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延安日记(1940-1945)- 萧军 >
- 一九四四年 >
- 十一月
十一月二十七日 星期一
关于《第三代》整部主题和线索大致已想就:
一,以三英和大环夫妻为主经,贯穿由一九三二到抗战结束,回东北见到宋七月一月等为结束。中间《祖国》各时期,各人物,各角落,各事件。
二,由《军中》到九一八事变―到国内上海参加一二八事变,参加共产党青年团―被捕―夫妻分开,兰英人苏区,大环人纱厂―一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延安夫妻相见―生孩子。三英去前方,大环作看护―生儿子―三英回延安重见―夫妻共回前.方)L子留于延安―反攻胜利回故乡―终结。
三,上海,苏区与长征,抗战―约一百万字可先写完,连同上面《乡村》,《都市》,《军中》,共约二百万字,十年间―四十岁到五十岁可写完。为中国这时代画下一幅完整的大史图。
太岳区杭战后工作三时期(一九四五年二月六日程国博讲)
1,动员时期―右倾时期,只懂抗日建国。工作容易开展―扩‘兵,征求物,征求粮―干部骄傲,没有连结基本群众―中贫,贫农,雇、佃农。进行减租减息运动。
2,减租减息时期―左倾时期,因杀、打、滥使职权,地主逃亡,经济衰落。
3,颁布保障民权法令时期―右倾。地主向农民利用法令进攻。由此左右倾以及脱离群众,陷于孤立。此后纠正:
1,一切通过群众―建党,扩军,农运―发动群众自动、自主性,由下而上。
2,群众团体独立性存在。
3,在政治上争取地主参加抗日;在经济上削弱他,发动农民减租减息、分粮运动;另一面为了争取他不逃跑,也要交租交息、留粮。
4,争取开明的、麻痹动摇的,打击顽固的。
5,斗智(以法令),斗力(人数),斗法(办法)。
6,宣传、鼓动,从农民(贫农)切身迫切利益出发(如无米吃等)指出目标。进行先软后硬战斗,胜利以后,政府处于调解地位,讲理,安抚,一面进行自我批评(切忌打击干部,向群众浇冷水,适宜而止)。斗争时左一点不要紧,以“灭”为主,以“交”为辅,以争取政治合作为主,以削弱经济为附。统一战线与阶级斗争配合问题。
7,进行一次斗争后,马上正式组织群众(自动性参加本部门)武装,进行教育,使群众领袖参加政权,作为抗日与革命主力。8,执行工作时切忌:
上下
左右
脱离群众。
摇摆政策
一般与本质不分
时地条件不分。
主观、形式、官僚一教条主义。