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大事年表

字数:11303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9月 “定武军”(1894年冬由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创建)自马厂移屯小站,开始了所谓“小站练兵”。

11月 奕、李鸿藻、荣禄等联名奏请变通兵制,并保荐袁世凯督练新军。

12月 从督办军务处王大臣奏,命温处道袁世凯督练新军。袁到任后,将“定武军”改称“新建陆军”,扩编为七千三百人。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

5月 因监察御史胡景桂奏参袁世凯“崇尚虚文,营私蚀饷,性情谬妄,扰害一方”等过错,特命兵部尚书荣禄驰赴天津查办。

6月 荣禄奏称:袁世凯被参各款“查明均无实据,应请勿庸置议”,并对袁大加吹捧。当天,清廷诏勉袁世凯精益求精,并命王文韶认真考察。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

7月 清廷补授袁世凯为直隶按察使,仍负责练兵事宜,归督办军务处王大臣节制。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2月 军机大臣及兵部会奏,将袁世凯新建陆军添募三千人,与聂士成军扼守北洋门户。

6月 命直隶按察使袁世凯将其所辖新建陆军交由署直隶总督荣禄节制。

9月 11日,袁世凯奉上谕进京陛见。16日、17日光绪帝两次召见袁世凯,对他进行拉拢。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请其支持变法,要袁在天津阅兵时发动政变,举兵勤王,袁佯应允。20日,袁世凯返回天津,立即向荣禄告发,致使戊戌变法陷于惨重的失败。25日,荣禄奉命晋京商讨政事,乃命袁世凯暂行护理直隶总督及北洋大臣事务。

12月 荣禄编“武卫军”,分聂士成、董福祥、宋庆、袁世凯所部为武卫前、后、左、右四军,分驻芦台、蓟州、山海关、小站,另募中军万人,驻南苑。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

3月 清廷以袁世凯编练新军三年来能“悉心擘画”,“训练精勤”,着交部“从优议叙”。

4月 从总统武卫右军候补侍郎袁世凯奏,准翰林院编修徐世昌留营襄办营务。

5月 7日,袁世凯奉命率所部武卫右军万余人自天津开赴德州一带,以镇压义和团运动。20日,袁世凯在率武卫右军赴山东时向朝廷上奏,指陈练洋操的弊端,并提出四项改正办法。24日,清廷秘密指示袁世凯草拟一份报告以备参考。

6月 袁世凯被实授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

8月 23日,袁世凯亲自主持编纂,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等46人参加纂校的《训练操法详晰图说》完成,进呈御览。

10月 袁世凯所部击散活动于山东平原一带的义和拳朱红灯部。

12月 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3月 清廷实授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4月 袁世凯改编山东原有营勇为“武卫右军先锋队”,扩充了武卫右军的兵力,马、步、炮队二十营,编制共一万四千人。

8月 八国联军进犯北京,荣禄的武卫军前、后、左、中四路全告溃败,惟袁世凯所部武卫右军得以保存实力。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7月 “自强军”(1895年11月由张之洞创建)调赴山东,交由袁世凯督饬训练。

11月 袁世凯因李鸿章之死而被选任署理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嗣清廷又对他赏加太子少保官衔、赏穿黄马褂和紫禁城内骑马、赏福寿字等以示恩宠。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2月 袁世凯奏请增募新军,并为新军的招募和训练制定章程,即《募练新军章程》十一条,并附《募兵格式》八条,共十九条。旋派武卫右军营务处候选道王英楷、王士珍等赴正定、大名、广平、顺德、赵州、深州、冀州等地募集6000名壮丁,仿照所部武卫右军编制,创建了北洋常备军。

5月 袁世凯派段祺瑞等率北洋军镇压了景廷宾起义。

6月 9日,袁世凯被实授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21日,袁世凯制定《北洋练兵营制饷章》二十一条,并奏请设立军政司,专司练兵事宜。军政司督办由袁兼任,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由刘永庆(刘去职后由王士珍继任)、段祺瑞、冯国璋分任总办。根据《北洋练兵营制饷章》,北洋常备军定制一军得设两镇,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

12月 6日,命选派八旗兵丁三千人交袁世凯训练。12日,命河南、山东、山西各督选派将弁头目赴北洋学习操练,俟练成后,即发回各原省,令其管带新兵,并命袁世凯等妥议详细章程。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8月 北洋常备军左镇编齐。

12月 4日,清政府在北京设练兵处,派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充会办练兵大臣,并著铁良襄同办理,徐世昌充练兵处提调。下设军政、军令、军学三司,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王士珍三人充任。22日,袁世凯电外交部,提出日、俄若决裂,我应守局外中立之主张。

