不动。但练功时的呼吸和平时自然呼吸是不一样的,练功时利用呼吸是要达到“灭息定”,呼吸和意念要配合一致。

现在讲具体的正身,怎么开窍?身不正,则气不通。身体一定要正,气才能通顺。第一,是用意念来调整形体的,叫做“以意调形”。以意开窍,窍开气才通。身正主要在四个部位,第一个部位是腰。多数人坐在椅子上时腰都不正,都是弯曲的,越老越弯。腰长期弯曲,脊柱部位就会产生一种沉积物叫气化钙,就是骨刺,使得腰弯不下来,很疼。怎么办?去医院看,就得开刀做手术,不然没办法。要治好病,第一步就得把腰直起来,这是关键的一招。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如果做到这个方法,你会一天比一天舒服。这就是要挺腰,不论行站坐卧,你的腰板要挺起来。腰是全身的第一主宰,腰不直,就像气管弯的一样不通,一拔直,气就通了。但要腰拔直,有人会很疼,疼也是治病。

为什么要调身(形)?主要是因为我们长年的习惯形成了不正确的姿势,比如喜欢坐沙发,喜欢靠背,姿势不正确,就像屋子里的水、气管子,弯弯扭扭,不顺、不正,则气不通,气不通,则意不静,所以就胡思乱想,杂念丛生,一坐下来脑子里就想事,好像这是自然的,其实是不对的,主要是我们违背了自然规律。功法都很简单,就是身要正。平时行走坐卧都要正身,不要坐着总想歪着靠着,那样气就断了。老年人平时出去散步,走得稍远一点,回不来,感到腿抬不起来,累得不得了。越到老,越感到行动困难,其实你把腰拔直(不要挺胸),只要把腰拔直了,背后像有根弦似的把背拉直了,你就越走越轻松。当然,要改变几十年弯腰驼背的习惯太难了,但是要坚持。要舒胸,松腹,不要鼓肚子。真正练功时,要把裤腰带全松开,连裤带、内裤的松紧带都影响气的畅通,可以把它们脱下来,用带子把裤子系上,让身体不受任何的拘束,这样气血就畅通了。比如唱戏,“打渔杀家”里的教师爷,他系的一条带子叫“腰里硬”,他把带子系得很下,走路都横着走,把气兜着。假如要爬山、走长路,就越走越轻松,越走越不累。走路时,一定不要弯腰,腰要挺直,身要正。《水浒传》里的神行太保戴宗,一天能走一二百里,其实他的窍门就是挺直腰背,好像后面有人推着,他的鼻子要拉往肚脐,并且放松,不绷劲,这样就越走越快,轻松不累。同样,打太极拳也是如此,如果低头哈腰,就是师传不高,老师没教好。打太极拳,必须鼻尖和肚脐在一条垂直线上,不然,气就断了。寺庙里的佛像,只要是专业的雕塑家塑的,没有一个是鼻子歪的,如果看看我们自己,基本上都是鼻子在身体外边,关键是腰。

正身的第二个部位是头颈。头经过颈椎连通了无数根神经和血管,我们常年看书坐办公室,弯腰低头,压迫神经,就会产生一种化学沉积物,叫骨刺,骨质增生。人越老,骨刺越严重,越是疼。一疼更不敢动,致使颈椎狭窄,气血不畅,供血不足,造成心脏缺血、缺氧。我们的脊柱椎管主要是造血、造精、造气的,脊柱里有三根套管,里面行走的是真气,叫“命气”,里面有六十二根腺体,若某些腺体老化了、干瘪了,就会造成很多疾病。所以,要把腺体打开,这是关键。平时,要把脊柱伸开,注意涮腰、涌、扭,都是为了恢复脊柱的原始状态。活动脊柱,把里边的腺体打开,可以治大病,这并不难,但是要坚持。西藏的喇嘛会练武功,他们的武功名字叫做金刚拳“陀罗尼”,就是把活动脊柱的方法综合起来,摆、晃、扭、涌动、转动,这就是西藏的太极拳,都是为了使干瘪了的腺体激活起来。这个陀罗尼传到浙江,就广泛传开了。这些动作,可以分开来练,比如平时坐在凳子上,腰要拔直,先扭腰,要慢,叫“晃海”,是晃海底轮,治病效果好。要晃,必须把腰椎拔直颈椎拉直收下颌。治三焦的病,下焦治病要晃得大,中焦治病晃得中等,上焦治病晃得小。不管怎么晃,都不能往后靠,一往后,气就散了,都是要平直地晃。没事坐着就晃,怎么坐都行,怎么逍遥怎么坐,总之,拉直,不能驼背。也可以外表不晃,里面在划圈圈,里面在晃。晃的目的是晃气,不是柔软体操,要晃着晃着晃出气来,最后成自动地晃了。

有人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双盘腿,一盘就疼,于是认为是腿的问题,就把腿又打又捶。其实盘不上去不怪腿,问题在腰上,在脊柱上。如果证明你是健康年龄,你可以把脊椎拉开,使头弯下去挨到腿上。脊柱没松开,双盘就上不去。

