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各类军事学堂的成立

字数:2327

由于湘、淮旧将缺乏训练与昏愦无知等弊端在甲午战争中的大曝光[139],使清朝统治者对选拔和培养将才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造就有一定现代军事知识的将才的主要途径,就要设立各类武备学堂。本着“设立学堂为练兵第一要义”[140]的宗旨,袁世凯在编练新军的同时,还为培植嫡系的基层骨干力量而兴办不同类型的军事学堂,最早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参谋处和教练处分别主持。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间先后设立了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北洋行营将弁学堂、陆军师范学堂、参谋学堂、测绘学堂、军医学堂、马医学堂、军械学堂、经理学堂、北洋军官学堂、北洋陆军讲武堂、宪兵学堂、电信信号学队、北洋陆军速成学堂等。

据一种统计,截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中国的军事学校起码也有35所,其他9所海军学校和5所军医学校尚未计算在内[141]。受训的学生至少也有2072人。这些学堂根据军队的不同需要,隶属各有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训练和教育。如由北洋军阀集团所创办的军事学堂就有如下多处:

行营将弁学堂建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隶属教练处,督办冯国璋、总办雷震春,主要抽调直隶淮、练各军营哨官弁为学员,“应选之员,以才识明敏,粗知大义,年力富强,并无嗜好及曾经带兵者为合格”,以教授“军制、战法、击法为主,并随时就地实演战击诸法”[142],山东、山西、河南等省也选送官弁来堂肄业,所以又名“各省将弁学堂”,每期8个月,共办3期,毕业学员共545人。

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奉旨建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间,始隶军政司教练处,冯国璋以教练处总办兼任该学堂总办。原分大中小三等,因“风气初开,根柢尚浅”,中学、大学只可从缓,遂先设陆军小学,并别设速成学堂,于九月间在保定正式开办,光绪三十一、三十二年均有毕业生。师范学堂和军械、经理学堂亦均附属其中。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冯调任京职,段祺瑞出任该学堂督办。在冯、段两人的先后主持下,北洋速成学堂成效昭著,成为继天津武备学堂后又一所大型的军事学堂。前后三期共培养各种军事人才758人之多,比较著名的学生有王承斌、齐燮元、孙岳、李景林和孙传芳等。冯、段两人因此分别获得三代正一品封典的赏赐和以副都统记名的殊荣。同年八月,该学堂改称陆军速成学堂(一称改名为通国陆军速成学堂,或称陆军协和速成学堂)后,不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录取人数(每年考收学生1140人),而且学生来源也从原先北洋势力控制下的各省扩大到全国[143]。

参谋学堂、武备学堂、测绘学堂都是短训班性质,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间建立,属于参谋处,次年并入北洋武备速成学堂。它虽属短训班性质,但很受袁世凯重视,由参谋处总办段祺瑞兼任三校总办,也培养出一批知名人物,如陈调元、吴新田、杨文恺、熊炳琦、张联棻和师景云等人,后来都是北洋军阀中的重要人物。

军医、马医、经理、军械等四所专门学校成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学习3至5年,主要培养军医、军械和军需等方面的官员。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年初,从已经开办年余的北洋武备速成学堂中考录100名学生,加习师范课程,算作北洋陆军师范学堂,以冯国璋为督办,足见对这部分学员训练的重视程度,因为这些学员毕业后,将派往华北、西北和东北各省陆军小学堂充当总教习、教习和监督,与袁世凯企图控制全国兵权有根本性的关联。次年八月成立的宪兵学堂,由张文元任监督,从各镇排长或武备学堂毕业生中选拔50名学员,并考取150名兵目为学兵,均一年毕业,编组宪兵队用来维持各镇的军风纪,这是中国最早的宪兵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间,在天津韩家墅又创办由蒋雁行任总办的陆军讲武堂轮训军官,每期3班,每班60人,每期3个月。先后办了6班,共毕业学员达740人。该堂还附设学兵营轮训士兵,为期一年,毕业后回原队,备选拔兵目之需[144]。

上述这些名色各异的学堂大多是短训班或临时轮训的教育机构,并不是十分正规的军事学堂。早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底,袁世凯就制订过正规军事教育计划,他参考日本和西欧的军制写出《北洋陆军武备学堂拟定章程》,对学堂办法、职掌、条规、课程和经费都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145];并以此章程为依据,准备建立中国近代化军事教育制度体系。按此章程制定的学堂组织系统大体如下图所示:

从图示所见,袁世凯计划首先设立陆军小学堂4校和速成学堂,四年后,当这个小学堂的学生毕业之年,速成学堂改编为中学堂,设在保定。就其教科内容来看,小学堂四年间和中学堂三年间学习经义策论,另以两年时间进行以实践为主的军事训练。最后到大学堂学习三年。袁世凯认为经过这12年过程,必能造就一批“将才”。不过根据当时国情,他认为这一计划难以全系统展开,所以“为今之计,惟有赶紧兴办小学,以为造端之基,并拟别设速成学堂一所,以为救时之用”[146]。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间,根据这一设想,在保定和姚村开办两所陆军小学堂,总办为廖宇春,每年招生100名,以补充下级军官。同时,在保定开办了北洋陆军速成学堂,从现存的《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同学录》(1919年印本)看,该校由冯国璋、段祺瑞任督办,郑汝成任总办,教练官中有曲同丰,教习中有金绍曾,师范班学员中有张国镕、刘玉珂、刘询等人,头班步兵科学员中有杨文恺、孙传芳等,头班炮兵科学员中有周荫人、孙岳等,二班步兵科学员中有王承斌、陈嘉谟等,二班炮兵科学员中有齐燮元等,二班东文科学员中有唐之道等。这些人员后来都麇集在北洋军阀集团并成为其中的干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袁世凯为了培养“指挥调度悉合机宜”的高级军官,在保定设立军官学堂,入学资格必须系国内讲武堂和类似层次学校以及国外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者,学习“高等兵学行军奥义”,有速成与深造两科,前者一年半毕业,后者三年毕业,是一座“造就高级军官总汇之所”[147]。宣统二年(1910年),军官学堂正名为陆军大学堂,迁往北京,入民国后在该校旧址另建陆军军官学校,即保定军校。保定军校为造就初级军官之所,专收各兵科军官候补生,教以“初级军官必修之教育”[148]。这所学校从1912年10月正式开办到1923年9月结束,历时11年,共招生9期[149]。

袁世凯按不同需要开办的各类学堂,其门类之多,规模之全均为前此所未有,这是对中国军事近代化改革的一大贡献。他使北洋军阀集团中绝大部分官弁,都接受过不同的军事教育。以上情况也使人们改变以往认为北洋军阀人物是一群目不识丁的赳赳武夫这一误解。

据一种著述推算,从1904年至1907年北洋军事学堂的入学人员和卒业人员的数字如下表:

单位:人

注:( )内是卒业推定人数。

资料来源:S.Mackinnon,Power and Polo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p.132

袁世凯通过编练和培训两条渠道来汇成一股集团势力,并以自己为中心把这些力量纠合在一起。这是袁世凯继承李鸿章组编淮军的传统而又有所发展。


2.袁世凯编练北洋常备军二、清政府设立练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