1904年(光绪三十年)

1月 袁世凯以俄、日相持益急,须急切筹防,奏请增兵三万。

2月 因御史王乃徵弹劾袁世凯权势过重,实为祸乱之源,袁遂呈请开去会办练兵差使。

4月 北洋常备军右镇编齐,8月改称北洋常备军第二镇。

5月 编成北洋常备军第三镇。

8月 北洋常备军左镇改称北洋常备军第一镇。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2月 袁世凯奏请将所有北洋常备军镇一律改为陆军各镇。

4月 清廷命长庚、徐世昌考验收编三镇新军。北洋常备军第四镇编成。

6月 北洋常备军第五镇、第六镇编成。北洋六镇全部编成。

7月 袁世凯、张之洞、周馥联衔奏请于十二年后实行立宪政体。

9月 袁世凯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校,咸趋实学。诏准自丙午(明年)科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也即停止。

10月 清政府在直隶河间举行会操,袁世凯被派为秋操练兵大臣,冯国璋为总参议,王英楷、段祺瑞分任南、北军总统官,参加演习官兵达四万余人。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8月 袁世凯奏陈立宪预备,宜使中央五品以上官员参与行政,为上议院基础,使各州县名望绅商参议地方政务,为地方自治基础。

10月 彰德会操,袁世凯充任阅兵大臣,段祺瑞、张彪分任总统官。

11月 清政府设陆军部,负责全国练兵事宜,以铁良为尚书,移北洋第一、三、五、六各镇归陆军部,以削弱袁世凯兵权。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1月 命副都统凤山专司陆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六四镇的训练。

4月 徐世昌接任东三省总督,随带陆军第三镇及两个混成协,北洋势力进入东北各省。

7月 袁世凯奏请赶紧实行预备立宪,并列陈十事。

9月 袁世凯被免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内调为外务部尚书,并授军机大臣,“阳虽重用之,而阴实预防之也”。

1909年(宣统元年)

1月 清政府以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为由,将其逐回河南原籍。袁回河南后,即遁居在彰德北门外洹上村的养寿园,表面上在籍闲居,实际上仍为北洋军的幕后遥控指挥者。

1910年(宣统二年)

9月 清廷命近畿陆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各镇均归陆军部直接管辖,裁撤近畿督练公所。

1911年(宣统三年)

10月 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出任都督。12日,清廷命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讨伐,但指挥不灵。14日,清政府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授其为湖广总督,并督办“剿抚”事宜,袁以足疾未愈为借口,拒绝出山。27日,清政府授袁为钦差大臣,命冯国璋总统第一军,段祺瑞总统第二军,所有赴鄂海陆各军,长江水师及第一、二两军,统归袁世凯节制调遣。30日,袁离彰德南下,接任视事。

11月 1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组织责任内阁。2日,冯国璋军占领汉口,革命军退守汉阳。6日,袁世凯派人在石家庄车站刺杀了革命党人、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11日,袁世凯派代表刘承恩、蔡廷干与湖北军政府方面代表谈判议和,但未获结果。19日,袁世凯内阁在北京成立。27日,冯国璋所部北洋军攻占汉阳。

12月 南北议和代表伍廷芳、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举行会议,商讨停战等事宜。

1912年(民国元年)

1月 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日,各省代表会议选举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16日,袁世凯与全体国务大臣密奏清廷,请早顺舆情,宣布共和。26日,北洋第一军军统段祺瑞等四十六位将领联衔电奏清政府,要求立定共和政体。

2月 3日,清太后隆裕授袁世凯全权与南方商议退位条件,袁即提出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及续行停战建议。5日,段祺瑞等再次联衔通电,痛责二三王公迭次阻挠颁发“共和诏旨”,声言将率军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嗣即由湖北孝感撤兵北上。12日,清帝宣布退位。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并附条件三项。同日,又向临时参议院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5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南京。18日,南京临时政府派蔡元培、汪兆铭等赴北京迎袁南下任职。29日,袁世凯指使北洋军第三镇在北京制造兵变。旋保定、天津等地也相继发生兵变。袁世凯以此为不能南下就职之借口。

3月 6日,临时参议院准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总统。11日,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凡七章五十六条。13日,袁世凯任唐绍仪为国务总理,组成第一届内阁。15日,袁世凯下令北方各省总督、巡抚改称都督,职权仍旧。

4月 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大总统职务。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旋又议决本院亦迁北京。29日,临时参议院在北京举行开院典礼。临时政府迁至北京。