人有两个年龄,一个是自然年龄,一个是健康年龄。人老腿先老,腿老了,人的健康年龄就达不到了。平时一定要注意把腰挺直,但不要挺胸。最好平时睡木板床,不要睡席梦思。若一定要睡软床,可以把家里像切菜的案板包上垫在腰下,睡时可以把腰眼处垫上枕头,以利于腰部拔直。很可能由于长年的习惯使腰直不起来,如看电视时看着看着腰就自然弯下去了。怎么办呢?可以找一个茶叶罐顶在后腰,这要多练。京戏里的武生一出来亮相总是很有精神,就因为他挺着腰。去年我在慕尼黑时,天天下雨,我开着窗子睡着,双腿风湿痛得难受,我就是练脊柱拔直,到现在没事,所以说腿疼关键在腰椎。

呼吸一定要匀、细、深、长。

如果大家觉得站桩难练,也可以练呼吸。站着、坐着、躺着都可以练,只需要空气清新,随时随地都能练。怎么练呢?不能只想用鼻子呼吸,要用鼻腔呼吸,但也不能光注意这里来呼吸,不然时间长了血压会上来。呼吸时要意念想着下丹田,好像用丹田呼吸一样(注意,低血压的人要想口鼻以上,高血压的人要想胸腹以下)。我们开始练的时候,为了打通气脉,可以先练腹式呼吸。平常我们的呼吸下腹部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如果气脉打通后,一呼一吸全身像水流,气一直能到脚底,这叫“凡人之息及喉,真人之息及踵”。因此,首先要打通气脉,气脉不通是因为横膈膜有很多微孔闭死了,所以呼吸时气下不去。先练腹式呼吸,在体内产生压力,慢慢把横膈膜上的微孔打开、打通。呼吸的时候,想下腹部,最好能想胃的部位,甚至想整个腰围。吸的时候肚子要放松地胀起来,呼的时候不管它,让它自己慢慢回去。因为吸时用的是中枢神经,呼时用的是自律神经,它是本能的。吸气时你的意识活动就增强了,静不下来,为了打通气脉,我们得专门来练呼吸,练时腰要直,腹部放松,这个方法是“吸维绵绵,吐维慢慢”,吸气时要绵绵的,要柔和,肚子胀;呼时不理它,它自然是慢慢的。吸气时也可以把肚子往里瘪,根据自己的习惯。总之呼吸要让身体内产生一种负压来打通气脉。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均匀呼吸法,等到了一定程度,不是肚子的鼓瘪了,是全身的鼓瘪,也叫体呼吸、丹田呼吸、内呼吸,也叫毛孔呼吸,就是感觉全身都胀开了。到了更高级的层次要止息,口鼻不呼吸了,停了,鸡毛放在鼻子前都不动了,如果不这样就入不了大定,因为你一吸气中枢神经就活动了。在佛教里,初禅叫念住,二禅叫息住,三禅叫脉住,四禅叫灭尽息,又叫灭息定。胎息就达到了灭息定了,连内部都不呼吸了。当然,我们练腹部的呼吸是为了打通气脉,为了祛病健身。

练呼吸的姿势很灵活,站、坐、卧都可以。当然,坐着练要舒服些,躺着练也很好。练呼吸可以很快降血压,方法是想着脚心呼气,一般高压150~180呼气10分钟,高压180做15~20分钟,200以上做半小时。

再介绍一种古代很有名的呼吸方法,叫“十六锭金”,是张三丰总结的,也就是十六个字,即“一吸便提,一提便咽,息息归根,水火相见”。意思就是:一吸便提,即吸气时要提三阴(男想提精囊,女想提子宫);一提便咽,即一提便咽口水,意想往密处里咽;息息归根,就是吸和呼都想肚脐,又叫根蒂,以后改想密处,再以后想玄关一窍;水火相见是指这样呼吸就做到了肾水和心火相合、相交,也就是心肾相交于丹田,相当于小周天。

现在,我们来讲穴和窍的区别,讲如何开窍。过去的师傅一般不肯轻易教你用“意”,因为用“意”的秘诀的确得来不易。他们说,哪怕给他十两黄金也不愿传你一口“意”,用意在太极拳里叫秘诀。我们用劳宫发功,实际上发功不是用的穴,而是用的窍。窍和穴有什么区别呢?穴是在经络上,十二正经好像十二条生物电网,在电网上的大小发电站是穴,穴的反应是局部的,而窍的感应是整体的。举个例子,我们常说的膻中在两乳连线的中点,这是膻中穴,而膻中窍在其下面寸半处,这个才叫膻中窍。不相信的话,你可以放松对着它发一发气,全身都有反应,而对着乳中,就没有整体反应,只有局部感觉。所以窍和穴有本质的不同。我们练功练的是窍,不是穴,说穴是外行话。内丹练的属内经,而穴属外经。