6月 15日,唐绍仪以袁世凯未经内阁副署改委内定直隶都督王芝祥为南方军队宣慰使,违背临时约法,离职赴津。29日,袁世凯任命陆征祥为国务总理。

8月 10日,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确定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同日,又公布《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众议院议员选举法》。15日,黎元洪勾结袁世凯杀害了革命党人张振武、方维。18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离上海赴北京,商谈有关筑路、练兵等事宜。

9月 22日,袁世凯令准陆征祥辞职,任命赵秉钧为国务总理。25日,袁公布与孙中山、黄兴会谈拟定的“八大政纲”。

1913年(民国二年)

1月 10日袁世凯发布正式国会召集令,命令所有当选的参众议员于本年3月内齐集北京。

3月 豫督张镇芳派兵进攻白朗军。白朗军势力已达河南、湖北、安徽等地。20日,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遇刺。

4月 8日,第一届国会开幕。25日,江苏都督程德全等公布宋案真相,袁世凯为刺宋的指使者。26日,国务总理赵秉钧、财政总长周学熙、外交总长陆征祥未经国会同意,与英、德、法、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凡二十一条,总额二千五百万英镑,八四折,利息五厘,以盐税收入及关税余额作担保。29日,参议院否认善后大借款。

6月 9日,袁世凯令免江西都督李烈钧职,以黎元洪兼领。14日,令免广东都督胡汉民职,以陈炯明继任。30日,令免安徽都督柏文蔚职,以孙多森继任。罢免李、胡、柏三都督是袁世凯正式向国民党进攻的开始。

7月 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通电讨伐袁世凯,并任江西讨袁军总司令,“二次革命”爆发。15日,黄兴迫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黄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进兵淮北。而后,安徽、广东、福建、湖南、四川、上海等地也先后宣布独立。22日,袁世凯以政府公报形式发布了一个千余言的《平叛通令》。

8月 段芝贵所部北洋军先后攻占湖口、南昌。

9月 1日,张勋等部北洋军攻占南京,“二次革命”彻底失败。

10月 5日,中日《满蒙五路借款修筑预约办法大纲》秘密换文。6日,袁世凯密嗾“公民团”包围国会,强迫国会议员选他为正式大总统。7日,黎元洪当选为正式副总统。英、俄、法、德、意、比、瑞典、丹麦、西班牙承认袁世凯政府,瑞士和挪威也先后于8、9两日承认袁政府。

11月 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并取消国民党籍国会议员的议员资格。5日,袁世凯政府同俄国签订《中俄声明文件》,向俄国承认了外蒙古的自治权。

12月 袁世凯召开御用政治会议,篡夺国会职权。

1914年(民国三年)

1月 10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停止参、众两院议员职务。

2月 28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各省议会。

3月 18日,约法会议在北海团城开幕,孙毓筠当选为议长,施愚为副议长。20日,袁世凯向约法会议提出《修改约法》大纲。

5月 1日,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了《临时约法》。相对于《临时约法》(“旧约法”),这个约法后来被称为“新约法”,其主旨是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并赋于总统至高无上的权力。当天,袁即通令全国,撤销了国务院,在大总统府设政事堂,任徐世昌为国务卿。8日,设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用以掌握全国军队的最高指挥权。20日,袁世凯又成立了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职权,任命副总统黎元洪兼院长。

6月 30日,袁世凯废除了各省都督,设“将军”和“巡按使”以分掌各地的军政和民政。

8月 6日,北京政府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中立宣言。白朗起义军失败,白朗在同张敬尧部激战中阵亡。

9月 2日,日军在山东半岛龙口登陆,至11月,先后占领莱州、平度、淮县等地及胶济路和青岛。袁世凯政府划定龙口、莱州及胶州湾附近为日德战区。28日,袁世凯至孔庙祀孔。

10月 袁世凯亲任团长的第一期“模范团”成立。

12月 23日,袁世凯至天坛祭天。29日,袁世凯公布《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为十年,且得连任,继任候选人由总统提名。

1915年(民国四年)

1月 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代表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件”,以作日本支持袁世凯搞帝制的交换条件。

2月 袁世凯派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为全权代表与日使日置益开始秘密会谈。至4月26日,双方共进行了25次正式接触。

5月 9日,袁世凯政府在日方的恫吓下,对“二十一条件”除第五号容再商议外,其余均行承诺。25日,“二十一条件”换文由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与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在北京签字。

8月 3日,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鼓吹帝制。14日,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发表组织筹安会宣言。23日,筹安会正式成立,杨度、孙毓筠任正副会长,以研讨“共和政治得失”为名,掀起所谓“讨论国体问题”的轩然大波。

9月 1日,参政院开会,审议各省变更国体“请愿书”。16日,梁士诒等发起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向参政院呈上第二次请愿书,要求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25日,袁世凯下令于11月20日召集国民会议,议决国体。