练内功常用窍点位置图

我们全身的窍很多,它跟人体激素有关,但常用的只有九窍。劳宫窍是在手心最深的窝子里,前脚掌三分之一处是涌泉穴,而涌泉窍在脚心处,排病气是脚心,涌泉窍。练功首先要气脉通,要开窍。人体常用的九窍,指的是:前面有三丹,后面有三关,顶部有阳窍,顶窍也叫灵窍,下面有阴窍,也叫海底,脑中间泥丸宫(脑垂体部),加起来就是九窍。

前面的三丹是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后面的三关是尾闾、夹脊和玉枕。上丹是在两眼之间最凹处的里面,也叫山根窍、祖窍;中丹是在两腋窝连接一线的中间点,相当于心脏的部位;下丹是在肚脐内三横指处,肚皮最高的部位,也叫气海,不是下丹田。后三关,尾闾窍不是长强穴,而是在气海对面,也有把尾骨第三节叫下尾闾;夹脊窍在两手臂后边的连接点,同中丹相对;玉枕关非常狭窄,很不容易通过,有很多人得心脏病就是因为玉枕窍总是闭着,造成气血不通。玉枕窍最不容易开,也非常重要,它在两眼之间山根窍的对面,头后部玉枕骨下有个坑,接着的那个洞。玉枕不开气不通,容易造成颈椎长骨刺。由于颈椎狭窄,使心脏供血不足,极易造成心脏病。患心脏病的人,一定会是耳朵的耳垂部分有一条斜纹,斜纹越深,心脏病越厉害。

肛门是奇经八脉的总汇之处,是下鹊桥的部位。肛门前口处,叫牝门,就是海底,也叫阴跷窍。顶窍在百会穴前面一点,囟门一点。最后一个总窍叫泥丸宫,在山根往里去,同身寸,三寸处。

上面讲的是主要用的九窍:上丹(山根、祖窍)又叫意窍,中丹又叫形窍,下丹(气海)又叫力窍,玉枕叫神窍,夹脊叫势窍,尾闾叫劲窍,泥丸宫叫空窍,阳窍(顶窍)叫灵窍,会阴(海底)叫阴窍,又叫虚窍。下面就来讲讲如何开窍。

前面讲过,人体的第一主宰是腰,第二主宰是头颈,头颈跟腰一样,应该拉直。可是我们多年的习惯造成了头颈的弯曲,要改变,就要做到鼻对肚脐,耳朵对肩膀,下巴内收,即收颌,收颌非常重要,因为一收颌,一吊顶,气沉丹田了,利于任脉打通。收颌时似有排尿的感觉,有些血压高的老年人,越是血压高,越是喜欢抬头,这不行,一定要注意收下颌。在佛教里,这种方法叫做“头正,颈直,鼻拉脐,收颌藏喉”。如果你心中要有怒火要发作时,只要头正,颈直,收颌藏喉鼻拉脐,马上气沉丹田,肝火就下去了。这是平时去肝火的,肝火旺的人,一做这个动作,就可以平息。或者你刚生完气,心里的火气还没有消,很难受,就马上头正颈直,收颌藏喉鼻拉直,立即就可以平静下来。《金刚经五十六家解》里说:“自古千佛万佛,无不顶天立地,两眼看两眼,鼻拉直,眼拉横。”顶天立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让气沉下来,只要头轻轻往上顶,一顶脖子也拉直了。要轻轻顶,不要用力,感觉气在周身都布开了,眼睛好像往两边拉开,鼻子上下拉直,上丹田就空了。闭眼也可以,睁眼也可以,但容易分神。这其实就是意守上丹田。为什么要藏喉,其用处多极了,它可以调整呼吸,打通任脉,有似尿非尿的感觉时,任脉就通了。收颌时,对应的玉枕窍那里有个洞,平常是关死的,而只要收颌藏喉,这个窍就打开了,就是神窍打开了。大家看那些佛像,头的后面会放光,这个光叫“觉明”,其实你只要打开神窍也能出光,只是光小一些。神窍是神气的进出点。如果头摔到了玉枕,很可能要命的。开神窍(玉枕)的秘诀就是一句话:“收颌藏喉鼻拉脐。”

平常我们上楼梯,楼很高上着很累怎么办,要横着上,腰挺直,很轻松地就上去了。

意窍(上丹田)是在两眼间,不是两眉间。它对内是人的思维活动、意识、意念,一有意识活动,这里就冒气,动脑子意念多了,这里的消耗就多。意窍对外表现为人的情绪,所以说:“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情绪,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要耗气。古人说,这个窍是“出则死,入则生”,就是说,老是耗气就死,要经常往里收着,往里多进少出。这个窍开了,即使闭眼,也会使气出去。所以,平时眼睛要平观内视(不管睁眼闭眼),要返观,眼珠好像向后看,向体内中间看,气就不会从这里出去。这种往里撮的方法就叫“返观内照,长生久视”。练功时不要往外看,特别注意要内视内收。

先天的叫元神,后天的叫识神,意念是识神,是后天的。元神管什么呢?人体有很多活动,肚子饿了,怎么会饿呢?先天的本能;血压高,怎么控制高压低压?靠我们的元神。元神是人精神的主宰,它虽然看不见,但这个神消耗了,识神消耗了,带动元神也消耗了,识神用得多了会影响到元神,因而就体弱,会生病直到死亡。有的人神衰了,他要抽烟,要提神,但也有副作用。神的能量消耗光了,人就会死。神活动的中心,其关键就在这个洞里。我们练功时要气运周身,叫小周天、大周天,而大周天最难过关的就是这个玉枕关。怎么过呢?《六祖坛经》中讲,叫做“常驮白牛车”,其意思是要打开这个窍,就要像有个带子拉着白牛车上坡,这样慢慢往前拉,来开这个窍。开了意窍和神窍,就能刺激意气和神气,刺激中间的泥丸宫。泥丸宫可能就是人的松果体,一刺激就激发其能量。神意相会,泥丸宫就开了,泥丸宫一开就产生真炁,这时感觉到真炁归中脉,全面平衡,气运周身,神照全面,通体都感觉到舒适。这就叫开意窍和开神窍,也带动开了泥丸宫。真气自然会归入中脉,真炁出现有灵觉,但只要用后天意念一感想它,真炁就不显了!

对于窍的位置,认识不一定相同。有人认为在这里,有人认为在那里。这没关系,可以试。试的时候若只是局部有感觉,这是穴,若出现全身的感觉,这就是窍。这就需要大家一起多练多试。守窍,其实是想窍的感觉,不同的窍、不同阶段,窍产生的感觉是不同的,定下心体会窍的快感、喜乐感就叫守窍。

前面讲了三个窍:一是上丹田,意窍,在两眼间最低处,实际上中间有个像针尖样的小洞,七岁之前一般是开的,年龄大了就闭合了。这个窍是人体的主窍,人的意念就是它在起作用,它越放开人的能量越消耗,从而造成人的衰老。所以,练功的人总是在这里往里收,叫真气归中脉,气运周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感觉舒服极了。二是神窍,在玉枕,神窍一开,人就有精神,气就下沉于丹田,开了可以放出神光来。要开意窍,就要眉开嘴笑,面带慈祥,眼拉横,鼻拉直,似笑非笑。如果绷着脸,面部肌肉不松开,全身肌肉就难松开了。放出神光,就要收,不要放。三是顶窍,开起来很容易,像太极拳里的向上顶着,诀窍就是虚颈顶劲,轻轻顶着,不要头颈僵。顶窍是阳神出窍的地方,很重要。

窍还得靠自己体验。我曾经认真拜过老师,使我受益最大的有十二位。当年我向胡跃贞老师学,他一讲完大课就走。为了跟他当面请教,我天不亮就到北京针灸医院排队挂号(他是该院的院长)。挂完号,他的徒弟接待我,我第二次再挂,直到第七次才见到他。见他后,我就问:“下丹田究竟在什么位置?”他说了句这样的话:“你要是找不到下丹田的位置,那就连门都没进。”我又问他具体位置,他说你都知道嘛,在脐下一寸三分半,但我还是不得要领。直到他去世后,他的女儿才告诉我,“脐下一寸三分半是躺着,不是站着。”我跟吕继堂老师学过功,他曾告诉我一个秘诀,就是任何时候都要想着一个“中指意对”,要用意念来想,我用了近十年时间才懂得这里边的真意。孔子有句话说:“朝闻道,夕死可安。”意思说,早上我听到道,理会了意思,到晚上死了我也愿意。可知,诀的奥妙多么难得、可贵。诀是古人艰苦练功得来的结果,都是用意悟出来的,有的几天、几年,有的几十年才悟到一个诀窍,太宝贵了。当你悟到了一个诀的妙处,全身感觉都舒服极了,这叫“气运周身”。有的诀窍关键在火候,讲的是一句话,但要理解就不是用语言可以传达的了,要自己在实践中去领悟、体察,所以叫“传功不传火”。

我在家里睡觉都用硬枕,出差在外就带个像饼干合子似的东西,睡觉时顶着脑后的窍穴,这也是练功,有利于睡眠。

上面讲的意窍,其开窍很简单,就是眉开嘴笑,眼拉横,鼻拉直,妤像眼皮往旁边拉开,鼻子好像要坠下来,以两眼间为中心形成一个十字架,使十字架张开。至于张开多大的力度,这是火候,要自己掌握。借此,我再讲一点个人的体会。