10月 8日,袁世凯公布《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15日,筹安会改组为宪法协进会。25日,袁世凯导演的全国国民代表选举开始,举行所谓“国体投票”。

11月 20日,袁世凯御用的各省区“国民代表大会”国体投票结束,全体赞成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12月 11日,参政院以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的名义上书“劝进”,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19日,早已准备好的大典筹办处公开,以朱启钤为处长,梁士诒等为处员。25日,云南宣布独立,反袁护国战争爆发。31日,袁世凯下令改次长为“洪宪”元年,准备正式登极。

1916年(民国五年)

1月 5日,袁世凯颁布讨伐令,对云南护国军正式用兵,并布置三路进兵云南的计划。

2月 北洋军与护国军战于四川叙州、泸州、綦江一带。23日,袁世凯宣布暂缓登极。

3月 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废除“洪宪”年号,自称大总统,以徐世昌为国务卿。23日,袁世凯通过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向南方的反袁势力谋求妥协,并提出八项议和条件。

4月 4日,袁世凯将政事堂改为国务院。22日,宣布恢复责任内阁制,段祺瑞出任国务卿。

5月 18日,冯国璋、张勋、倪嗣冲召集未独立各省代表举行南京会议。22日,四川陈宧宣布独立,改称都督。26日,湖南汤芗铭宣布独立。

6月 6日,袁世凯死。7日,黎元洪以副总统就大总统职。北京政府与南方军务院发生新旧约法之争。9日,张勋召集第一次徐州会议。29日,黎元洪宣布遵行《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裁撤参政院,由段祺瑞出任国务院总理。

7月 6日,北京政府改各省军务长官为督军,民政长官为省长。

8月 1日,旧国会依据《临时约法》五十三条的规定,在北京复会,称国会第二期常会。

9月 张勋召集第二次徐州会议,组织了“十三省区联合会”,张勋任“盟主”。

10月 30日,总统选举会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

1917年(民国六年)

1月 9日,张勋召集第三次徐州会议,段祺瑞派徐树铮、靳云鹏等与会。会议提出解散国会、修改约法、改组内阁与总统府等四项所谓解决时局的主张。22日,中日郑家屯交涉案解决,双方达成协议五项。

2月 9日,北京政府为德国施行无限制潜艇政策向德国提出抗议。

3月 14日,北京政府宣布对德绝交。黎元洪与段祺瑞因对德参战问题发生“府院之争”。

4月 25日,段祺瑞召集各省督军在北京开全国军事会议,成立“督军团”,并通过了对德宣战案。

5月 10日,北京“公民请愿团”围攻众议院,迫令议员赞成政府宣战案。19日,督军团呈请解散国会。22日,张勋召集第四次徐州会议。23日,黎元洪令免段祺瑞国务总理职,由伍廷芳代理。段祺瑞通电各省不承认免职令,并愤然离京赴津。29日,倪嗣冲宣布安徽独立,而后张作霖、张怀芝、李厚基、赵倜、杨善德、陈树藩、曹锟等相继宣布独立。

6月 1日,黎元洪令张勋入京共商国事。2日,独立各省在天津成立“各省军务总参谋处”,推雷震春为总参谋长。12日,黎元洪在张勋的逼迫下,下令解散国会。

7月 1日,张勋在北京拥溥仪复辟。2日,黎元洪避居日本使馆,并电请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务,特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3日,段祺瑞在马厂召开军事会议,设“讨逆军总司令部”,段自任总司令,并通电宣布讨逆。12日,“讨逆军”收复北京,张勋逃入荷兰使馆。14日,黎元洪辞职,段祺瑞重新出任国务总理。

8月 1日,冯国璋正式就任代理大总统。14日,北京政府通告对德、奥宣战。

9月 南北战争自湖南开始。

11月 9日,北京政府外交部就“兰辛——石井协定”发表致美、日及各国公使宣言书,对日、美间这一有损于中国主权的协定表示“尊重”。10日,临时参议院在北京召开。14日,直系将领王汝贤、范国璋在长沙通电停战。18日,曹锟、王占元、李纯、陈光远等直系将领联衔通电南北双方撤兵停战。22日,冯国璋令免段祺瑞国务总理职。

12月 18日冯国璋特派段祺瑞督办参战事务。25日,冯国璋发表弭战布告,表示愿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南问题。

1918年(民国七年)

1月 26日,冯国璋“出巡”济南、徐州、蚌埠,与皖系各督张怀芝、倪嗣冲等会商时局。

2月 奉军势力向关内发展。17日,冯国璋公布《修正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修正参、众两院议员选举法》。23日,徐树铮运动奉系军阀在秦皇岛截劫了北京政府陆军部从日本订购的军械,以向冯国璋施加压力。