人老了,脸上要长一些黑斑和皱纹。能不能让它们消掉呢?我认为完全可以,不仅可以消掉,而且能让你的气色非常好。气色不好,主要在胃,消化不好,脸上就会有些不光洁,而要消掉皱纹,一般的方法是对面部的穴位按摩。不能像美容按摩师那样按摩,要由山根向外放射性地按摩,要把手搓热以后对脸部按摩,这也是开窍。我的家族有慢性鼻炎的病史,我开过三次刀,但还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一感冒就又复发。以后我总是按摩迎香,可是迎香穴的皮肤很薄,摩多了就破。于是,我采用了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叫“做鬼脸”,使面部肌肉得到活动,时间一长面部的皱纹就少了,黑斑也消了。尤其是洗热水澡时做鬼脸,鼻子也通了,这也是开窍。眼睛在练功时最好是垂帘状,不要完全闭死,如果长期练功把眼睛闭死,心火会上升,眼角就会充血。一些很有名的练功师经常眼角充血,就是由于长期闭眼练功所致。正确的方法就是垂帘放松,要放松得好,就会有泪花,有眼病的人,甚至泪花会滴答滴答地流半天。有泪花不要擦,眼珠要正视、内视,含神。嘴巴最好不要完全闭死,而是自然合拢,轻轻地合上,留一缝隙,这种方法最放松,最容易出口水,要似笑非笑,口微微张开一点,就有利于放松。耳朵,要静静地听“雨声”,似乎窗外有下雨的声音,这个声音可以由远到近,由近到远,别的都不想。观世音得道就是耳根得道的,她当年修炼就是在斯里兰卡外海的一个孤岛上,练的方法就是盘坐着听海潮、海浪的声音,觉得这个声音是从外面来的,由远到近,由近到远,慢慢就觉得声音是从里边来的,所以叫“返听”。实际上我们练功都是“返”,返听、返视、返舌、返呼吸等。为什么要返?因为要逆取,要反过来夺天地之造化(天地之道),慢慢发现声音是从心里出来的,“心潮澎湃”。这叫“颠倒颠”。之后达到“忘听”,最终进入“无为”境界。和尚念经开始用嘴念出声,之后默念,心念,最后由心念到忘念。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为了最后达到“忘念”,就是“物我两忘”。

人体的第三主宰是脚心。为什么是脚心呢?人的血液在血管里流动要靠三种动力:一是心脏,一开一合,相当于水泵,不停地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第二是靠血管收缩;第三动力就是脚心——它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走路时脚一抬一落,也相当于水泵一样,所以脚是人的第二心脏。平常健身经常有足底按摩、足部健身、散步等,都是为了使脚底这个“泵”保持正常工作,能顺利地输送血液。足部应该怎么练?方法是“足平吸”。就是说练功坐椅子时,最好坐三分之一,不要坐满,坐满了压迫股骨神经,气血不通畅。坐少一点,只压住臀部尖尖的承扶穴,等于把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才能排除杂念。坐软的,压不住,容易出杂念。脚心要空,吸住地面,当然这都是用意不用力,脚的四边部贴在地上,使阳气上升,浊气下降。如果是站着练功,也是脚平吸,想自己的双脚是内八字(不要去看脚),这就有了圆裆(裹裆)的力量。这实际上也是秘诀。不看脚,想“内八字”才自然会出现两脚平直向前,脚心像吸盘一般。

有些人认为我现在讲这么多,练起来太复杂了,能不能教再简单一点的方法。可以,就是把两手垂直,手心向后,两脚成丁字形,脚跟要对着另一只脚的中部,腿不要绷直,要自然松开,这样就行了,这就是练功,这是最简单的方法了。只要这样一站,就产生裹裆的力量,一曲膝裹裆,阴窍就开了。手心一向后,就自然地腋半虚、臂半圆,呼吸舒畅。站久了,就会晃,一晃,就得找平衡,找平衡就是排除杂念,就是静。再一个,就是曲膝,站久了,站不住,腿受不了,这里有个窍门,就是你不要想膝盖是曲的,不要想是在下蹲,反而要想是在“站”,这样就越站越轻松,站久了也不觉得累。总结起来,开阴窍的诀窍有四点:一是“曲膝裹裆”,想双脚成内八字;二是“足平吸”,想着脚四边吸地,脚心空;三是腿要“曲中有挺”,就是膝盖虽然是曲的,但要想着是挺直的;四是“提脚腕”,就是身体稍向前倾,但脚跟不要离地。做到以上四点,阴窍就开了。

太极拳的发明,经国家体委的调查,追溯要更远一些,是源于内家拳多种拳法的集合,离不开先炼内丹,而到了张三丰时代是划时代的顶峰。原来的太极拳是不允许有动作的,它的练功方法就是站桩,不许有动作。站桩的要领就是想象有一个球,在水中,球用双手扶着,你一用力,球就破了,而不用力,球就跑了。这样练久了,就产生很大的内气和内力,出现各种动作,这些动作都是自发的,不是人为的,这是内气促动的。后来张三丰认为,光站桩出现内气内力太难,于是就提出了太极十三式,有绷、捋、挤、按、采、咧、肘、靠、左顾右盼、前进、后退、中定。现在的太极拳不叫太极拳、叫太极舞、太极操,练不出内力内劲来的。当然,也可以松松筋骨,活动活动身体,要真正参与搏击较量是不可能的。真正的练内家功都不能离开开窍,都是通过静功练出来的。

前面已经讲了四个窍。现在讲中丹田,也叫“形窍”。练功时,一定不能让形窍紧,不能挺胸,一挺胸,就紧了;腰直也要含胸,心窝要空含,不能挺胸,要扣胸和窝胸,要做到含胸拔背,其目的就是要打开心胸,让你觉得心窝是内收的。形窍是人的形体的中心,它藏的气叫经络气、营气、先天一炁、和气,也就是人的正阳气。这个气不能练,只能是“调经顺气”,是调的,得了这个气才有补脑、补神气的效果。这个窍十分重要,也是温养沐浴的地方。开这个窍的方法,也是一句话——“舒胸”,这就是诀。舒胸,要觉得胸开了、开心,要做到臂半圆,腋半虚。道家练功打坐时,双手心一定要翻上来,也就是要让腋半虚,臂半圆,中丹才能开。

有人问我,你讲的练功时全身肢体都要圆或半圆,不要出尖,而盘腿不就出尖了吗?我说是的,本来练盘腿不是一开始就盘上去的,要先坐着,先练“铁牛耕犁式”,就是把双腿弯成环形,脚掌心斜对,脚跟要碰上,里侧成圆的(其实,开始练时,双腿是相并伸直,脚跟相靠的,练功中逐渐双腿自然后收,但膝盖不上抬,经过一段时间修炼才形成“铁牛耕犁式”,也叫象坐)。以后慢慢练成散盘,再单盘左腿在上,叫“金刚坐”,然后也是单盘,一般是右腿在上,左腿在下,叫“如意坐”;双盘左腿在上叫“降魔坐”。最高级的是双盘右腿在上,叫“吉祥坐”。看盘腿,就可以知道他修炼的品位。为什么要盘坐?盘坐也是结印,叫结身印,其最大的好处是“防漏”。如练功后,很容易产生漏精、漏液、漏气现象,体内的精华能量丢失。而盘坐可以使你不漏,让你体内的精华不外散,盘久了,气往上走,可以通关展窍治病。盘坐的时候不用管它,自然越盘越紧。盘腿只是“升阳火”,采药时,五门紧闭时才用的,平时不一定练功都要盘腿。

开夹脊的方法也很简单,其方法也是两个字,叫做“包背”。就是腰要直,背要圆,叫“肱圆”(肱就是指臂膀),也叫抱球。抱球距胸的距离不要超过三拳,双手间的距离也不超过三拳,太宽了气就弱了。要沉肩坠肘,这样就产生气场,并可以固气,使内气增强。武术界练的是丁八字步,其站法和我们不一样,腿要前弓后绷,练的是内力,练到一定程度,发功时可以使一缸水沸动起来,还有的一发功可以使碗口粗的树都晃动起来。武术界、内家拳,为练出内劲、内功、暗劲、懂劲,要练站桩,站桩的姿式不是只有一种撑抱式,可以有几十种。

全身清利顶头悬

头轻顶

刚才讲的练功方法丁字步,不分男左女右,都行。佛家功一般不讲男左女右,道家功有的讲男左女右。因为男人是左脚主气,右脚主血,一般男同志走路都先迈左脚,气为血帅,气走血走。而女同志走路都是先迈右脚,因为她们是右脚主气,左脚主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故而讲究男左女右。咱们讲的丁字步不讲男左女右,只要注意挺直、放松就行。

开夹脊除了两臂肱圆外,肩既要沉又要撑,只有撑,肩胛骨处才能打开。夹脊窍又叫势窍,势就是孔子说的“中和”,就是想飞而未飞,引而未发,还没有发出来就产生一个势。比如想用力推东西,还没有推先准备了姿势,就是“中和”。我们要练到中级功法,就一定要懂得势,还要懂得劲。不论武术、内功,没有劲是无法同别人决斗的,技击、搏斗用的是劲,而不是力。力是直线的,比如接一个东西用的是力;劲是整体的,一用劲,就要用腰带动,力发于脊,所以尾闾窍又叫劲窍。为什么治不了病?因为你还没有练到中、高级功,用的是力不是劲。劲要整,势要展,这是中级以上必须要懂得的。我们现在练的主要是全身放松,松中有张,松静自然,这都是初级的,只讲放松,无法练出内力来通关展窍、治大病。只有到了中、高级,练出内力,练开了势窍和劲窍,才能达到那样的水平。开势窍的抱球要包背,一抱球,背后夹脊中间的一条沟就张开了,这时势窍打开。要展靠,才有气,要把手、筋骨,每个关节好像拉长,气感就越强,这就叫展。不展开,里面不松、不空。太紧叫僵,太松叫懈,只有自然伸展,里面就像面包一样空了,这样气就多了。要包背,肩不要太用力,而是整体地用劲。初学者可以把手往后一拧,自然就包背了。一定要体会展的感觉,一展,就想象自己可以把墙推倒,这产生的是势,有势展,内气才强,才能通关展窍,祛除疾病。

前面已讲过开意窍(上丹田)、神窍(玉枕)、顶窍(阳窍),又讲了开势窍(夹脊)、形窍(中丹田)和开阴窍(海底),开窍看起来很复杂,等讲完了九窍之后,我们只要进行练习,就能自己体会它的作用。

夹脊窍位于两个手臂在背后的连接点,平时它是关闭的,只有把手臂撑开才能打开。也只有打开了它之后,气血才通,所产生的能量才能通关展窍,治大病,开此窍的方法就是肱圆。在太极拳里,都是肱圆这个姿势。只有肱圆,才能开此窍。可是,我们在学太极拳时,做肱圆姿势时两手都是软条条的,手臂没有撑开,这是不正确的。怎样打开呢?如我们平时走路,只要把两手在后一翻,两臂就展开了,此窍就通了。所以,无论是打坐的佛像,还是修道的都是将两手翻过来,使手心朝上,腋窝处虚空,都是为了打开此窍。