3月 1日,督办参战事务处成立,段祺瑞任督办,下设参战、机要、军备、外事四处。7日,徐树铮奉段祺瑞之命组织安福俱乐部,王揖唐为首领,以操纵议会选举。23日,署国务总理王士珍辞职,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决定对川、湘、粤各省用兵。25日,日本政府与段祺瑞北京政府互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公文。

4月 20日,段祺瑞以“犒师”为名,离京赴汉口、九江、南京等地,与王占元、陈光远、李纯等会商武力统一事宜。

5月 16日,《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订立。19日,《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订立。

8月 吴佩孚通电请罢内战,发起“和平运动”。12日,安福国会在北京开幕。

9月 4日,安福国会参、众两院召开联合选举委员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

10月 10日,冯国璋与段祺瑞因“和”、“战”之争而同时去职,徐世昌任北京政府大总统。

11月 16日,徐世昌对北方前线军队发出停战命令,并与南方军政府商定在上海进行南北议和谈判。

12月 22日,段祺瑞决定编练四个师的参战军,以傅良佐、曲同丰、陈文运、马良为师长,段自任总司令,徐树铮为参谋长。

1919年(民国八年)

1月 21日,北京政府与南方护法军政府分别派陆征祥、王正廷等为代表参加“巴黎和会”。

2月 5日,段祺瑞指使徐树铮与日本签订《关于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战争终了之协定》,作为中日军事协定的补充文件。20日,南北议和会议于上海开幕,唐绍仪、朱启钤分别为南、北出席和会总代表。28日,和会因陕西停战问题而陷于停顿。

4月 1日,李纯、王占元、陈光远、吴佩孚联名致电南北议和代表,要求速开和议,并提议加派大员往陕西调查停战情况。7日,南北议和会议恢复谈话会。9日,南北双方正式复会。

5月 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政府派军警实行镇压。8日,南北和会召开第八次会议后宣告破裂。

6月 3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全国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和举行示威游行,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7日,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10日,北京政府被迫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13日,徐世昌任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24日,又令徐树铮兼西北边防总司令,并将西北边防筹备处改为西北边防总司令部。28日,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7月 20日,徐世昌令裁撤督办参战事务处,改设督办边防事务处,并令段祺瑞督办边防事务。

8月 5日,徐世昌令段祺瑞将督理参战军训练事宜改称督办边防军训练事宜,所属参战军一律改称边防军。12日,北京政府改派安福系头目王揖唐为北方议和总代表。下旬,吴佩孚向南军提出《救国同盟军草约》,后双方经过密商,于11月下旬在衡州签字。

12月 1日,徐世昌令徐树铮以西北筹边使督办外蒙善后一切事宜。29日,冯国璋在北京病死。

1920年(民国九年)

1月 17日,驻军湘南的吴佩孚要求撤防北归,电请直隶督军曹锟代为转达北京政府。

4月 8日,曹锟为巩固直系势力,假追悼在湘阵亡将士为名,在保定召开八省联盟会议,结成直奉八省反皖同盟。

5月 20日,吴佩孚所部直军开始从衡阳撤防,大批军队由湘南开拔北上。

6月 2日,徐世昌邀张作霖、曹锟、李纯入京会谈。张作霖应徐世昌之召入京调解直、皖军阀间的矛盾。

7月 3日,曹锟、张作霖联衔通电,宣布徐树铮六大罪状,并要求政府解散边防军。4日,大总统徐世昌开去徐树铮西北筹边使、西北边防总司令职务。8日,段祺瑞在京召开阁员及军政首脑联席特别会议,决定起兵“讨伐”曹、吴。9日,段祺瑞在团河组织“定国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派徐树铮为总参谋长,决定兵分三路“讨伐”曹、吴。徐世昌在段祺瑞的胁迫下下令罢免曹锟、吴佩孚职务。同时,直军在天津誓师,吴佩孚任“讨贼军”总司令。10日,张作霖致电段祺瑞,指斥徐树铮,并声称将率师入关。12日,曹锟、张作霖联名通电宣告对段祺瑞作战。14日,段祺瑞召集特别军事大会,决定立即对直军下总攻击令,直皖战争正式开始。18日,皖军东、西二路均败。19日,段祺瑞通电下野,直、奉军进入北苑、南苑,直皖战争以皖败直胜结束。

8月 1日,吴佩孚提出召开国民大会以解决时局的主张。3日,徐世昌下令解散安福俱乐部。

1921年(民国十年)

1月 27日,中日两国军事代表正式签字取消《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和《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4月 25日,曹锟、张作霖、王占元、靳云鹏等举行“天津会议”,商议内阁局部改组、武力“讨伐”南方及奉直两系军阀势力范围等问题。

7月 湘鄂战争爆发,直系军阀派兵援鄂。

9月 1日,赵恒惕与吴佩孚签订和约九条,湘鄂战争结束。

11月 4日,吴佩孚在汉口召集长江联防会议,议决鄂、湘、赣、皖、苏五省为联防区域,实行攻守同盟,以对抗广州政府北伐。12日,华盛顿会议开幕,北京政府全权代表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出席。

12月 22日,段祺瑞派徐树铮抵粤,与廖仲恺、汪兆铭等商洽共同打击直系之军事计划。

1922年(民国十一年)

1月 吴佩孚以山东问题为借口接连发表通电,攻击奉系军阀支持的梁士诒内阁,陈光远、齐燮元等直系将领也随声附和。张作霖竭力为梁士诒辩护,并电请徐世昌公布山东问题交涉经过。直、奉矛盾由是日趋尖锐。

2月 12日至20日,张作霖、段祺瑞先后派代表赴粤,与孙中山商议联合讨直事宜。

4月 10日,奉军开始大举入关,驻扎军粮城、马厂、通州一带;直军也由宜昌等地北上,驻长辛店、保定、石家庄一线,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19日,张又发表以武力作解决时局后盾的通电。26日,吴佩孚等直系将领宣布张作霖十大罪状。27日,张作霖对曹锟宣战,通电矛头主要指向吴佩孚。28日,张作霖至军粮城,自任“镇威军”总司令,并于次日下达总攻击令,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

5月 5日,奉军战败,张作霖下总退却令。10日,徐世昌令免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各职。12日,张作霖通电宣布东三省“自治”。

6月 1日,吴景濂、王家襄等旧国会议员在天津开会,发表宣言,宣布徐世昌是“伪总统”。2日,徐世昌宣布辞职。11日,黎元洪入京就任大总统职务。17日,直军全权代表王承斌、彭寿莘,奉军全权代表孙烈臣、张学良在秦皇岛海面英国军舰上签订了停战条约,奉军撤出关外。

9月 张作霖策划与卢永祥、冯玉祥结成“反直三角同盟”。

10月 徐树铮联合许崇智、王永泉驱走闽督李厚基,成立“建国军政制置府”,徐自称“总领建国军政制置府事宜”。

11月 北京发生罗文干案,直系内部保、洛两派矛盾激化。

1923年(民国十二年)

2月 京汉路全线总罢工,吴佩孚指令湖北督军萧耀南派兵镇压,造成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3月 8日,张作霖召集东北三省文武官员一百二十余人在奉天开重要会议,对军制划一、设随营工厂、整理三省金融等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

4月 11日,北洋政府派王宠惠等抵沪,与孙中山驻沪代表胡汉民等洽谈统一问题。17日,孙传芳宣告就福建军务督理职。

5月 6日,津浦路北上特别快车在距山东峄县临城站十公里处,被巨匪孙美瑶部截劫,中外乘客二百数十人被扣作人质,是为临城劫车案。北洋政府被迫与该部土匪进行谈判。双方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于6月上旬签订条约,孙美瑶所部土匪接受政府招安,被改编为山东新编旅,孙任旅长。

6月 8日,曹锟雇用“公民团”在北京天安门前举行所谓“国民大会”,要求黎元洪下台。9日至12日,北京军警数千人几次到黎宅索饷,陆军检阅使冯玉祥、京畿卫戍司令王怀庆向黎元洪辞职,不再负责维持治安,以迫黎去位。13日,黎元洪被迫赴津,次日辞职,总统职权由国务院代行。27日,曹锟贿选筹备处成立。

9月 12日,张勋在天津病死。

10月 5日,北京国会召开总统选举会,曹锟因贿买议员而当选。10日,曹锟由保定入京,正式就任总统,并公布《中华民国宪法》。15日,驻京十三国公使及三国代办祝贺曹锟当选总统。

1924年(民国十三年)

5月 2日,冯玉祥因无地盘,又欠饷十七个月之久,向曹锟辞陆军检阅使职。3日,直鲁豫巡阅副使王承斌因曹锟采纳吴佩孚建议,夺去其二十三师师长兼职,电请辞职。13日,曹锟特派孙传芳为闽粤边防督办,周荫人督理福建军务善后事宜。31日,顾维钧与加拉罕正式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十一条,及与上述协定有关之《声明书》七种。同时,中苏两国互换建立邦交照会,恢复正常外交关系。