在养生中,常说要松静自然。因为任何事物都相辅相成,即矛盾的统一,比如用劳宫发气,如何发呢?就是手心要空(松),为此,必须让它周围紧。如果你要上丹田空(松),就要让它周围的肌肉紧。如果胃疼,要让它疼痛处松开,就必须让它周围的肌肉略绷紧。

现在来讲开下丹田(气窍)。

下丹田是储存人体能量、性激素和太阳神经丛聚集地,所以很重要。如何打开此窍呢?其方法就是让它松,为此,应让它周围的肚皮撑开。当人低着头走路时,整个肚皮都是松的,因此,此窍是关闭的,这时,越走越感到脚发沉。如果把下丹田周围肌肉略绷紧,即腰背形成一个弓背,与脚成为一根弓弦,意想它轻轻拉直,这就造成生理上的拱桥,产生了张力,达到了周围绷紧中间松,丹田就开了,这时越走觉得越轻松。睡觉时也要成一张弓,“卧如弓”,如何卧呢?当人平躺在平板床上时,腰部是空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弓”。为了保证人体卧如弓,可以在袜子里装上两个小球(或塑料小瓶),两头打上结,形成哑铃状,放在腰眼处,这样腰背就成了一个弓,下丹田就打开了,气海也就通了。同样,为了让颈部拉开,也可在风池穴处放两个小球或塑料小瓶。注意,千万不要用软枕头,因为它软绵绵的,颈子是收缩的,使人越睡越昏沉。睡好觉的关键,一定要使脑部贫血,脚部充血。用硬枕头或采用上述方法就是为了开窍使脑部贫血,还可以用几本硬皮书垫上毛巾睡,总之,不要用棉毛之类的当枕头。脚部可以晚上用热水烫脚,热水最好淹到膝盖,或外出走走,使脚充血。

睡觉练功也要做到肱圆,比如平躺,两肘放床上,这样不累,两手对着中丹田或下丹田抱球,意想腰背后夹脊窍慢慢拉开,又长长了,形成了一个十字架,这样中丹田就拉开了。面部是鼻拉直,眼拉横,形成一个十字架,这样意窍也开了。躺在一个硬枕头上(或小瓶上),收颌藏喉,神窍也开了。睡着练功,就是把两个十字架拉开。

还有一个窍——尾闾窍,又叫劲窍,一般内丹功认为尾闾窍在尾骨长强穴处,又称下尾闾,将命门穴下面叫上尾闾,在气海对面。人体的劲是从腰肌发出的,劲与力不同,力是从下丹田发出的,也有人认为力是从气海发出的,所以下丹田也叫力窍。力是直线的,如果用力给人按摩,时间一长就感到很累。如果是用劲,就不会感到累,因为劲是整体的,来自腰部。开劲窍的方法,其诀就是“敛臂挽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撅着臀部,臀部要收敛,要包着臀部,同时用意挽胯,这样会阴就提起来了,此窍就开了,用不着提肛收肾。打太极拳的人讲提肛吊顶一条线,但真正的行家是要把鼻尖到脐一条线,并把它拉直,千万千万不要想把这个气往背后引,切忌提肛引气,导引周天。这样做了之后,上焦上火,牙痛眼发炎,心火上扬。所以,开此窍不让提肛收肾,而是挽胯包臂,这样三阴(前阴、后阴、全阴)就自然提了、封闭了,就自然搭了下鹊桥。

泥丸宫(空窍)只要意窍和神窍一开,就有两种功能即意气和神气会聚泥丸宫,冲击泥丸宫,泥丸窍就开了。泥丸宫一开,真炁归中,真炁出来,就有一股真炁往下走。

开窍很复杂,需要练习体会,但关键是四个:身正、颈直、肱圆、足平吸。正身就是身子要正,要挺拔起来。颈要直,都是在放松状态。肱圆,要撑肩。

脚要平吸。我们坐着的时候,好像想要站着似的,这就平吸了,气就往下沉了。

如果血压高,就想脚心(窍)空,排病气,同时,用嘴哈气。一般低压90,高压150,只要做十分钟,血压就降下来了;高压200的人,需做二十分钟;高压200以上的人,需做半小时,但不要超过半小时。

经常失眠的人,白天要练转头颈,要轻,要慢,不能用力,一定要向右转,要转到发酸,次数要超过100次。临睡时想脚心,冒病气,口中哈气;再睡不着,可想脚心一开一合。用温水洗脚,散步都可以帮助睡眠。如果上述方法都记不住,都忘了,这条别忘:鼻拉脐。就是想象从鼻子尖与肚脐拉成一条垂直线,这样,自然就做到鼻拉直,收颌藏喉,耳朵与肩对齐。这是关键,别的都忘了,这不能忘,行、站、坐、卧都要这样。