7月 浙江督理卢永祥收编皖系臧致平、杨化昭两部五六千人为浙江边防军。吴佩孚对此大为不满,要求解散臧、杨军队。12日,倪嗣冲在天津英租界病卒。

9月 3日,江浙战争正式爆发,卢永祥通电成立浙沪联军,自任总司令。两军在沪宁沿线和江浙、闽浙、浙赣接境地区发生激战。4日,奉张为响应浙卢反直,以粤、浙、奉同盟为理由,向直系宣战,决定兵分六路对直作战,并组织镇威军总司令部,张作霖自任总司令。14日,吴佩孚在洛阳宣布对东北用兵,并带队北上,部署对奉作战。15日,直奉战争爆发。17日,吴佩孚抵北京就任“讨逆军”总司令。

10月 12日,江浙战事结束,卢永祥通电下野,偕何丰林东渡日本。23日,冯玉祥由热河前线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曹锟。24日,冯玉祥迫曹锟下令解除吴佩孚直鲁豫巡阅使及第三师师长等职。同日,冯玉祥等在北苑召开军事政治会议,议决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大计;并请段祺瑞出面改组政府,维持时局。在孙、段未到京前,由黄郛组织摄政内阁,行使大总统职权。同时将所部改称国民军,设总部于旃檀寺,冯自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11月 2日,曹锟宣布辞总统职。3日,吴佩孚率残部二千余人浮海南下,第二次直奉战争至此告终。5日,冯玉祥逐清废帝溥仪出宫。10日,张作霖、冯玉祥召集“天津会议”,决定拥段祺瑞出山。17日,吴佩孚在汉口发表组织护宪军政府通电,宣称在武昌组织护宪军政府,代表中华民国执行对内对外的一切政务。21日,段祺瑞通电准于24日就临时执政,组织临时政府,期于一个月内召集各省区代表善后会议,再由善后会议产生国民会议,以抵制孙中山提出的国民会议。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在北京成立,段祺瑞就任“临时总执政”,并公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

12月 8日,段祺瑞发表《外崇国信宣言》,表示尊重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1日,段祺瑞令免江苏督军齐燮元职,特派卢永祥为苏皖宣抚使。24日,段祺瑞公布《善后会议条例》。

1925年(民国十四年)

1月 1日,段祺瑞电邀孙中山、黎元洪作为第一款会员出席“善后会议”。

2月 1日,“善后会议”开幕。3日,孙传芳、张宗昌、吴光新在上海签订新的江浙和平公约,浙、奉两军退出上海。张宗昌任苏皖鲁剿匪总司令,驻节徐州。

4月 12日,金佛朗案正式换文签字。21日,“善后会议”在北京落幕。

6月 13日,张学良率部两千人进驻上海,21日,改由姜登选部驻防,淞沪再度成为奉军的势力范围。

8月 29日,奉张迫使段祺瑞任姜登选为安徽督办、杨宇霆为江苏督办,使奉系与驻浙直系军阀孙传芳矛盾激化。

10月 7日,孙传芳在杭州秘密举行军事会议,讨论出兵讨奉问题,决定组织“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孙自任总司令。16日,浙奉战争爆发。奉军放弃苏皖两省,孙传芳夺得淞江、上海等地。21日,吴佩孚在汉口自称“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发表讨奉通电。26日,关税特别会议在北京开幕。

11月 初,孙传芳亲自到蚌埠督师,并与反奉的国民军联合攻奉,占领徐州。月底,孙传芳在南京正式宣布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五省联军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22日,奉军郭松龄部在滦州兵变(国民军配合作战),并将所部改编为东北国民军。

12月 郭军进抵沈阳附近,因日本帝国主义出兵援奉,郭兵败被杀。国民军趁兵变占领直隶地盘。29日,徐树铮在廊坊遇刺身亡。

1926年(民国十五年)

1月 1日,直鲁联军组成,李景林、张宗昌任总司令。5日,张作霖致电吴佩孚,正式提出联合并取得完全谅解要求,直奉军阀达成谅解,并以所谓“反赤”为口号,联合进攻北方的国民军和南方的革命势力,直奉军阀联合进攻国民军的战事开始。奉军以进攻郭松龄残部魏益三(当时已改编为国民军第四军)为名向关内进犯,占领九门口和山海关。

2月 直系靳云鹗部进攻山东之国民军。

3月 靳云鹗部由山东回师河南,占领开封、郑州、洛阳,吴佩孚重又回到河南基地。12日,直鲁联军从海上向大沽口发起进攻,日本军舰炮轰防守大沽炮台的国民军,国民军被迫反击,是为“大沽口事件”。16日,《辛丑条约》缔结国向北京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国民军撤退,并限于3月18日前解决。18日,段祺瑞屠杀反对帝国主义干涉的爱国群众,制造了“三一八”惨案。20日,滦州失守,国民军后退。

4月 9日,国民军包围临时执政府,段祺瑞及安福系要人逃入东交民巷。15日,国民军撤出北京退往南口。17日,段祺瑞通电宣告复职,旋于20日卸职去津。

6月 吴佩孚与张作霖在北京举行“两巨头”会议,共商进攻南北革命势力的计划。

7月 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吴佩孚所部直军节节败退,长沙、醴陵等地相继失守。

8月 27日,吴佩孚派有重兵防守的战略重地汀泗桥被北伐军攻占。

9月 1日,吴佩孚被迫放弃贺胜桥,率残部撤入武昌城内。7日,吴以汉阳失守,汉口危在旦夕,偕靳云鹗等北逃。北伐军挥师入赣,孙传芳调遣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军队入赣对北伐军作战。17日,冯玉祥在绥远五原誓师,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向甘肃、陕西进军,同北伐军南北呼应。

10月 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吴佩孚兵败,二万余人覆灭。

11月 4日,北伐军攻占九江,8日,又克南昌,歼灭了孙传芳的主力,孙传芳逃回南京,其残部自江西向浙江溃退。

12月 1日,张作霖在天津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并任命孙传芳为“安国军”副司令仍兼苏皖赣浙闽五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为“安国军”副司令仍兼直鲁联军总司令。

1927年(民国十六年)

1月 北伐军向浙江进发,孙传芳将其所部编为十四个师四个独立旅,以图再举。

2月 18日,北伐军占领杭州,奉系军阀为确保沪、宁,向孙传芳增援,张宗昌于23日抵南京,并于27日和孙传芳至上海布防,拟与北伐军决战。张学良部也到徐州,以为策应。

3月 4日,安徽省长兼第六师师长陈调元和芜湖镇守使兼第三混成旅旅长王普倒戈,分别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军长和第二十七军军长。7日,张作霖命入豫奉军对靳云鹗部开始总攻击。23日,北伐军攻占南京,长江以南半壁江山悉归北伐军所有。

4月 6日,奉系军阀搜查了苏联驻华使馆,逮捕了苏联外交人员和在使馆中避难的李大钊等五十余人。28日,奉系军阀在北京将李大钊等20人秘密杀害。

5月 1日,冯玉祥在西安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职。而后冯玉祥与北伐军联合作战,将奉军逐出河南。

6月 3日,阎锡山布告取消晋绥陆军原有编制,改称国民革命军。6日,阎锡山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职。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发布军政府“组织令”,组成了“安国军政府”。20日,冯玉祥与蒋介石举行徐州会议,商讨共同反共和北伐奉军诸事宜。

8月 24日,孙传芳派兵渡江偷袭南京,一度攻占龙潭东站。31日,龙潭战役结束,孙军败溃。

10月 1日,张作霖通电痛斥阎锡山,4日正式发布讨阎明令。与此同时,阎锡山也通电向张作霖宣战。15日,日本与张作霖达成“满蒙新五路协约”。

1928年(民国十七年)

3月 20日,阎锡山在太原就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职。

4月 14日,孙传芳部在苏、鲁边界反攻,声援临城张宗昌部,拟以泰安为天险,企图死守。

5月 1日,张宗昌在北伐军第一集团军方振武、贺耀祖两军的猛烈攻击下,弃济南向德州退却。9日,张作霖乘日本出兵山东阻止北伐军之机,发出“停战议和”通电。中旬,张作霖派人到南京联系,蒋介石也致电北京,双方往来协商“议和问题”,结果未成。17日,日驻华公使芳泽谦吉会见张作霖,劝其退回东北,张拒绝。30日,张作霖召集张作相、孙传芳、杨宇霆等举行会议,决定下总退却令。

6月 2日,张作霖发表出关通电,奉系军阀势力陆续向关外撤退。3日,孙传芳通电辞安国军副司令兼第一方面军军团长职,逃往沈阳,所部被北伐军收编。是日晚,日使芳泽谦吉逼张正式履行“日张密约”(郭松龄反奉时签订),张未予接受。4日,张作霖坐专车在返回沈阳途中的皇姑屯被日本侵略军炸死。18日,张学良发表就任奉天军务督办声明。

7月 4日,张学良在沈阳就东三省保安总司令职。16日,张学良委孙传芳为东三省军务总指挥,统辖退奉军队。

9月 中下旬,奉方与南京政府方面采取联合军事行动,肃清了盘踞于冀东滦县一带的直鲁联军残部。

12月 29日,张学良宣布东三省与热河“易帜”。31日,国民政府特任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作相、万福麟为副司令长官。北洋军阀至此覆灭。


3.张学良东北“易帜”附录二 北洋军阀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