我们已经讲了松和撑的关系,也讲了圆腿的重要性。当我们练功时,就与宇宙构成了一个大圆。圆的对立面是合(统一、一致、交合、混合、联系),它们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练拳的人都懂得内三合、外三合。太极拳是通过站桩站出内气,产生内动。这个内动是自然的,是先天本能的表现,是不要后天意识,是自发的。当练站桩(太极)时,产生一股无穷力量,尤其是撑,使劲要整,好像要把山推倒,要把天顶一个窟窿似的。这个劲就要动,这个动作的姿势都是自发的,这个自发的动作一定是对称的、一致的,即肩动胯一定跟着动,肘动膝一定跟着动,手动脚一定跟着动,好像有根线连着。这就是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这样才能形成圆。待到高层次,对手臂也有几个要点:沉肩、坠肘,还要合抱。如抱球,一定是撑中有抱,抱中有撑,七分抱三分撑,也可以是七分抱三分撑。在撑与抱中,才可以锻炼出内力。肘不仅要坠肘,而且也要带点合力。手抱球叫六面争力,根据万有引力,抱球时是受到六个方向吸力影响而保持一种暂时的平衡,所以在练内力时,感觉到六个方向的力在争斗,在斗争中找平衡,找到了平衡就叫做“静”。

内三合就是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换句话说,它们是有联系的,不是孤立的。比如练站桩,膝与脚尖、尾闾与脚跟之间都形成两条弓弦,如果用意念把它们拉直,里面就产生张力,就有气了,这就是合,这就是膝与脚尖要合,尾闾与脚跟要合,全身都产生合力。不懂得合力,不练出合力,就不能进入无为状态。到高级阶段,要练出无为,脑子要一片空,泥丸宫要进入空境,为此,就必须懂得合。若要把虚窍(海底)打开,必须使势窍(夹脊)、形窍(中丹)同虚窍之间所构成的三角形产生合力,才能练神还虚,达到高层次。若要灵窍(头顶阳窍)开顶、出神,练到无为出阳神,必须使力窍(下丹)、劲窍(尾闾)和灵窍之间所构成的三角形产生合力,才能练炁化神。

下面我们把讲的九窍一起来体会一下,大家坐着、站着都可以,从头开始。

首先是吊顶,头要轻顶,不要用力,好像头顶青天似的。目似垂帘,上眼皮轻轻放下来,不要闭死,要留一线光。眼球要保持水平状,正视,放松内收,要想有气往里灌,这叫意气内收。然后眼拉横,鼻拉直,眼要向两边平拉,鼻子要上下直拉,要轻。舌尖可以先抵着上牙根部,血压高的人可以抵在下牙根部,上下唇齿轻轻合上,也可以似接非接。嘴角微上翘,整个脸部的肌肉放松,眉开嘴笑,收颌藏喉,收着下颌把头向后引,不要僵,颈部要放松拉直,下颌平收把喉放松压住。耳朵要垂直对着肩,鼻子尖对着肚脐,好像有一根线连着,要鼻拉脐。这是头部的要求,大家体会一下感觉。然后,肩要放松下沉,而且还要向两边撑开,肩要像弓一样张开。然后舒胸,胸部不要紧张,心窝要空含,胸要舒展开。臂不要压着腋窝,要腋半虚,臂半圆,不要僵直,不要出尖。肘要下坠,两肘之间要有合力,要做到合中有撑,撑中有合,这两种力量都要有。然后指尖抠,指尖有抠的意识,但不能用力,而是用意念想,一抠,气就到指尖了,意到气到。指根要塌,手心要空,手心周围的皮好像都绷开了。虎口要圆,舒展开。手腕要轻轻上提,而不是下坠。整个手臂要有抱的意思,肩要平、要沉、要撑,要沉肩包背,背圆了,夹脊窍让它开,放松不能用僵力。然后松腹,腹部不要鼓也不要瘪,要让它自然松开,好像腹的周围都放松地翻开。臀部要挽胯包臀,就像把臀部包起来了,往里收,要用意念好像把胯也卷起来了。这样就自然产生了提肛缩肾,好像小便缩起来了,肛门闭住了,尾闾窍就开了。要曲膝裹裆,两膝之间要有合力,好像夹了个球似的。用意念想两脚调整为内八字,这样就自然出现了裹裆,才能使下肢气整,才有固气。两膝要自然弯曲,不能超过脚夹,要曲中有挺,想象自己是站直的,这样就造成尾闾到两脚跟间像是有两根线连着一样,把它拉直了,这样气机就沉下来了,两腿就有内力了。脚要平吸,这非常重要,意想脚的周边都贴在了地面上,像吸住了似的,这样脚心就空了,最好是感觉脚趾是分开的。身体微向前倾,造成提脚腕,这样,全身的气就整了。想象自己站在一个大圆的中间,和宇宙融为一体,提携天地,把握阴阳。站久了要出汗,流口水,有时还会排气放屁,有时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了,这都是好现象。现在收功,慢慢收功,搓手浴面,放松活动活动。


精气与神气的别名练功的最高境界——无为还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